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中国铁军主战坦克射程达世界最先进水准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7月18日 08:36 来源: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

专题:《军旗飘扬》专栏

    抗敌干扰,立体攻击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这是人民解放军序列中历史最悠久的一支部队。

    80年前的8月1日,有“铁军”之誉的“叶挺独立团”与其他起义部队一起打响了南昌城头的枪声;同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创建了中国工农革命军。

    1928年4月,南昌起义余部在朱德率领下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井冈山,会合成我党创建的最为重要的一支武装力量——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这,就是今天济南军区驻豫某红军师的前身。

    10年前,这支走出了共和国5位元帅、7位大将和300多位上将、中将、少将的部队,成为我军第一批轻型机械化师。从传统步兵到机械化、资讯化的精锐之师,支撑这支部队历史性跨越的,始终是生生不息的“铁军”精神。

    ·“铁军”的意志

    望远镜紧紧贴在眼前,来自16个国家的高级将领和驻华武官屏息注目眼前的一切——

    一场毫无征兆的大雨,遮蔽了豫西南演兵场。望远镜中,强击机、直升机射出的导弹和榴弹炮、火箭炮发射的炮弹交织在一起,在雨中原野形成一片恐怖的死亡地带。

    这是2004年9月25日,代号“铁拳—2004”的军演现场。红军师所属部队“叶挺独立团”和“秋收起义红二团”是这次参演的主力部队。

    望着火舌中发了疯一样冲锋的“泥人”,俄罗斯总参谋部作战局米津采夫上校不由得站了起来——意外的天候,无疑是检验一支部队实战能力的试金石,但,作为一名资深军人,他深知这样的意外会给眼前的中国同行带来多大的危险。

    冲在最前面的“叶挺独立团”九连班长胡彦,左臂被划出一道10多厘米的口子……米津采夫惊讶地看到,这名士兵没有停下来做简单的包扎,而是抓起一把泥土抹在了伤口上。

    俄军上校无法看到阵地另一侧一串带血的脚印——“秋收起义红二团”二连班长林森陷入泥潭中,他纵身一跃,人出来了,鞋却没有拔出。林森头也不回,一路赤着脚飞奔在布满碎石的冲锋路上……

    “这是我见过的非常棒的演习。”演习结束,米津采夫毫不掩饰对这些中国同行的赞赏,“演习展示了中国军队全天候作战的能力。”

    “全天候”——也就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投入战斗,这是红军师80年历程中一条不变的铁律。

    1935年5月28日,长征途中,红军师的前身红四团奉命夺占川军把守的泸定桥。

    沿着大渡河边陡峭的山路,红四团用两条腿创造了日夜行军240里的传奇。在敌人还未来得及毁掉这座关系到红军命运的铁索桥时,22位勇士已在弹雨中爬上了悬在急流之上的铁索……

    92岁的老红军唐进新,就是当年红四团的一员。老人说,跑那么多的路,还打了三仗,靠什么?靠明知是死也要往前冲的铁的意志!

    2001年11月1日晚,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飞夺泸定桥红二连”年轻的官兵经受了不亚于一次战斗的考验——

    一辆满载剧毒物品的卡车翻进驻地附近的河流。危险,随时可能发生。

    一场截流突击战子夜打响……在冰冷的河水中,官兵们连续奋战了17个小时。下午4时,凯旋回营的二连官兵还没来得及换下结了冰碴的迷彩服,又一道“立即出动”的命令传来:代表全师参加集团军建制连比武。

    当夜,是40公里的武装奔袭。第二天一早,是更具挑战性的400米障碍……3天4夜的比武行动,二连夺得8个项目中的5个第一。

    加上抢险,全连官兵在4天零5个小时高强度行动中,全部休息时间还不足6小时。

    这就是“铁军”的意志和精神:敢于压倒一切困难和敌人而决不被困难和敌人所屈服。

    “由陕西到苏北敌后英名传八路,从拂晓到黄昏全连苦战殉刘庄”,镌刻在苏北“八十二烈士陵园”的这段铭文,记录着红军师“刘老庄连”当年抗击30多倍于己的日军的英雄壮举。

    1943年,扫荡淮海根据地的3000名日军在淮阴刘老庄与这个连遭遇。为了掩护区机关和群众安全转移,全连82名官兵从拂晓一直战斗到黄昏,直到端着拼弯的刺刀全部倒在被鲜血染红的土地上……

