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中国航天50年纪念特稿:创新发展 荣当民族典范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10月11日 17:46 来源:

  中国航天报消息(记者 武铠):中国从未像现在这样迫切地意识到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持续进步,没有创新的国家,发展必然乏力。

  在人们把目光投向中国科技领域时,航天,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科技创新代表。

  导弹和卫星,是买不来的,国防尖端装备不可能依靠外国,中国航天人从创业的那一天开始,便深信不疑。依靠自己,自主创新,是中国航天人与生俱来的理念与原则。

  航天技术是反映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时至今日,中国航天以许许多多辉煌成就印证了一条正确的“中国创造”道路。

  自力更生“长征”

  100多年前,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火箭是征服太空最理想的交通工具。二战硝烟中诞生于纳粹德国的V-2导弹,其实正是现代火箭的开端之作。从导弹到火箭,是此后几个大国共同的发展历程,这个规律同样适用于中国航天。

  当年,从军队、院校、各行各业汇聚到一起的第一批航天人,在周恩来、聂荣臻、钱学森等领导的带领下,怀揣激情开始了对航天、对导弹技术的学习。在北京郊区的机库里,在塞外荒原建起的干打垒里,在人迹罕至的戈壁滩上,他们消化资料、艰苦试验、抢建设施,开始了中国航天的创新历程。

  1956年国防部五院成立后,着手以苏联型号为参考仿制1059导弹,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在关键时刻,苏联单方撕毁协定,迫使中国航天更快地走上了建立自主体系、发展自主技术的自力更生道路。我国自行设计的导弹型号研制成功后,毛泽东主席风趣地说:“应该给赫鲁晓夫发一个一吨重的大勋章。”

  1965年,我国近程导弹飞行试验获得成功。此时,“中国火箭之父”钱学森讲了这样一段话:“我国弹道火箭已有一定基础,计划中的洲际火箭具有发射人造卫星的能力。没有大推力火箭,卫星是放不到地球轨道上去的,因此应早日把运载火箭列入国家计划。”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席就曾发出号召:“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但航天之路异常艰难,更何况是白手起家。从1965年1月下达第一颗人造卫星研制任务,到1970年我国成功实施第一次宇航发射,其间五年坎坷,几多挫折。

  承担发射任务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是长征系列火箭的鼻祖,堪称华夏第一箭,同时,这“第一”也意味着许许多多新的技术难关。火箭三子级的固体燃料发动机就是其中的代表。这种发动机要在600千米高空可靠点火,并在每分钟180转的条件下工作,研制难度相当大。试验设备以最快速度搭建了起来,但在1968年,直径770毫米的发动机首次试车失败了。此后,技术人员全力以赴解决了一系列问题,后面的19次试车终于全部取得了成功,发动机指标达到了要求。

  1970年4月24日21点35分,长征一号运载火箭载着东方红一号卫星昂首太空,将卫星准确送入轨道。长征一号火箭起飞质量81.5吨,起飞推力104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300千克。它发射的东方红一号卫星重173千克,超过苏、美、法、日四国第一枚火箭运载卫星重量的总和,中国航天从第一步就不逊于人。宇航创新之路,初战告捷。

  那天,听着太空传来的《东方红》乐曲,苦战五载的中国航天人幸福的泪纷飞化雨。

  就是在这一年,我国为发射低轨道重型卫星而开始研制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在它的身上,应用了摇摆发动机等多项新技术。在1974年的第一次发射中,火箭飞行姿态失去了控制在空中自毁。经过广大研制人员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长征二号”在此后的发射中均成功地将返回式卫星送入太空。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的运载火箭设计师开始同时研制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并考虑长征四号运载火箭的方案。作为三级液体火箭,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的突出特点在于它的低温高能液氢液氧发动机。为了研制氢氧发动机,科技人员付出了艰苦努力,仅试车就进行了约120次。在首次发射取得部分成功后,长征三号运载火箭于1984年将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取得了来之不易的胜利。1990年,“长征三号”还出色完成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首次发射外星的使命。

  “长征三号”的问天之举,使我国的高能低温燃料技术、高空低重力发动机二次点火技术,以及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技术都大大跨进了一步。可以这样说,“长三”的成功,使中国的火箭技术迈入了世界先进的门槛。这一步,是航天技术发展更新、厚积薄发的重要一步。

  而长征四号运载火箭,则为太阳同步轨道和极地轨道各种应用卫星提供了运载服务。1988年和1990年,长征四号运载火箭先后发射了两颗风云一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为我国卫星轨道开辟了新的领域。自此,我国运载火箭覆盖了近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和地球静止轨道全部三条地球轨道。

