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中国航天50年纪念特稿:民用产业 乘风破浪远航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10月11日 17:44 来源:

  中国航天报消息(记者 赵?):今年以来,航天民用产业领域大事不断、喜事连连。

  ——3月,首套我国完全利用自有核心技术研制的煤气化工业示范装置在河南濮阳开工。

  ——6月,我国第一台1.5兆瓦风力发电机在江苏南通下线投入使用。

  ——8月,我国最大的用于医药、保健品和化妆品原料的辅酶Q10生产企业在内蒙古呼和浩特落户。

  在这些“首套”、“第一”和“最大”的背后,无不闪现着中国航天的身影。中国航天正以新世纪的豪情,积极进军国民经济主战场,在发展航天民用产业的进程中加速前进,奋勇争先。

  中国航天的民用产业,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脚步应运而生的。航天人在开拓民用产业的征程中,有过欢笑,也有过苦涩;有过探索,也有过蛰伏。航天民用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谱写出航天民用产业的一曲可歌可泣的事业歌。

  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

  开启中国航天二次创业

  如果把1956年10月8日中国航天的诞生比喻为航天事业的第一次创业,那么,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崛起的航天民品,就可以被形象地称之为中国航天的第二次创业。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党中央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结合改革开放的时代发展潮流,适时提出“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国防科技工业战略发展方针。

  根据中央的指示和要求,结合自身的优势与特点,中国航天开始了由单一生产军品向军民结合的重大转变,即在完成军品指令性计划的同时,大力发展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民用产品,充分利用设备优良、技术先进、人才雄厚等有利条件,积极投身到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

  航天民用产业发展之初,由于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供借鉴,航天人是抱着“摸着石头过河”的想法,边干边学地蹒跚起步了。

  当时,中国航天的民品管理体制主要沿袭了军品型号的三级管理格局。航天人以厂所甚至是科室和车间为单位,在军民品混线的状态下,热情高涨、甚至有些“饥不择食”地开发民品。看看当时航天人造出的民品,像收音机、电表、落地灯、电风扇、折叠椅、电烤箱、自行车,甚至还有棉花糖机、手摇洗衣机,真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一些厂所积极抓住市场的需求方向,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开发出电视机、电冰箱、收录机、洗衣机、轻型车、改装车等民品。这些产品一经投放市场,立即成为抢手货,并曾红火一时。

  据统计,“六五”期间,航天民品产值从最初的2.5亿元上升到1985年的14.9亿元,利润达2亿多元。航天民品初期的发展,减轻了国家负担,稳定了航天队伍,提高了职工生活水平。

  “七五”期间,航天民品的发展又迈出新步伐。民品管理体制由以厂所为主,逐步向院、局、基地一级转移,对重大项目开始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联合发展的尝试。当时的航天部提出了“抓支柱产品、抓重点产品、抓拳头产品”的民品工作重点,确立了以家用电器、汽车、卫星应用产品和计算机为重点的支柱产品。“七五”期间,航天民品累计产值达127亿元,利润5年累计达到14亿元。

  然而,事物的发展并非总是一帆风顺。航天民品在经历了初期的红火后,也渐渐暴露出产品重复多、规模小、管理薄弱以及市场占有率低等弊端。

  为了改变航天民品徘徊发展的局面,从“八五”开始,结合由国家部委向航天总公司的这一体制转变,结合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从1989年起,当时的航空航天部开始对航天民品进行产业结构和组织结构的调整。航天民品工作确定了卫星应用、工业控制、成套装备、通信设备等五大类产品为重点发展产品,并对汽车及零部件、家用电器产品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市场滞销或淘汰产品,如电表、自行车、收音机等,坚持限产,加速转产,不再支持。

  1993年,刚刚成立的航天总公司制定了发展纲要,正式明确了航天民品的发展方向和重点,提出要以三大支柱民品——卫星应用、计算机应用、汽车及零部件带动全系统的民品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在卫星通信及小程控产品上得到长足发展,车用空调器和车用密封条进入国家汽车零部件“小巨人”行列。

  “八五”期间,航天民品产值累计达到228亿元,但经济效益不佳,企业亏损加剧的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航天民品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抉择。

  全力扭转被动局面

  民品发展重现生机

  1999年7月1日,在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的进程中,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诞生了。集团公司成立以来,集团公司党组高度重视民品发展。在集团公司召开的第一次工作会上,就明确提出了要把民品提升到战略地位。此后,根据民品发展的历史经验和发展现状,在第二次工作会上,又将主导民品确定为集团公司的三大主业之一。

  “九五”期间,通过结构调整重组,培育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并组建上市公司,实施军民分线、分离、分立管理,推进市场化建设、改制改造,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协调发展”开创了新局面,为集团公司专门研究民用产业的发展问题奠定了基础。各种改革举措使集团公司有条件进一步积极探寻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更快更好地走军民结合的道路,发展和壮大集团公司经济。

  数据表明,自集团公司成立以来,民品销售收入从1999年的84.9亿元,发展到2003年的251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超过30%,规模效益开始显现。

  同时,在民品发展的过程中,一批有前景的公司和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产品开始形成,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显示出很强的活力。

  其中,成立于1998年的航天机电股份公司,是我国第一家以“航天”冠名的上市公司。该公司上市8年来,在汽车零部件产业、新兴材料、新能源及金融领域不断开拓,现已成为我国股市中军工航天板块“绩优股”的代表。

  中兴通讯股份公司作为我国信息产业中的“领头雁”,其通讯设备业务和个人通讯产品不仅“墙内开花处处香”,还走出国门,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成为我国自主创新企业的典范。

