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明证 民族的心声 |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8月17日 11:38 来源:福建日报
新近建成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设计新颖呈现闽南建筑风格,坐落在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市区西北侧。它北依巍峨雄伟的清源名山,南接景色旖旎的西湖碧水,显得庄重而艳丽。馆楼正面那两道橘红色的半弧形屋面斜阶,宛若一双张开热情洋溢的臂膀,欢迎四面八方络绎不绝前来参观的宾客,有着不同凡响的独特魅力。
这座博物馆焕发的魅力,不仅在于建筑物外观和宽阔的广场,浑然一体气势宏伟;而且在于蕴藏着展示福建与台湾关系源远流长的历史,以及难分难离亲如手足的因缘。它为泉州乃至福建,增添一道令世人注目的亮丽的风景线。
我有幸参加一年半博物馆筹建的全过程,接触众多物事,印证闽台之间无可辩驳的地缘近、血缘亲、商缘广、文缘同、法缘久的关系,感受到海峡两岸本为一体的事实,以及两岸人民共同努力最终定将实现祖国统一的历史必然!
(一)
十多年前,我在一篇文章中,对榕树有段描述:“生机盎然、体态雄健的古榕,是大自然的娇子。它以强壮的虬根,越石穿土,牢固地把方圆成片的土地结集在一起。它以勃发的精魂,沁人心脾,深沉地把周围成千上万的子民凝聚在一起!”榕树是常绿乔木,具有典型的地域特性,在我国南方,尤其是福建、台湾一带,四处可见它的踪影。它的主干粗壮树冠硕大,枝繁叶茂盘根错节,深深地根植在大地上,牢固而不可动摇。
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雕绘两处榕树形象雄姿。第二部分“血脉相亲”入口的门楼前,白色围墙上雕有布满榕树相互缠绵的根系。这不是作为无关紧要的随意装饰,因为人们踏入展厅即可领略强烈的感受,福建与台湾人民同宗同祖,像榕树一样根根相连。追根溯源,自周秦开始,居住在福建闽越族最早渡海东徙,成为台湾原住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此以后,历朝历代汉族通过福建,陆续来到台湾建立家园。他们搭乘简陋的渡海船只,艰难地闯过险恶的“黑水?”,演绎“唐山过台湾”的故事。现存的文献展示,自宋元时期起,福建民众成批迁居台湾、澎湖等岛屿。明朝中末叶,海澄县人颜思齐、南安县人郑芝龙,先后带领成千上万的漳泉移民上岛开荒拓垦。郑成功收复台湾,东渡的大军及其家属,成为开发台湾岛新的主力军。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清政府统一台湾,掀起福建移民进入宝岛的浪潮。
地缘和史缘,造就福建与台湾无法刈断的亲缘。这也就是为什么如今台湾居民中,祖籍来自福建的有80%,其中大多数又来自闽南地区的渊源。人们现时依然可以在台湾看到,开拓宝岛的纪念碑,移民后代保留的古屋,祭祀来自祖国大陆祖先的宗祠,以及对同姓宗族认同的谱牒。它们无不铭刻着台湾与福建骨肉情深的记忆,宛若榕树的根系,往复萦绕在中华儿女的心田。
更具震撼力的,是那幅火药爆绘壁画。一株硕大的榕树及庞大根系,鲜明突出地挺立于中厅正面,背景不断呈现海峡两岸百家姓图腾,把人们带入一个历史和现实交互辉映的时空,浓浓情趣深深寓意。记得今年春末的一天下午,我和远途而来的泉州籍旅美现代艺术家蔡国强会面,倾听他创作的构思。当我看到他手中那张画有大榕树的草图,不由得一阵欣喜。我以为,从中可以探明一个事实,在海峡两岸关系问题上,海内外炎黄子孙都有一个“根”的共识。这幅《同文,同种,同根生》的巨型壁画,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爆绘,形象地概括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展示内容的主题。
(二)
走进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主题馆大门,迎面有四根象征中华、雕刻精致的龙柱。龙柱中间陈列着一幅石刻地图,包括台湾在内的大中华版图,昭昭光耀历历在目。
国家规范的地图,是一个主权国家领土完整的庄重声明,具有严肃的法定意义,得到国际上的普遍公认。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展示的主题,是福建与台湾的关系。但是,我们从闽台这种“缘定难分离”的依存中,不也正可以得出这样一个铿锵有力的结论:台湾自古是中国的领土!