  “长征三号”和“长征四号”在运载能力上,还是有所欠缺的。为此,设计人员又开始研制一种叫做“长征三号甲”的新型火箭。虽然它的名字与“长征三号”很接近,但它在性能上的提高并不是一点点。长三甲火箭的第三级发动机具有二次启动能力,并且具有一箭多星和适应多轨道发射要求的能力。1994年“长三甲”首发即是一箭双星,后来又相继把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北斗一号导航试验卫星等送入轨道。未来,在受国人关注的“嫦娥”探月工程中,就是由这一性能优良的火箭承担发射重任。在“长三甲”基础上结合捆绑技术发展而来的长三乙火箭,将地球同步卫星运载能力从2?6吨提高到5?2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谈到中国航天的发展,就不能不谈到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而“长二捆”的诞生与成长与对外商业发射服务密不可分。

  1986年初美国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后,航天飞机被停飞。趁此时机,我国仅用了18个月就研制成功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可以发射原来准备用美国航天飞机发射的商用卫星。长二捆火箭是以“长征二号”为芯级,周围捆绑了4个液体助推器,它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9.2吨。

  从1988年12月开始的18个月里,在美国人的担心中,长二捆火箭研制成功并耸立了起来。1990年,火箭试验发射获得圆满成功。到了1992年,“长二捆”按照合同与澳星对接成功准备发射。但在3月22日发射点火后,一台助推器发生故障,火箭立即实施了紧急自动关机。星箭安然无恙,但发射中止了。后来查明,是一个铝制多余物影响了发射。“3.22”,这一让航天人刻骨铭心的日子,此后被定为中国航天质量日。

  中国火箭安全地避免了一场灾难,国外专家表示继续履行合同。100天后,新的“长二捆”火箭又耸立在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8月14日,“长二捆”漂亮地完成了发射任务,澳星发射走出了阴霾。

  此后,“长二捆”火箭又经历了两次挫折、两次奋起,在磨难中开拓出一条对外发射之路。“长二捆”的故事里,写满中国航天人的攻关和创造精神。

  进入新世纪以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中最抢眼、最为大众熟知的莫过于载人航天的功臣“神箭”长二F火箭了。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后,为满足发射神舟飞船的要求,保证航天员的安全,我国在长二捆火箭的基础上改进了可靠性并增设了故障检测系统和逃逸救生系统,从而发展出了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专门用来发射神舟号飞船。该火箭堪称我国最为可靠的火箭,在“神一”到“神六”历次发射中均表现完美。

  50年来,经过几代航天人的不懈努力,中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经历了从常规推进到低温推进,从串联到串联加捆绑,从一箭单星到一箭多星,从近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到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形成了长征火箭系列型谱,具备了发射低、中、高不同轨道、不同类型卫星的能力。

  现在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包括12个型号,其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为9.2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最大运载能力为5.1吨。截至目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进行91次发射,发射成功率在92%以上。自1996年10月以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连续49次发射成功。

  目前,我国正在按照“无毒无污染、低成本、高可靠、适应性强、安全性好”和“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的思想,研制新一代运载火箭,其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将达到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将达到14吨,该火箭起飞能力将达到1000多吨。 这将是中国火箭的一个飞跃。

  满天星光灿烂

  1970年4月25日,中国城乡一片欢腾,人们像过节一样喜悦。这都是因为一颗卫星,中国人放飞的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当天晚间,首都人民争相观看飞经北京上空的卫星身影,从收音机里,收听它播送回祖国的清晰洪亮的乐曲。作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的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重量、跟踪手段、星上温控系统等项目指标上,都超过了之前西方国家的第一颗卫星。

  此后,从“实践一号”到“实践四号”的另一系列多颗卫星陆续升空,承担了空间探测的使命,也为其他航天器提供了必要的数据。

  1978年年底的一天,在我国内地的一个偏僻山区,人们像赶集一样去瞧稀罕,说是天上掉下来个怪东西。第二天,来了些手提工具箱的人,他们雇了十几个小伙子,才把这个大家伙抬到公路上运走。