    今天,“刘老庄八二烈士”精神,如同“飞夺泸定桥22勇士”精神一样,早已溶进了“铁军”新一代官兵的血脉。师政委周和平说,虽然处在和平时期,我们同样需要用这样的坚强意志和勇于牺牲的精神,来锻造新型“铁军”。

    2005年8月,中俄联合军事演习在渤海湾地区举行。红军师作为中国陆军的代表,出现在演兵场上。8月24日,就在两栖登陆部队开始冲锋的时候,大雨突降,大风在海面上掀起3米高的浪头。这样的浪涌,已超过轮式步战车的涉水极限。观礼台上,两军高级将领都为中俄参演官兵捏着一把汗。

    “铁军”的意志和精神又一次在危急关头迸发出来。42辆战车开足马力,在波峰浪谷间全速向前,冲上滩头阵地……

    “军交-2000”军演、“铁拳-2004”涉外军演、“和平使命-2005”军演……换装10年间,红军师先后完成了军委、总部和济南军区赋予的17项重大任务。2006年11月,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签署命令,为他们记集体二等功。

    ·“铁军”的梦想

    红军师的每周交班会,第一件事就是侦察科长报告一周世界军情动态。

    登高望远。在“铁军”,即使一名普通的连队干部,也随时睁大着纵观世界的眼睛。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支与所肩负的使命相适应的新型陆军部队。”师长杨剑说,“这决定了我们的标准,必须向世界一流陆军看齐。”

    “铁军”部队之所以历经3000多场战役战斗从无败绩,除了一代又一代官兵深深的使命意识和忧患意识外,更重要的是建立在这种使命和忧患之上的超前探索和创造。

    在“铁军”历史上,曾记录着10个“全军第一”——

    最早建立连队党支部;

    最早实践游击战“十六字诀”……

    担任过这个师师政委的新四军老战士蔡春礼说:“从南昌起义,‘铁军’,就是人民军队的一面旗帜。”

    这是“铁军”的光荣,同时也意味着更沉重的责任。

    2003年初,成为轻型机械化师6年后,红军师率先形成战斗力。当官兵为又一个“全军第一”欢欣鼓舞时,师党委却请来全国5所院校和8个研究所的28位元资讯领域顶尖专家,论证制定《轻型机械化师资讯化建设方案》,提出了资讯化系统与武器装备一体化建设的7个论证报告。

    2个月后,伊拉克战争爆发。万里之外这场被国际军事界定义为“一只脚迈入资讯化战争门槛”的战争,为“铁军”部队的超前决策做了有力的注解。

    在未来战争中,掌握资讯的主导权,远比拥有坚固的钢铁装甲更具意义。但,一支部队的资讯化绝非像“钢铁+资讯单元”那么简单。

    1926年,“叶挺独立团”在北伐中攻下武昌,当地人民赠送“铁军”盾牌一面。从此,“铁军”就成了这支我党最早掌握的武装力量的代称。然而,真正成为由钢铁装备起来的“铁军”,还是在1997年改装为轻型机械化部队之后。

    渴盼已久的机械化实现了,却有200多名连以上干部因无法驾驭现代化战车而不得不离开部队。在着名的“叶挺独立团”,24名连长只有1名连长免遭淘汰。

    这次痛苦的扬弃,换来的是2002年底代表济南军区接受总部考核所取得的骄人成绩:31个课目,29个优秀,2个良好。总部考核组评价:“不愧是我军轻型机械化部队的尖兵,不愧于‘铁军’的光荣称号。”

    这就是“铁军”。战争年代,作风技术不过硬不能担当突击队员;和平时期,现代素质不过关同样不能担当重任。

    因为资讯化素质考核不合格,2006年底,“秋收起义红二团”一名副团长含泪离开了心爱的部队。而仅在1年前,他还曾为新型轮式战车海上作战研究做出过突出贡献。

    从摩托化到机械化,从机械化向资讯化,铁军部队的每一次嬗变,都是一场艰苦的攻坚战。

    2004年,就在初步实现全师指挥系统互联互通的当年,资讯化条件下的合成训练就出现在了“铁军”的演兵场上:连营一级的指挥员也要熟悉诸如步、炮、坦以及导弹间的协同和各指挥网的融合——几年前,这还是师一级指挥员才要考虑的问题。