悠长的历史应当让人们熟悉:远古台湾与大陆曾数度相连,闽台不分彼此;台湾海峡形成后,福建广东大批移民登岛,与先住民一道披荆斩棘,为开发宝岛立下功绩;宋元时期延续,台湾、澎湖诸岛一直是晋江县的辖区;明末郑成功率领水师东征,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湾失地……台湾隶属中国的脉络十分清晰。
我们进一步探视,自清朝以来数百年间的例证。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隶属与共”部分,墙上挂着几幅地图:一幅是1664年清军绘制的台湾建置、设防图,有承天府、天兴县、万年县字样;另一幅是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台湾地图,在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再一幅是大清乾隆“福建台湾全图”,沿袭台湾隶属福建的行政建置。三幅地图均采用立体投影的方式绘制,不管台湾是在郑氏政权之手,或是康熙派施琅率将士攻取台湾实现祖国统一之后,清朝政府一直确认台湾为中国的领土。十分有趣的是这里展示一组壁画照片,摄自福州泰山庙内墙上保存的清代福建全省各州府城隍图,其中包括有台湾府城隍神像。中国道教奉祀的城隍,是守护城池的神。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也就是说人界认定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中国的神界也忠于职守,不忘委派城隍护卫隶属福建的台湾城池。
作为这些地图绘画佐证的实物,馆内陈列有清政府为台湾地方官员制定规章的石碑,福建台湾巡抚关防、布政使关防、清朝台湾巡抚与布政使衙门照片,明朝有关涉及台湾问题的奏折、谕旨等文书。1885年10月台湾建省,朝廷命令规定:“台湾虽设行省,必须与福建联成一气,如‘甘肃新疆’之制,庶可内外相维。”新设立的台湾省最高行政长官,全称仍为“福建台湾巡抚”,福建每年协饷白银44万两,按季拨解台湾。一件件物证,谁也不容抹杀,谁也无法推翻。
日本军国主义据台,是侵略者的行径,受到包括台湾在内全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和顽强抗击。在伟大的抗争中,日本在二战中战败投降,正义终于战胜邪恶。真理永远站在人民一边,我们可以在闽台缘博物馆放大的《开罗宣言》文本中看到,它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日本之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台湾回归祖国得到国际承认,有了条约的法律保证。
(三)
上个世纪90年代,在福建有则传闻。有位台湾青年来到闽南,如发现奇迹般地感到惊讶,对同伴说道:“这边人讲得和我们一样的台湾话!”旁边的老者听到后告诉他:“你把话说颠倒了,台湾人说的是这里的闽南话。”是的,台湾人的根在福建在祖国大陆,闽台骨肉相亲、语言相通、习俗相同、地域文化相承。走进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溢满融为一体的闽台乡音、乡俗、乡情,吹拂一股和馨的清风,令人为之而陶醉!
馆内有幅大屏幕,设置在显要的位置上,时不时地放映着台北孔庙祭祀大典的录像,其场景具有浓郁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那庄严隆重的氛围,深情膜拜的虔诚,十分生动感人。早在郑氏时期,郑成功已将中国大陆的考选制度移入台湾;清朝统一后,台湾成为福建省一个府,其考选制度完全按福建模式进行。台湾以儒学为尊,从此书院、社学、义学、书房似雨后春笋,教师均从福建聘请。所有这一切,生动地传递出一个重要信息:中国传统文化在台湾蒂固根深,闽台文脉相承。有了这个背景,在近代闽台教育交流频繁,为两地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闽台文脉相承,除了语言、教育外,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几乎在社会生活各个角落都有所体现。在戏剧类,如歌仔戏、高甲戏、梨园戏、四平戏、闽剧、乱弹、傀儡戏、布袋戏等;在音乐类,如泉州南音、漳州锦歌、闽南民歌等;在舞蹈类,如宋江阵、高跷阵、车鼓阵、长龙阵、狮子阵等;在手工艺,如木雕、石雕、漆器、刺绣、锡器、面人等。尤其是诸如服饰、饮食、居屋、节庆、诞育、婚礼、寿辰、丧葬等,这种民间习俗相似的文化现象,更是无处不在地难分彼此,成为闽台乡土感情联系的纽带。