  这,就是我国早期回收返回式卫星的情景。从1975年首颗返回式卫星到前不久升空的育种卫星“实践八号”,我国已成功发射23颗返回式卫星,基本都成功得到回收。标志着我国卫星返回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也是在1975年,我国开始攻克同步静止轨道通信卫星难关。通信卫星,是一种重要的现代化通信手段,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是发展的急需。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成功,传输广播电视节目十分清晰。其后,我国的通信卫星从“东方红二号”到功能比较强大的“东方红三号”,技术稳步成熟,通信卫星已在我国科技事业和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正在研制新一代大型静止轨道卫星平台,该平台的首颗卫星——鑫诺二号通信卫星将于今年下半年发射升空,此平台的后续卫星——尼日利亚通信卫星和委内瑞拉通信卫星将于2007年以后陆续交付用户。

  与通信卫星相比,风云气象卫星是我们每天都要从《天气预报》中听到的名字。太阳同步轨道与地球静止轨道两种气象卫星相互补充,就能解决全球气象连续观测和高纬度地区气象观测的问题。而我国已经拥有了这两类卫星:“风云一号”和“风云二号”。

  中国航天在自主开展卫星研制的同时,与国际同行进行了密切合作。一颗叫做“地球资源一号”的卫星,就被我国领导人誉为“南南合作”的典范,向社会广为介绍。资源一号卫星是我国第一代传输型地球资源卫星,星上三种遥感相机可昼夜观察地球,利用高码速率数传系统将获取的数据传输回地球地面接收站,经加工、处理成各种所需的图片,供各类用户使用。

  提起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大家可能还要琢磨一下,但提起美国的“GPS”,大家就都知道是确定方位用的。其实“GPS”只是各国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中的一个,因为它目前最为成功,大家就把它当成了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代名词。与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并列,我国的“北斗”,是世界上第三个已建成的、并不断完善着的完全自主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我国自行研制并发射了三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它们在太空中建立起我国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导航系统”。“北斗导航系统”是全天候、全天时提供卫星导航信息的区域导航系统。这个系统建成后,主要为公路交通、铁路运输、海上作业等领域提供导航服务,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50年来,中国航天具有了研制生产各类卫星的能力,并在卫星回收技术、轨道控制技术、姿态控制技术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已经成功发射70余颗国产卫星,在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稳步走向深空

  1992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了全方位的探索与推进。1999年,第一艘神舟飞船成功进行了无人飞行试验。2003年10月15至16日,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继前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独立自主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5年10月12日至17日,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我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试验活动。

  我国自主研发的神舟飞船,突破了再入升力控制、防热、舱段间分离等13项载人飞船的关键技术,总体性能达到国外目前正在使用的第三代载人飞船水平,并在很多地方具有自己的优势:第一,一步迈过美苏的40年发展历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第二,性能先进,智能化程度较高;第三,神舟飞船是世界上唯一真正实现人货合运的载人飞船,飞船轨道舱在航天员返回后可以留轨工作半年;第四,投入少,一船能够多用,节省了巨额的发射费用。

  载人航天作为“两弹一星”之后,航天领域的又一项国家级重大科技工程,对科技自主创新的示范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它是科技工作者自主创新、刻苦攻关的结果,更是突破西方国家技术出口限制,自己把握命运赢取主动的典型范例。

  为了达到高安全、高可靠,单长征二号F载人运载火箭这一系统就采用了55项新技术,攻克世界性难题的故事更是层出不穷。载人航天工程的创新实践,直接影响带动了其他国民经济领域。我国近年来的1000多种新材料中,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

  进一步实施载人航天的同时,在深空探测领域,我国做出了同样宏伟而扎实的谋划。目前月球探测卫星正在研制中。按照我国月球探测工程计划,第一步将于2007年实现绕月飞行和科学探测,第二步实现月面软着陆和月面巡视勘察,第三步进行月面巡视勘察与采样返回。

  步入快速发展期的中国航天,集中面临着比以前高几个梯级的技术难关,拿下它们,在一两年内的工作难度和工作量就要达到以前几年、十几年的总和。

  以月球探测为例,月球距离地球相对遥远,轨道、测控等方面都将遇到许多不可预见的新情况。月球上的环境更为复杂,月蚀期间得不到太阳光,温差有300多摄氏度,热控技术要求很高。另外,对月探测设备要满足工程的长期需要,也要经过很多试验,确保其可靠性。

  但是有着创新攻关传统及手段的中国航天人,已经解决了一大批技术难题,正在用这一法宝去面对更多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我国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为航天人总结成功经验,以创新能力再造崭新未来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创新是航天人的生存之基,航天人以走在民族创新前列为荣。下一个50年,航天仍将挺立前沿。

责编:武林

1/1页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