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特产:寿山石雕 |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8月24日 18:28 来源:
| |
| |
产于福建省福州市寿山乡,故名。质纯者色白。微含其他成份者五彩。微透明至半透明,极少数透明。呈珍珠光泽、凝脂光泽、玻璃光泽。绝大部分有滑腻感。有少数昌化石,较多巴林石,极个别青田石与寿山石相似(寿山石色泽极艳,而昌化石类似者色必沉,冻石多有细白点;寿山石质地细腻,光泽柔润,巴林石光泽晶莹;极个别青田石与寿山芙蓉石类似,但青田石坚致,芙蓉质感柔糯。总之寿山石最大特徵是色泽浓艳,质纯细,感觉腻、糯、柔)。
寿山石分田坑、水坑、山坑三大类共60多种。田坑石简称“田石”,产于寿山溪旁水田古砂层中,外形殊异,靠深挖田土收集而来,最为稀罕。水坑石产于坑头占山麓,位于寿山乡东南3里处,因矿脉很陡,易生成晶冻类珍品。有坑头洞、水晶洞等著名矿洞,顺其延伸至溪涧。故多透明状,光泽好,质细腻。系寿山石之最佳者。山坑石产寿山、月洋两乡。矿布10多平方公里,产品极多,质地差异较大,变化也复杂。另外,寿山石在福建东部沿海的宁德、莆田、晋江、龙溪等地亦有新矿,但多类山坑。
寿山石中最名贵者为田黄。形成它价格昂贵之原因,一是历史上传说明太祖、清乾隆均曾与田黄结缘,因而身价倍增。加上黄色向为王者专用,而田黄又特别晶亮黄贵。二是“意头好”,所谓“福寿田”也向为王者所追求,象徵福寿双全之意,易计人喜。三主要是田黄产于寿山溪旁水田古砂层中,外形特殊,独石,分散,无脉可寻,十分稀有难得。田黄化学成份虽于普通寿山石同,但它在分化、跌落、冲运致电溪边田中后,又在田里受含有若干化学成份的水的长期浸泡滋润,故特别莹润,又颜色外浓而向内渐淡,内隐有萝卜纹,表有黄或灰黑色老皮,偶有红色格纹。故有“无纹、无皮、无格不成田”之谓。田黄出产部位有四畈:上畈亦称溪畈,离寿山石矿近,其石淡黄色透明,像水晶冻。沿下来有中畈,其石色浓而嫩,质优,为标准田黄。下畈,石色如桐油,脂光强,碓下畈靠近碓下,石色黑暗,质硬而粗。中畈田石则通体透明,色如鲜蛋黄者,称田黄冻,价连城(其价值为黄金数倍)。此外,有白色里层,而内纯黄色称银裹金,反之称金裹银,亦甚珍贵。白田为白色,萝卜纹明显,时有红筋和格纹,产于上、中畈。红田呈红色,色如橘皮红田,均极珍罕。其余大部分如乌鸦皮、黑田及粗质地之田黄,均价值不高。总之,掌握格、皮、纹之外,石质总要晶莹,温润、细腻,色艳而均匀者为好。
寿山石雕的历史
民间相传寿山石始于两汉,未有足证,现存的福建省博物馆,由福州闽江南岸桃花山南朝墓葬出土的老岭石"卧猪"(圆雕)刻工简朴,形态逼真,证明远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南朝,寿山石雕就已问世。唐代,经济繁荣,佛教兴盛,寿山大兴寺院建筑,寿山石雕也得以发展 ,据传当时僧侣利用寿山石刻制佛象、香炉、念珠等,供寺院使用,也作为 礼品馈赠香客。宋朝,重文轻武,经济文化中心南移,福州成了东南沿海重要城市,推动 了寿山石雕的发展,从福州地区出土的宋墓寿山石俑来看,不仅数量多,且品类丰富,造型各异,生动多姿的各式人物禽兽,刀法简练,风格严谨,可以看出,寿山石雕已进入成熟阶段 。元代之前,印章多以铜、铁、玉为材。元明之间,民间流行用"花乳石"刻制印章,寿山石章以洁净如玉、柔而易攻而应运而生,倍受书画家、篆刻家的赏识,自此,篆刻家自行奏刀,追奏仿汉、斑驳淋漓,中国独特的篆刻艺术得 以风行和发展,"万朵云霞几度攀,珠光宝气绝人寰,风靡皖浙千家刻,功在印坛是寿山",现代著名金石家钱君陶先生对寿山石在篆刻艺术史上的功绩作了很高的评价。明代,寿山石的钮饰艺术得到长足发展,雕刻艺人在继承古代玉玺、铜印等钮饰基础上,造诣很高,风格独特的印钮艺术,寿山石章成了文人墨客们的心爱之物、珍藏之宝。
