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新闻社区 > 社会新闻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视频]《60年记忆》第27集——旅游的变迁

CCTV.com  2009年10月04日 14:18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央视网  
进入[中国新闻]>>

专题:中文国际频道特别节目《六十年记忆》

  

    央视网消息(中国新闻):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午间·媒体》,联合新浪网、腾讯网等网站,特别推出的电视网络互动节目《六十年记忆》,继续播出。今天我们将和您分享旅游的变迁。

    到北京旅游曾是了不起的事情

    天安门拍照情结

    改革开放前,旅游是极少数人的专利,在多数人看来,能出去旅游是件很奢侈的事情。那时能去一次首都北京,并且在天安门前拍照是非常了不起的,身边的人都会很羡慕。那时,一部分因为工作关系才能来到北京的人,有幸和天安门合影留念。下面这组照片就生动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天安门情结”。

    ★这幅图中,左边是1958年在部队工作的应德毅(右)与妻子带着两个女儿在天安门前留影;右图为今年,他们在天安门拍摄的全家福,小女儿现在是一名教师(左一),大女儿在外企工作,曾留学德国。

    ★再看这幅图,左图为1964年,32岁的陈士和在天安门前的金水桥上留影,当时她是山西省水利厅的一名工程师;右图为2009年,78岁的陈士和回国探亲时再次在金水桥上留影,这时她已经退休并定居美国。

    ★下面这幅图是姐弟俩的合影。左图为1970年,9岁的马洁和6岁的弟弟马刚在天安门广场合影;右图为2009年,在银行工作的马洁和在公安局工作的马刚再次在广场上留影。

    以上这些照片在拍摄时,摄影师尽可能选择同样的季节,同样的姿势、表情,照片中,不同的人物面孔,体现了各具色彩的不同人生,折射着共和国成长的印记。

    网友:我曾两次到中南海参观

    除了天安门,首都北京还有数不胜数的旅游景点。80年代,国家领导人办公的地点,也就是中南海,居然是对外开放的,人们可以买票进去参观。

    新浪网友“老杨”曾经去过两次中南海。那时候,没有相机,就是有,也不能带进去,更不允许拍照,也就没有照片了,只有两次参观的门票。

    ★一次是1983年,我们看这张参观券。票价为两毛钱,参观须知上还注明“不要在建筑物上刻画”。

    ★第二次参观中南海是1987年,看看当时的门票。票价依然是两毛钱。

    花两毛钱,就可以去逛中南海,现在,根本无法想象。如今中南海已经不对外开放了。这位网友保存的这些票据,弥足珍贵。

    不到长城非好汉

    ★来北京,爬长城也是很多人的必备之选。“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话曾一度流行。八达岭长城自1954年对外开放至今,累计接待中外游客几亿人次,成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八达岭长城还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到八达岭长城参观的中外游客中,青少年占很大的比重。

    北戴河:中国现代旅游业的摇篮

    说起以前受追捧的旅游景点,北戴河一定算一个。北戴河是中国著名的滨海旅游胜地,几乎家喻户晓,它不仅是中国滨海避暑度假的发源地,也是中国现代旅游业的摇篮。

    ★新中国成立后,北戴河成为中国第一个休疗基地,当时接待的多是劳动模范、战斗英雄等。在老百姓眼中,北戴河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地方。

    ★这是1959年,北京和天津部分教师在北戴河海滨休养所欢度暑假。

    ★1979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将北戴河休养区拨给旅游部门接待外宾使用。此后,庐山、杭州、济南、大连等地纷纷效仿,从此拉开中国发展旅游业的序幕。

>>海量资讯,请点击“首席视频”

 

  相关链接:

1/3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