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消息:让我去拍这个片子的时候,说实在的我不太情愿,我知道又是个苦差使。
果然……
出发的那天是12月几号 忘了,反正就是北京狂冷的那么一天!飞机到贵阳已经是晚上7点多,那天下雨,可我仍然觉得贵阳很暖和,由衷的和摄像夸赞着温软的南方的冬天:不冷不冷。穿多了穿多了……
4个小时以后,我们已经身处在放眼望去除了车灯外再没有光亮的山里了,事实证明我刚才显得很愚蠢,因为我浑身冰冷。
夜里12点多,我们到了大水乡,这个地方根本没有旅店,任何档次的都没有,我们被安排在乡政府对面的一个2层楼里,我们进屋时,已经有几个来路不明的人睡在那里。其实我身为一个干电视的,也去过不少次穷山僻壤,可说心里话,我真的不适应,我只是一城市中的哺乳动物,这真令人羞愧。真冷,我睡的时候连大衣都没脱。
第2天早上我们接着上路了,今天走的路的路况可谓每况愈下,我是想说路越来越难走,后来已经逐渐几乎没有了路的概念,我们的车多次被迫停下清理出道路才能继续前进。我在车里忽上忽下的坐着想着鲁先生说:世上本无路,人走的多了就有了……又想《同一首歌》里总有个中年男人唱:一条路……转念一想条条大路通罗马……在我脑浆还差一小会就被颠成糨糊时,我们到了……
徐本禹支教的大石小学共有三个建筑物,一幢木楼,据说是解放前国民党修的,它是学校最主要的教学楼,四个年级的学生在里面上课;第2个建筑物是一个帆布帐篷,里面有两个年级在上课:第3个是远处一个用树棍搭的小木棚,是厕所。
于是,在一个阴冷冬日的上午,在一幢让人感觉跺脚都会晃的木楼里,在一群衣衫褴褛的孩子中间,我们见到了徐本禹,竟感受到一片快乐的气氛.
我不记得我当时还想了些什么,惟一的一点印象也不知道值不值得说
我在网上见过徐本禹的照片,阳光里他穿一件紫色运动服,衣袖挽起,牛仔裤,红色运动鞋,看着挺新潮一副过得挺美的感觉,我见到的真实的徐本禹仍穿着我刚说的那一身,我有点佩服他,他可真不怕冷,转念想到人身也是肉长的,他怎会不怕冷,于是觉得他的生活可真苦,于是有些感动
这种感动贯穿了我们的拍摄过程,我也是个有良知的热血青年,甚至在和女友浪漫时也曾幻想过要去山里教书,我也风里来雨里去的在不少贫困地区拍片,但是,在拍徐本禹时,我忽然明白:长时间的坚守和短暂的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
作为一名生活在城市里的年轻人,徐本禹令我最佩服的一点是在那种极度艰苦的环境下长时间的坚守。也许忍耐也是一个人品质的一个方面,我被徐本禹的这份坚韧而打动。
和徐本禹短短几天的接触,我们发现他平常话并不是很多,只要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他却是话最多的时候。也许有的人认为他很傻;而事实上徐本禹也有自己的理想,他也希望自己将来能找到一份理想的职业,能有富裕的收入,能让自己的父母过上好日子;但是当他面临方向的选择的时候,最终他还是遵守了自己的淳朴的本性,我想这也是一个人对于生活对于理想的一种感悟和理解;在现在浮躁的社会里,徐本禹的这种质朴的品质恰恰正是我们这些实际的社会人和急功近利的年轻人们所缺少的吧。后来我们了解到目前已有13个国家的热心人士通过网络了解到徐本禹的支教事迹,并要求资助大石小学的贫困学生。美籍华人陈旭昭女士还在美国进行募捐,为大石小学的学生资助2000美元。54岁的王昌茹一直在关注徐本禹的事迹,2004年7月初她从武汉赶到了大方县,“我是冲着徐本禹来的,徐本禹走到哪儿,我就跟到哪儿。”她决定与徐本禹一起支教。据大水乡政府统计,截止到1004年8月29日时,共有36名志愿者在大水乡支教或考察。受捐赠的小学生达188人,捐助资金13760元。
在采访结束后,我们给徐本禹留下了1000元钱,希望他能买些营养品,大水乡的环境在我看来实在是太艰苦了。徐本禹并没有过多的推辞。在回到北京后的一个早上,我收到了徐本禹给我发来的一个短信,内容如下:“王哥,我给学生们定了全年的报纸,共花了891。5元,剩下的,我买了文具,发票我过两天寄给你”(中央电视台 王伟达)
责编: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