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消息(共同关注):
![]() |
![]() |
![]() |
![]() |
辽宁阜新,这是一座因煤而生的城市,全市100多万人口中,有30万是煤矿工人。张永顺和田秀珍,也曾经是这30万大军中的一员。可是,现在他们却离开了煤炭这个行业。对他们来说,做出这个选择,并不是心甘情愿的,是迫不得已,也是死里求生。
今年47岁的张永顺出身矿工世家,家里祖辈父辈都是矿山工人,他自己也在煤炭行业摸爬滚打了20多年,并曾经担任海州露天矿下属一家手选矿厂的厂长。那么,他为什么要离开自己熟悉和钟情的煤炭行业呢?张永顺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带着记者来到了他工作过多年的海州露天矿。
张永顺告诉记者,他原来刚到这个矿上上班的时候,非常繁华,那一层层的跟梯田似的工作面非常漂亮,夏天的夜间往那一坐,灯光在那儿一闪一闪的很好看。可惜海州露天矿在2005年破产了。
看得出来,张永顺仍然十分眷恋以前的美好时光,在他的记忆里,海州矿曾经的辉煌无论如何也抹不去。他说,海州矿生产鼎盛时,原产量非常高,达到了600多万,海州矿十万矿工,阜新就有30万矿工,占了三分之一。
可是,眼前的海州矿早已没有了昔日红火的景象。原来,因为煤炭资源日渐枯竭,从2002年底开始,海州露天矿的生产就一直举步维艰。
海州露天矿是全国第一所露天煤矿,也曾经是亚洲最大的露天煤矿。在它的鼎盛时期,年产量超过600万吨。可是,2005年5月31日,海州露天矿宣布破产,矿上的职工和家属将近10万人生活一下子没了着落,他们将何去何从呢?
2005年6月4号,在张永顺的记忆里是永生难忘的。因为这一天,他不得不忍痛对曾经甘苦与共的几百名兄弟姐妹们说:你们回家吧。工人们听了哭成一片
大家都在矿山工作了大半辈子,矿山是他们全部的信念和希望。可就在这一瞬间,曾经强大无比的支柱轰然倒塌,所有的人都无法接受这个事实。
原来养成的习惯,早上六点起来洗脸,六点半走,突然间没有了,那一阵张永顺的脾气非常不好,见谁跟谁吵,人家说,又没惹你,不是劝你嘛,你咋跟我急呢。他自己都说不清楚,就是烦躁。
不仅是作为厂长的张永顺着急,所有人心里都窝着一团火,还有更多的留恋和不舍。
田秀珍说,临走的时候还回到自己干活的地方瞅一瞅,看一看。
田秀珍曾经是手选一厂的捡煤女工,18岁就参加工作的她,20多年来一直没有离开过矿山。她的丈夫也是海州矿的工人,海州矿一破产,两口子都下岗了,家里的生活顿时陷入困境。
几个月里,田秀珍到不少企业试了试,还给人卖过衣服,到餐馆打过工。可是,转了一圈,她发现自己还是离不开矿山。没事的时候,她还是喜欢到原来工作的地方转悠。她说,她就愿意在矿山呆,别的地方再好都不愿意去,她与这块的人,这块的山,这块的水,这块的土地都有了感情。
在张永顺和田秀珍的话里,总也离不开一个词--矸子山。矸子山究竟什么样?为什么能有这么大的魔力?记者决定跟随田秀珍一起去矸子山上看一看。
煤矸石,也就是采煤以后剩下的石头,因为长年累月的开采,煤矸石堆积成山,就成了煤矿工人们口中常说的矸子山。在这些煤矸石里还有少量剩余的煤炭,但用机械不便挑选,只能由人用手工一块块地挑选出来。田秀珍她们以前在矸子山上,干的就是用手捡煤的活儿。
捡煤的活儿,听起来轻松,干起来费劲。田秀珍说,以前他们在矸子山上,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为了节省时间,吃饭就在矸子山上。夏战酷暑,冬战严寒;头顶烈日,脚踏浓烟。那种艰苦的环境,人们都把它编成了顺口溜。在寒风刺骨的冬天,捡煤工的手冻的都像猫咬似的,她就在这一片土地上工作了20来年。
以前的工作虽然苦,田秀珍的话里话外却透着不舍。看着曾经洒下无数汗水的矸子山,田秀珍感慨万千:原来在这儿工作这么多年,现在忽然变样了,感觉挺寒酸似的。
张永顺和田秀珍所在的手选一厂是依附海州矿生存的,矿山一破产,厂里的职工也都没了生计。更让厂长张永顺心焦的是,手选一厂是大集体企业,职工们享受不到全民企业职工的待遇。
在这种时候,怎么样才能安抚职工心理,稳定职工情绪呢。
上级组织市工会或各部门做了很多工作,还到现场开了好几次座谈会。后来张永顺对职工说,你们听我一句,只要我张永顺在,就能给你们饭碗,只要你们愿意干。
话是说出去了,可是矿山不出煤了,几百号人能干什么呢?张永顺心头仍是一片茫然。
张永顺说,周主席对这事一直挺关心的,到他家来了好几次,商量着怎么办好。他建议在煤矸石上是不是能做点工作。
张永顺说的周主席,就是阜新市总工会的主席周久才。在周久才的点拔下,张永顺他们决定,以现有的场地为基础,利用废弃的煤矸石建一个砖厂。因为阜新市周边全是由煤矸石堆积而成的矸子山,煤矸石的储量高达1200多万立方米。如果利用煤矸石烧砖,原料不成问题,还可以变废为宝,改善环境。
可是,要从熟悉的煤炭行业转到建材行业,并不是简单的一句话。立项、资金、技术,每一项对大伙来说都不是小问题。周主席说,这些问题都由他负责去办。
在市总工会的支持下,砖厂的各项筹备工作很快完成,准备动工兴建砖窑。可是,工人们已经放假好几个月了,许多人都在想办法打工挣钱,他们能回到这个没有任何保障的厂子吗?
