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50年纪念特稿:科技前沿 优秀人才辈出 |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10月11日 17:43 来源:
中国航天报消息(记者 宋丽芳):中国航天50年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成果可圈可点,伴随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人才队伍,更值得大书特书。
建队伍广揽人才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受党中央的委托,聂荣臻元帅负责组建航天技术研究机构,他首先把组织航天技术研制队伍作为一个战略性问题加以考虑。
航天队伍是航天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组织保证。在组建这支队伍初期,聂荣臻高瞻远瞩,采取内外并举的方式,千方百计地从国内外广揽人才。对内,他全力以赴协调工业部门、高等院校和军队,为国防部五院选拔了第一批急需的党政干部和技术专家;对外,通过各种渠道,争取在国外的科学家回国,并委以重任。
享誉世界的著名火箭专家钱学森,是克服重重阻力才回到祖国的。当他申请回国时,美国一位海军次长失态地咆哮:“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能让他离开美国。无论在哪里,他都抵得上五个师。”
比钱学森先期回国的梁思礼等一批有识之士,在乘坐克利夫兰总统号船回归祖国的途中,从随身携带的收音机中,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在大海上能收到这样的消息,让梁思礼等人激动不已,更加坚定了他们报效祖国的信念。此后不久,王希季也乘这艘船回到了祖国怀抱。
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一批从国外归来的科学家,不仅成为中国航天的中坚,而且还为她的发展倾注了毕生精力。1991年10月,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1999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又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金质奖章。梁思礼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是钱学森手下十个室主任之一,也是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个地地导弹控制系统负责人之一。王希季也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第一任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毛泽东主席曾观看过由他担任技术负责人研制的探空火箭,江泽民主席为他挂上“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还有许多像他们一样的海外爱国学子,材料专家姚桐斌、空气动力专家庄逢甘、自动控制专家杨嘉墀等。当年他们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国,加入航天队伍,受到国家的重用。他们奠定了航天事业人才队伍的坚实基础,书写了航天事业“人才卷”的不朽篇章。
创建航天队伍初期,正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各方面急需人才,但有关部门都能顾全大局,以发展航天尖端技术为重,大力支援。国防部最初的30多名科学专家和100多名大学生,就是这样很快地被集中起来,开始了导弹、火箭技术的探索与研究。随后解放军总政治部从部队中抽调了3000多名领导干部和技术骨干,输送到国防部五院。在这期间,还从各工业部调来300多名设计、工艺方面的技术骨干。与此同时,国家又争取向苏联和东欧国家多派一些有关专业的留学生,在国内调整了军事工程学院和其他一些重点院校的专业科系,抓紧培养航天技术专业人才。
科技知识分子是航天队伍的主体,必须把培养科技人才作为一个战略性的问题来考虑。上世纪60年代下半叶,在国防部五院高级知识分子的一次座谈会上,聂荣臻提出了培养年轻一代的战略性问题。为此,航天老一代不辱使命,言传身教,不断培养和锻炼中青年骨干,让他们在技术攻关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
对当时要求科技人员政治上要“红”这一不切实际的做法,聂荣臻亲自主持制定了被誉为我国第一部科学宪法的《科学十四条》,并得到了中央的肯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科学十四条》中最关键、最敏感的四个问题:一是明确研究机构的根本任务是“出成果、出人才”。二是尊重科学家、保护科学家,提出“初步红”的标准。明确研究所一级党委才有领导权,基层党组织只起保证作用,党员要尊重非党科学家的意见。四是认真贯彻“双百方针”,区分政治问题和学术问题的界限,思想问题和行动问题的界限。保证了科技人员有5/6时间能从事科学研究活动。
在创建我国航天事业的征途中,一支掌握当代航天技术的研制队伍快速成长起来。这支队伍包括一大批经过战火考验的老干部,数以千计的高级技术专家,数以万计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十多万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一大批党政干部和组织管理、后勤保障人员。
岁月如梭,时光如箭。从中国航天创建时走过来的航天老一代们,回首这段往事时,都有深深的感触。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罗瑞卿、陈赓、张爱萍等许多杰出的领导人,为建立和发展航天事业,组织和培育航天研制队伍,都花费了大量的心血。
架金桥培育人才
在50年中,航天经历了多次体制调整,但是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发展,都得到了重视和传承。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业内人士非常担忧的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而造成的“断层”问题,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人事制度的改革,用人机制的完善,终于变“忧”为“喜”,“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局面彻底来了个“翻身道情”。为解决青年人才特别是将才短缺的矛盾,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当时的航天总公司以航天型号的科技带头人和管理领头人为将才,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力促年轻人脱颖而出。
我国航天事业从导弹仿制起步,到自行研制出各类导弹、运载火箭和应用卫星,直至取得载人飞船发射、回收圆满成功,我国航天事业已经跻身世界航天舞台,成就举世瞩目。如果没有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没有用航天“三大精神”武装起来的一支高素质的航天大军的支撑,这一切都难以实现。
