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1月11日 13:19 来源:
“冬古拉玛”是一个 地名,是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境内上百处通外山口中的一个。这里海拔4290米,终年覆盖积雪,环境 极其恶劣,每年七、八月份有时气温可达零下20度左右,常有一天之内见四季的多变天气。一位普通的柯族妇女 19岁进山担当护边员,42年驻守在冬古拉玛山口,新疆克州公安边防官兵以她驻守的山口为名,亲切的称她为 “冬古拉玛大妈”,将她42年护边事迹公布于众,其炽热爱国的忠贞情感、痴情爱兵的母爱光环、重德崇善的民 族大义,感动了新疆数万军民,她就是“2005感动新疆十大人物”之一,新疆克州边防支队吉根边防派出所优 秀护边员布茹玛汗·毛勒朵。
1964年6月,19岁的布茹玛汗·毛勒朵自愿担当护边员,并向吉根边防派出 所申请进驻冬古拉玛山口,不曾想到,这一住就是42个春秋。42个春秋,她用双脚在冬古拉玛山口的边境线上 留下了80000公里的足迹,相当于环绕地球走了两圈的距离,守边路上的每一步,在丈量祖国神圣领土的同时 ,也丈量着她对守边事业的无限坚贞和信念。42个春秋,她甘守清贫,不计得失,吃了说不清的苦,受了数不清 的累,却始终把热爱祖国作为人生追求的惟一目标。42个春秋,她用母爱情暖一代又一代的边防官兵,以几十年 的爱兵情结,浇灌着军民联防守边的钢铁长城。部队官兵称她家的毡房是传播母爱的“兵站”,而她却有数不清的 “兵儿子”。42个春秋,她用善良感悟着什么是做人的大义,用质朴诚实的人格感召民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
传承着中华民族先人后己的优良美德。42个春秋:她无私奉献,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在她的身上 ,折射出的是一个守边人的赤子之心。
1964年布茹玛汗·毛勒朵上山的第一年,一个文盲妇女首先学会了两 个柯尔克孜文字和两个汉语文字,这两种文字的两个字是相同的:“中国”!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她和丈夫一起 在边境线上亲手埋下了用柯尔克孜文字母雕刻出“中国”字样的第一块石头。从此以后,用石头刻“中国”二字成 了布茹玛汗的最大爱好。几十年来,在巡边时只要见到大些的石头能够刻字,她就坐地刻埋“中国石”。在冬古拉 玛山口边境线上,布茹玛汗亲手刻埋下了多少块带着“中国”字样的石头?谁也讲不清,她自己也说不明。多少次 她把热泪洒在了刻有“中国”字样的石块上?在“中国”二字上留下了她多少个虔诚亲吻的唇纹?这些也只有冬古 拉玛雪山能够作证。石头是没情感的,而人却是有情感的。这是一个普通守边员以她独有的表达方式,用赤诚的爱 在与祖国进行着奇特的情感交流,是血与血融合,情与情的传递,心与心的碰撞。
1986年7月的一个早晨,
布茹玛汗像往常一样到山口巡边。刚到边境线,她敏锐地发现界碑位置被人动了手脚,向我国方向移动了。来不及 多想,她转头向自己家住的毡房跑去。在高山缺氧的山道上,一口气跑了三公里,嘴唇发乌,眼冒金花,汗水湿透 的内衣贴在身上。她顾不上喘息,也没和任何人打招呼,只身骑上马向乡派出所飞奔而去。冬古拉玛山口离吉根乡 有60公里的山路,其间悬崖、山谷、河沟、乱石坡,能叫上名字的危险地段有十七处之多,马和骆驼在这段路上 折断腿、被摔死的事时有所闻,也曾有牧民不慎坠崖遇难者。已年过半百的布茹玛汗早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经过 十余小时的奔波,一天水米未进的她在傍晚时刻赶到了乡派出所。接着,她又冒着更大的风险,连夜带着派出所的 武警官兵赶往冬古拉玛山口,经过仔细勘查后,确定界碑被人为的向我方移动了25厘米左右,她与官兵一道将界 碑推移到原位。办理完这件事,一天一夜奔波劳累的布茹玛汗大妈感到眼前发黑,整个人失去了知觉,瘫倒在地上 。因为她已经虚脱了。
“守边离不开部队,爱边更爱边防官兵”。这是“冬古拉玛大妈”用几十年的真情得出的 结论。布茹玛汗自己有6个孩子,可她更有数不清的“兵儿子”,她爱他们胜过自己的亲生孩子。她用自己最质朴 的做人道理告诉笔者:“这些孩子远离父母,来这里是为我们保平安,他们最需要得到母爱。” 为了这份真情,
“冬古拉玛大妈什么都能舍弃,如果边防派出所官兵需要她掏出自己的心,相信她也不会犹豫。”吉根边防派出所 官兵对笔者如是说。正是因为这份母爱,只要边防派出所官兵来到她家,她就会欢天喜地像过节一样,尽一切所有 给官兵们做好吃的。几十年来,她为官兵杀了40多只羊,而她自己常年过着清贫的生活,一年中难得吃上几次肉 。不光是让官兵们吃得好,她还要让他们睡得好穿得暖。只要“兵娃子”来了,她都把自己住的毡房让给他们住,
把最好的被褥拿出来给他们铺盖。而她与丈夫和孩子,则悄悄搬到平时放杂物不生火的破旧毡房中过夜。如果发现 官兵们的鞋袜、衣服湿了,她就守在火堆旁,一件一件地把它们烤干,发现有破损时,再一针一线地缝好,然后叠 整齐放在官兵的身边。等她做完这些的活儿,往往到了后半夜。几十年的亲情母爱,布茹玛汗成了吉根边防派出所 官兵共有的母亲。她的事迹,被编入乌恰边防大队队史。派出所官兵就以她守护的山口为名,亲切地称她为“冬古 拉玛大妈”。同样是出于对大妈丈夫托依其别克老人的尊敬,官兵们亲切地称他为“艾山大叔”。派出所官兵换了 一茬又一茬,“冬古拉玛大妈”的尊称却几十年如一日地被官兵传承下来。
42年的护边生活,布茹玛汗·毛勒 朵无怨无悔,她感恩党和政府对她的关心,她感恩公安边防官兵对她的照顾,她生命的全部是“冬古拉玛山口”,
她是克州护边员队伍的杰出代表。
责编:扈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