由于石章钮饰的出现,寿山石雕技法有了很大的变革与发展,刀具,握刀与运刀的方法都有了改变,过去的石俑、主要以肩膀顶着木柄长刀具雕刻,刀 向多显直线,对于细小的印章钮头来说这种方法显然不适用了,刀具演变成为手凿与修刀,完全用手掌握,运刀如笔,刀法刚柔相济,婉转流畅,所表现的形象婀娜多姿,更臻完美,同时,受中国画的影响,出现了高浮雕技法、皱法雅洁,实有画意,从此,寿山石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清代是寿山石雕的昌盛时期,史籍记载,雍正时寿山石雕已纳入官府的征税范围,雕刻艺术因材施艺,分别雕刻印章、文具、人物、动物及玉镶嵌各种器皿,印章的钮饰更加精致多样,表现技法上出现了阴刻和链条技法,乾隆皇帝用过的一套"宝印",就是用一块田黄刻制并由两根链条连接起来的三颗印章,技艺高超,堪称国之瑰宝。
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年代,寿山石雕开始复苏,七十年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东西派融汇交流,取长补短,同时吸收了古代与西方艺术之长,促使雕刻技法日新月异,出现了以薄意、浮雕、高浮雕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发展了透雕、镂空雕和银嵌等新技法。寿山石珍品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恬静而生动,抒情而优雅,精美而珍贵,收藏家竞相争购,寿山石为人们带来了高雅的艺术享受。
寿山石文化
寿山石雕,作为文化现象,至少已经有1500年历史了。从福州出土的南朝随葬品——“寿山石猪”文物可以证明,自15世纪的南北朝起,就有了寿山石文化。但明确无误地称为寿山石文化的,则只是近20年来的事。寿山石文化的内涵和外延,都极为宽广,其本上是一种以晶莹、彩丽、高洁、通灵的寿山石为核心,敷衍向与其有密切联系的各个领域,诸如文化、精神、道德等领域的结合与升华。它涉及的范围很大,诸凡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都对它有深刻的影响,或者又反过来由其上述文化锦上添花,使两者相得益彰。从现在可以看到,寿山石与书画、篆刻结缘而有印章学、篆刻学;寿山石与地质、物理、化学结合而出现“田黄学”与文学结合而产生寿山石文学、寿山石诗词和音乐,等等。还有传统文化中的释、道、儒以及民俗对寿山石文化的影响,与可以包含其中。因此,是否可以这样认定:寿山石文化是一种历史悠久、内容广泛,围绕着寿山石而发展的特殊文化。它经历了萌芽、成长、成熟的漫长历史过程,而于近代发展成为五彩缤纷、艳丽夺目、扬誉海内外的一种中华文明。
寿山石雕三看
寿山石雕十分注重依石造型,因而有“一相抵九工”之说。收藏鉴赏寿山石雕,应该有以下三看:一看“因材施艺”是否恰当。寿山石雕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石料的天然色泽,雕刻出造型和色泽相适应的作品。我们在鉴赏和选购寿山石雕作品时要看雕刻艺人在“因材施艺”方面的独到功力。看看是否充分利用石质、石形、石色、石纹来确定相应的题材与造型,而不是牵强附会。
二看技法是否合理。寿山石雕已由古墓葬出土的文化中看到的极为简练的技法,发展为现代精细的高浮雕、镂空雕、透花雕和圆雕等。一件寿山石雕精品往往综合应用各种传统技法。
三看刀法是否充分。寿山石雕的技法,是通过运刀的刀法来体现的。寿山石雕的刀法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有简练的刀法,有朴茂的刀法,有浑厚的刀法,有秀凌的刀法。如薄意雕刻,花鸟雕刻,多用秀凌的刀法;如人物圆雕、古兽印钮等雕刻则多用朴茂的刀法,它适于收藏家、鉴赏家拿在手上“把玩”,而不刺手,另有一番情趣。
总之,成功的作品是作者的文化水平、艺术修养、雕刻技艺和实践经验等诸多综合能力及水平的反映。美的表现是和艺术家所能获得的思想力量成正比的,寿山石雕艺术正是如此。
责编:刘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