  2003年的统计数据表明,民品收入超过5000万元的公司数量已经达到38家,占到已经列入统计的民品企业总数的16.8%;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产品有10余项,获得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数量占26.2%的控股公司实现了民品收入的85.7%。

  “九五”期间,特别是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成立后,民品的快速发展还锻炼和造就了一支懂经营管理、有市场开拓经验的队伍,他们成为发展民用产业的宝贵财富。他们中有高级管理人才、高级技能人才,也有既懂市场又懂管理的经营者,他们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搏击风浪,为集团公司的民品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加速发展民用产业

  理清思路谋求发展

  在航天民品的发展史上,很长一段时间,民品都是作为航天事业发展中的一个副产品而存在。要改变航天民品“散、乱、小、弱”的局面,必须树立新的整体发展战略。只有把民品作为主业、作为产业来发展,在产业化上下功夫,形成核心竞争力,做强做大,才能实现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提出的到2010年实现“两个1000亿”的经济发展目标,才能实现集团公司铸造国际一流宇航公司的奋斗目标。

  2004年年底,一次在中国航天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三次工作会隆重召开。会议首次提出了“航天民用产业”这一概念,出台了《关于加速发展民用产业的决定》,明确了集团公司民用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庆伟作了《抓住机遇,统一思想,深化改革,开拓创新,为开创航天民用产业发展的新局面而奋斗》的工作报告。

  会议提出,集团公司民用产业的发展任务和目标是:深化改革,理顺关系,科学管理,率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构建以院(基地、公司)为主体的适应母子公司体制的民用产业发展模式;整合资源,集成优势,做强做大,产品销售收入在2003年的基础上,到2006年要翻一番,为加速发展民用产业奠定坚实基础。

  集团公司还明确提出了民用产业重点发展的五大板块。主要包括:卫星应用,重点发展卫星导航、卫星直播、卫星遥感、卫星运营服务、卫星应用增值业务等;信息技术,重点发展微电子、惯性器件、传感器、通讯设备和软件、数据库、集成系统等;新材料与新能源,重点发展复合材料、太阳能、氢能及风能等;航天特种技术应用,重点发展高技术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特种泵阀等;汽车零部件及特种车辆等。此外,会议特别指出,要利用航天独特技术和优势资源,在信息、能源、广播电视、环境保护等行业和其他新兴产业中,培育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新经济增长点。退出无技术优势、规模小、效益低且不熟悉的领域。同时,要稳妥开展金融业务,积极拓展外贸业务。

  如果说技术、产品、项目是航天民用产业发展的“硬件”,那么深化改革,规范管理,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民用产业管理模式,就是航天民用产业发展的“软件”。在这次会议上,加强产权管理,创新管理体制,推进结构调整,实施主辅分离,加大清理整合力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科学的决策机制,推进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完善薪酬激励机制,完善监督约束机制等“软件”也被明确规定,从而确保航天民用产业能够健康地、科学地发展。

  奋马扬鞭再踏征程

  满怀豪情迈向“十一五”

  事实证明,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成立7年来,是航天民用产业20多年的发展史上发展速度最快、产生变化最为深刻的7年。特别是在集团公司党组作出《关于加速发展民用产业的决定》出台后,航天民用产业呈现出加速度式的发展态势。

  2006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新年伊始,集团公司党组下发了一号文件,强调要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市场空间,牢牢把握航天民用产业新的发展机遇。

  航天民用产业“十一五”专项规划要求,要围绕卫星应用、信息技术、新材料与新能源、航天特种技术应用、汽车零部件及特种车辆等重点发展领域,进一步优化配置民用产业资源,壮大规模经济,提高经济效益。该规划还要求规范资产经营和公司管理,明晰责权利;继续开展公司清理整合工作,加强对出资人代表、重点公司及重大事项、股东投资收益的监督管理;落实与地方政府和大企业集团的战略合作;利用好国际、国内两方面资源,扩大开放合作以及加大航天民用产业投资力度、加强航天民用产业投资的论证和决策管理,防范投资风险。

  在这样的思路指导下,近年来,航天民用产业领域亮点频出,真正开始走上了将民品产业化发展的正轨。下面的一个个亮点就代表了航天民用产业近年来大步前行的闪光足迹:

  ——2004年,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与法国THALES集团公司共同投资创立天泰雷兹(北京)有限公司。该公司将凭借在卫星导航定位领域的先进技术,构建危险品运输安全监控管理系统,并已经成为国家发改委卫星导航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的实施单位。

  ——2005年,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先后与神华集团、华能集团和西班牙安迅能集团公司签署了战略协议,在煤机设备、环保设备、可再生能源等领域拓展了新的市场空间。

  ——2006年年初,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与上海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设上海航天科技产业基地,太阳能光伏、稀土永磁电机和复合材料等一大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项目将落户上海。

  ——2006年4月,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自成立以来首次在资本市场向社会募集资金,公开发行20亿元企业债券,迈出了整体亮相资本市场,全力打造航天科技品牌的重要步伐。该资金将主要用于航天民用产业重点领域的发展和产业基地的建设,充分体现出集团公司培育和发展主导民品的决心和信心。

  ——2006年7月,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陕西省联合打造的西安航天产业基地隆重挂牌。该基地在建设中将重点发展航天特种技术应用、信息技术、新材料与新能源、计算机软件、装备制造业等产业。

  ——在股权分置方面,现已完成了中国卫星、航天机电、航天动力、火箭股份、中兴通讯5家上市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工作。

  走过春天,走过四季,航天民用产业历经20多年的发展,正在以全新的面貌、豪迈的气概向着新的广度拓展、向着新的高度攀登。21世纪的航天民用产业必将更加辉煌与璀璨。

责编:武林

1/1页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