放假回家的工人们,无时无刻不想着矸子山。听说要集资成立砖厂,忽啦啦一下子回来300多人,田秀珍也二话没说跑了回来,还掏出了积攒多年的一万两千块钱。
就这样,在市总工会的支持和工人们的努力下,只用了短短95天,砖厂就建成投产。
可是,砖厂虽然建起来了,却还有一个巨大的难题:心理难关。毕竟跟煤打了大半辈子的交道,厂里的每一个人,都有着严重的恋煤情节。
在这条路已经走到头的情况下,怎么办?从头再走,前面没路了,再走悬崖掉下去了,只有回头了,或者再另辟一条路走。
破除职工的恋煤情节,还得树立大伙的信心。张永顺给工人们算了一笔账:利用煤矸石烧砖,原料充足而且免费,是国家提倡的项目;阜新这两年正在进行沉陷区和棚户区改造,市场不成问题。至于以后,张永顺的信心就更足了。他说,国家有政策,2008年黏土砖厂强制取缔,大中城市二百公里以内,不允许有砖瓦厂。这样一来,他们这个地处偏远的砖厂便更有销路了。
虽然还是跟矸子山打交道,可是却从煤炭转到了建材,一切内容对他们来说都是新的。他们从南方请来了烧砖师傅,一点一滴从头学起。一年多时间过去了,大家从一窍不通到逐渐熟悉,又开始喜欢上了砖厂的活儿。
中午时分,客户来拉砖了,大家都很高兴。因为天冷,东北的建筑工地都停工了,现在来拉砖的,都是要早早把砖储备起来,这说明他们的砖很受客户青睐。
眼下,砖厂的一切都有条不紊,可是张永顺还有心事。一是砖厂的免税问题迟迟没有解决,二是砖厂想扩大规模,却没有场地。
张永顺说,利用煤矸石烧取砖这也是国家有政策的,利用20%煤矸石就是享免税的待遇,但现在不知道岔在哪儿,迟迟没办下来。另外,砖厂想扩大规模,却没有场地。周主席正在帮他们运作,准备把经委的同志请来现场办公。
让张永顺没想到的是,寒风凛冽的腊月,市总工会主席周久才真的领着几个单位的负责人上了门。
看过了现场,大家回到办公室商议。一番讨论和解释之后,事情总算明朗化了。
眼看着两件大事都有了眉目,张永顺格外兴奋,与几位工程师商议起明年扩大规模和上新项目的事。
还是那片矸子山,还是曾经洒下汗水和热泪的地方,可是如今,在这些煤矿工人的眼中,矸子山似乎变了模样。
田秀珍说,宝贝啊,它就像金子似的了,我们就在这个矸石当中挖金了,它给了我们一个生存的机会,用这些过去我们扔的东西,现在我们把它变成宝物了。
田秀珍他们在矸子山上工作了20多年,这连绵成片、堆积成山的煤矸石,见证了阜新这座煤城曾经的辉煌,也刻录着矿山工人的艰辛和不易。如今,在张永顺和田秀珍他们手中,这些被废弃的煤矸石又开始变成了能够创造幸福生活的宝石,孕育着新的希望,新的梦想。
这两天,张永顺的砖厂里还有一件喜事儿,厂里一位工友任桂红前段时间搬了新家,大伙儿要去庆祝。因为常年采煤,阜新市许多地方形成沉陷区,这两年政府一直在进行改造。
在阜新市沉陷区和棚户区改造的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矿工家庭和任桂红家一样喜迁新居。
阜新曾经是全国著名的煤电之城,为共和国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写下了难以磨灭的辉煌。可是,煤炭资源的枯竭,也曾经给阜新人带来巨大的困惑和痛苦。好在,资源枯竭并不意味着城市的衰败,而是新的开始,人们开始寻找新的出路。张永顺他们的故事,只是阜新人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一个缩影。资源枯竭了并不可怕,只要人心还在,只要奋斗的精神还在,我们的生活就有希望!
责编:赵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