    如今,“铁军”部队的师、团机关应急出动速度比原来提高了6倍。

    这,就是资讯化的威力。

    8项资讯化建设成果获得军区以上奖励,2次在网上对抗中压倒了军区“蓝军旅”……就像当年在战场上听到军号呼唤就勇敢地冲锋一样,“铁军”部队探索现代化的脚步从未止歇。

    2006年6月,胡锦涛在全军军事训练工作会议上强调,推进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资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当年岁末,一场复杂电磁条件下的演兵行动在中原腹地上演。

    面对萤屏上一片雪花,高炮团5连雷达站长袁立军第一次没有将炮弹发射出去。这位要强的技术尖子抱着雷达痛哭失声。

    从各种雷达、电台功能的开发试验,到网路作战指挥技术的最新探索;从防侦察、防干扰、防网路入侵,到与友邻的专业电子干扰部队和空军、二炮部队进行对抗演练……“铁军”官兵在真正领略到了复杂电磁环境的威力和挑战后,迅即向这一未知高地发起进攻。

    2007年4月,当又一项新的使命落在肩上——担负复杂电磁条件下训练试点先行任务,“铁军”人又在放飞新的梦想。

    ·“铁军”的铁骨

    1993年8月,一位22岁的年轻战士在被连捅14刀、肠子流出体外的情况下仍奋力追击歹徒。

    如今,这位曾感动了中国的军人,已成长为“铁军”某装甲步兵营的教导员。

    从只有初中文化的士兵到具有硕士学位的少校军官,徐洪刚的人生变迁,几乎就是“铁军”人迎接时代挑战的缩影。

    荣获“见义勇为的英雄战士”称号后,徐洪刚很快被提拔为通信连排长。然而,第一次专业技术比武,他便败下阵来。

    1994年的春天,成为徐洪刚记忆中最长的一个季节——仅凭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能够成为现代“铁军”的合格传人吗?

    “长征途中,红军战士还坚持识字学习。”一位老前辈的传统报告,像重锤猛击徐洪刚的心扉……半年后,掌握了6种型号电台的操作使用和维护技能的徐洪刚站在了技术标兵的领奖台上。

    但,进入南京政治学院后的第一次摸底考试,徐洪刚又得了倒数第一。英雄再次迎难而上。2001年7月,他以全优成绩完成本科学业,并考取了母校的研究生……

    “做了‘铁军’部队的军人,就是踏上了一场没有终点的冲锋。”师副政委刘贵新介绍,在今天的“铁军”,师领导人人都拥有研究生学历,人人能熟练掌握和驾驭主战装备,人人获得了两项以上军事技术等级证书。

    1000米,是“铁军”部队装备的某型坦克与世界上最先进坦克之间的射程差距。

    “1米的距离就足以拉开生与死的距离,何况1000米?”2003年,面对坦克说明书上冷冰冰的数字指标,装甲团团长杜清华决心缩小这一差距。

    第一次试射,失败;第二次,失败;第三次,还是失败……

    接二连三的受挫,并没有阻挡住杜清华的探索步伐。整整两年,一有空隙他便与6位课题组官兵钻进坦克,一次次推算射击诸元,一遍遍播放试验录影,终于找到了症结所在。

    8月的烈日下,3辆坦克排成正三角战斗队形出现在演兵场上,向超远距离的目标发起攻击。“轰——”捷报传来,命中率达到83.3%!

    与世界最先进坦克间那1000米的差距,在炮弹击中目标的那一刻变成了“0”。

    还有发明了95枪族夜间射击辅助器的参谋张仲英,还有先后革新器材10项的营长丁海龙,还有研制出S形扳手、L形专用吊具的三级士官罗文良,以及成为全军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和专家谘询委员会委员的工程师汪家国……近5年来,全师研制开发各类器材36类3000多件,形成各类研究成果600余项,以17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800多名本科生为骨干的人才群体,构成了“铁军”现代化的筋骨,也构成了中国“铁军”决胜明天的倍增器。

    80年前赴后继,80年勇立潮头。“铁军”的传奇已经写就,“铁军”的传奇仍在继续……

责编:何伟

1/1页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