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视频]新闻特写:75小时生死大营救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8月02日 21:05 来源:CCTV.com

专题:关注安全生产 遏制矿难
进入[360度]>>

    CCTV.com消息(360度):发生在河南省陕县支建煤矿的7·29淹井事故中,69名矿工成功脱险,这成为中国煤矿救援史上的一个奇迹。我们现在就通过短片回顾一下救援奇迹的诞生。

    兰建宁是这次事件的第一个获救者,他在三门峡中心医院得到了良好的救治,记者今天再见到他的时候,他已经完全恢复正常。

    记者:出来那一瞬你什么感觉?

    获救矿工兰建宁:恨不得磕个头,激动,重生的感觉。

    兰建宁告诉记者,7月29日早晨8点半左右,洪水突然涌进矿井,出井的通路被堵死,他和其他68名井下矿工一样,感觉到危险一步步逼近,被迫退到巷道的高处。

    而与此同时,井上的救援人员同样是焦虑万分,河南省、国家安监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的领导都赶到了事发现场,迅速制定了一堵、二排、三送的抢险救援方案。

    首先是堵。350名武警官兵在大雨中奋战6小时,终于堵住了泄漏口,确保了地面不再进水。渗水堵住了,接下来就是尽快向外排水。附近的河南义煤集团救援队伍在最短时间内整建制赶到了事发现场,确保了抢救的时间。上午10点,第一台水泵向外排水。

    在排水的同时,井下情况也在不停地发生变化,救援指挥部随时调整了救援方案。

    河南省安监局局长李九成:根据形场情况不断调整救援方案。

    也正是因如此,救援的每一步都基本朝着最佳的方向进展。与以往类似事件发生后井下矿工与地面失去联系不同,这次淹井事件发生后,地面与井下的联系并没有中断。

    河南省煤炭工业管理局安全处副处长李震寰:介绍两条线。矿工一方面自救,同时跟地面联系后,把压风管立即改为压气管。

    由于69名矿工都处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安全区域里,氧气的消耗量比较大,为增加送气中的含氧量,这次救援还创造性地使用了在送气中加氧的方法。整个救援过程中一共使用了175瓶氧气,每瓶6立方米。

    蓝建宁:氧气前两天还行,第三天不够了,都是二氧化碳,再迟两个小时就不行了。

    呼吸有了保证,生命也就有了保障。同时,电话线的畅通,不仅可以及时告诉井下工人最新的救援情况,安抚井下的被困矿工,而且可以实现救援过程中的互动,随时调整救援方案,使救援更加科学和有效。

    河南省煤炭工业管理局安全处副处长李震寰:通过沟通,能够了解许多具体情况,比如说,瓦斯超限、风量不足呀,氧含量不够,都可以。

    除了保证呼吸,还要让被困矿工喝上、吃上东西,救援指挥部又想到了一个奇特的办法。

    获救矿工兰建宁:牛奶是通过氧气管打下来的,没牛奶69个矿工就倒下了,支持不了三天三夜,都下不去那个台阶。

    据了解,整个救援过程中通过这个管道为井下送了3次600多公斤牛奶。鉴于矿工们在井下盐份分损失比较多,后两次还在牛奶中添加了生理盐水。又考虑到一些矿工喝不惯牛奶,1号早晨五点半还专门为井下送了一次稀面汤,每个矿工都喝了两碗,这为他们几小时后从仍有齐腰身的积水中走到安全地面提供了体力。

    兰建宁说,为了争取迅速与救援队伍取得联系,他提出自己打先锋,一路上,他趟过200多米水路,然后一步步前往井口方向。第一个与救援队员会合,给这次抢险救人争取了宝贵时间。

    1号上午11点半,兰建宁的手终于和正在井下清淤救援人员的手握在了一起。11点38分,他在救援人员的搀扶下第一个走出了矿井,12点55分,最后一名矿工走出矿井。正是因为有了科学的决策和有关各方全力以赴的精心救援,这次抢险救援工作才取得了成功,才能创造这煤矿救援史上的奇迹。

责编:王壹霖

1/1页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