有人说海峡两岸近年最早实现“直航”,是台湾的妈祖信众,这一点不假。他们扬帆开航,渡海直抵湄洲岛妈祖祖庙进香。妈祖的诞生、升天,以及民间最早建庙祭祀,均发生于福建莆田,但是传入台湾后香火兴旺得到弘扬。据统计,全台主祀妈祖的官庙多达500多座,信众上千万。我们浏览闽台缘博物馆,有个强烈的印象,台湾的道教、佛教和民间信仰,几乎无一不是从福建传入。闽台这种神灵共祀的现象,同样十分普遍。在台湾,多座供奉观世音菩萨的龙山寺,以晋江安海龙山寺为主庙;近百座以清水祖师为主神的寺院,认同安溪清水岩为祖庙;云林县的祖师庙,自平和县三平寺传入;台南、鹿港、高雄等一带关帝庙,大多由泉州通淮关帝庙和东山铜陵关帝庙分灵;70余座开漳圣王庙宇,主要从漳州一带庙宇分香;10余座临水夫人庙,均以古田临水宫为主庙……宗教崇拜和民间信仰,反映一种现象,闽台“诸神同祀”,折射出一种社会意识的认同。这种认同的形成渊源悠远,犹如绵亘长河在一代又一代人心中流淌,至今仍延续不断。
(四)
一座福建和台湾地理的方位立体模型,在醒目的位置上向人们展示,东岸是台湾,西岸是福建,中间隔着窄窄的海峡。尽管有了这条水道,闽台两岸相望,依然近若毗邻;但也正因这条水道,通途变成天堑,使两岸民众经历了分离的深重灾难。
沿着闽台缘博物馆指引的导向,我们一路看去,悲切地感受到在殖民主义者尖甲利兵的侵犯下,台湾与祖国大陆弥漫着腥风血雨,民众遭受同样的蹂躏,历史为之哭泣。500多年前,中国的海域开始卷起一阵阵狂风恶浪,战舰的马达声,火炮的轰鸣声此起彼伏。西方殖民主义者势力东渐,企图以台湾为突破口进入封闭中的中国市场,先是西班牙、荷兰等相继入侵台澎地区;继而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国军队张牙舞爪地多次攻陷厦门,袭击台湾,窜犯泉州;19世纪80年代紧接着的中法战争期间,法国军队封锁台湾海峡,法舰在福州、厦门港口游弋示威,轰击基隆炮台;近代以来,日本疯狂地推行军国主义扩张政策,挑起甲午战争,窃踞台湾宝岛50年之久。侵略者在包括台湾在内的中国领土上,为非作歹,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
“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共然。”为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保卫祖国的统一河山,闽台以及全中国人民并肩战斗,前仆后继共御外侮,谱写一页又一页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郑成功“驱荷复台”是一次震撼世界的辉煌壮举,上万福建子弟戎装渡海东征,其英勇其壮烈惊天地动鬼神。他们逼使荷军偃旗息鼓投降撤离,结束荷兰统治台湾38年的历史,树立起一座傲立云天的丰碑;鸦片战争的烽火熊熊燃烧,虽然清政府腐败无能终告失败,但是台湾和东南沿海军民同仇敌忾,形成一股巨大的力量,让英军处处遭受反击。在斗争中涌现的英雄林则徐、邓廷桢、陈化成、江继芸、姚莹等,一个个不朽的名字永远铭刻在人们心里;福建和台湾是中法战争的重要战场,在马江海战和基隆战役中,两岸军民铮铮铁骨,不畏牺牲奋勇抵抗,并在台湾淡水地区取得“沪尾大捷”,给侵略者造成重大的损失;抗日怒吼响彻大江南北,大刀向“鬼子”的头上砍去,在反对割让台湾、反抗日本统治、八年艰苦抗战中,台湾与祖国大陆人民都怀有一颗不愿做奴隶的赤子之心,共赴国难抛头颅洒热血,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天灾人祸频仍的苦难史。但是,创造5000年文明的中华民族,不愧为一个优秀的民族。“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捍卫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凛然大义。郑成功在致荷兰总督揆一“谕降书”中,义正辞严地写道:“然台湾者,早为中国人所经营,中国土地也……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决心坚定,掷地有声!1942年3月,台湾革命同盟会发表声明:“台湾民众之最大热望,即系重返祖国。”骨肉同胞的心声,在历史天空中不绝地回响。因此,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有了这样的“结束语”:“人类进入新的世纪,我国面临和平发展的机遇。我们坚信,炎黄子孙完全有智慧、有能力、有信心,共同促进两岸关系发展,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创一个更加美好的前景!” (何少川 )
责编:朱春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