世人不会忘记,在共和国50年华诞前夕,曾为“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受到党和国家的隆重表彰,其中有8位航天专家。他们是王希季、孙家栋、任新民、杨嘉墀、屠守锷、黄纬禄,还有姚桐斌、钱骥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作为航天大军组成中的一部分,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谋篇布局,加快自身人才队伍建设。2001年是我国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开局年,集团公司党组抓住这个机遇,向全集团公司发出了一号文件——《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十五”开局年全面胜利的通知》,部署了五项重点工作,其中在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工作中,特别提出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推进领导干部年轻化。加强型号队伍建设,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翌年1月,集团公司新一届领导班子下发了《集团公司“十五”人才资源开发与队伍建设规划》,明确了人才队伍的总体思路、总体目标、指导思想以及应采取的措施。集团公司围绕该规划,大力实施“2518”核心人才工程,即在“十五”期间,稳定2万名航天科技骨干人才,重点培养50名优秀高级经营管理人才,100名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80名有绝技绝招的能工巧匠。在集团公司召开的第二次工作会上,出台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2002年~2005年发展与建设纲要》,明确提出集团公司的奋斗目标——铸造国际一流宇航公司。
铸造国际一流的宇航公司需要一流的人才。面对集团公司型号研制生产、飞行试验与发射任务一年比一年繁重的形势,集团公司党组始终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放在首位,围绕使命和责任,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发展的主题来抓,并从人才规划、机制创新、优化环境抓起,从制度选拔、事业吸引、培养提高、岗位成长、环境凝聚、待遇保证等环节入手,为优秀人才施展才华,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与条件。
近年来,集团公司先后制定了《集团公司“十五”人才资源开发与队伍建设规划》、《领导干部管理暂行规定》、《型号系统领导干部管理规定》及《集团公司工资分配改革方案》、《经营者年薪制试行办法》等涉及人事劳动教育制度改革、班子建设、人才选拔管理、人才引进与培养、薪酬激励等管理规定和办法,达六七十个文件。
由于坚持实施“高效益开发人才,高层次聚集人才,高质量培养人才,高起点挖掘人才”的人才战略,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已经成功地实现了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干部资源配置更趋合理,年龄、学历结构更趋完善,战斗力更加增强。近年来,涌现出一大批三四十岁先后担任集团公司、研究院、厂所领导职务的高级管理人员,一大批年轻的技术骨干陆续担任了导弹、火箭、卫星、飞船等各种型号研制的总指挥和总设计师。集团公司科研院所及工业企业领导班子中,45岁以下的领导干部超过52%,其中科研院所长正职中45岁以下的占85%。型号正副“两总”中45岁以下的已经由集团公司组建时的7人增加到121人。
靠事业吸引人才
2003年12月28日,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张庆伟当选“2003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并独捧“2003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大奖。随后“2003年度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人物”,“2005年度十位具价值经理人”的荣誉又被他捧得。
这些褒奖是给张庆伟的,但体现的是集团公司人才培养的成果,这种示范效应对集团公司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004年8月,集团公司召开人才工作会,出台了《中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党组关于落实人才强企战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目标是力争在今后3年至5年内形成以高层次人才为龙头,以中青年为骨干,领导干部、出资人代表、科技人才、技能人才、管理人才五支队伍协调发展、结构优化的航天人才队伍,建立起具有航天特色、充满活力的人才培养和选用、评价、激励的新机制。
事业靠人才支撑,人才靠事业成长。进入21世纪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辉煌成就举世瞩目。2003年10月,是共和国历史上一个不平凡的金秋。神舟五号飞船一飞冲天,把中国的“加加林”、首位航天员杨利伟送上太空,圆了中华千年的飞天梦想。2005年10月,又是一个收获的金秋,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实现新的突破,创造了新奇迹,实现了从神舟五号飞船“一人一天”到神舟六号飞船“多人多天”航天飞行的重大跨越。世人在关注中国载人航天的同时,也把目光投向了创造不凡业绩的航天人。
2005年11月28日,继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庆祝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召开之后,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召开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表彰大会,一批在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在会上受到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资委党委及集团公司的表彰。其中7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3个单位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3人荣获中国青年五四杰出贡献奖章,2个单位荣获全国杰出青年文明号称号,5个单位荣获全国青年文明号称号,8人和2个单位分别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称号,受到表彰的还有20名全国技术能手、18名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9名中央企业优秀党务工作者、7个中央企业先进基层党组织。集团公司授予12人为载人航天功臣,表彰了20个载人航天先进集体和100名载人航天先进个人。
在集团公司成立以来的7年多时间里,已有9人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41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8个单位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4人当选全国十大杰出青年。
迄今为止,集团公司高层次专家体系已经建成,共拥有两院院士35人,51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1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100多名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人员,570多名集团公司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集团公司两院院士及国家级专家数量位居中央企业之首。
人才兴企,人才强企。集团公司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支素质好、结构比较合理的航天技能人才队伍。集团公司在职职工中有4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55名全国技术能手、270多名航天技能大奖获得者和航天技术能手。2005年,国防邮电工会、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联合授予“唐建平班组”、“高凤林班组”、“庞勇班组”、“王连友班组”荣誉称号。
事业兴盛,群英崛起。今天,“十一五”人才强企战略的战鼓已经擂响,肩负着国家神圣使命的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人才劲旅开始了新的征程。
昨天的辉煌成为历史,明天的伟业更待创造。
责编: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