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交大党员”之谜:令人欣喜的“无名氏”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1月29日 10:02 来源:
专题:2006年度“中华慈善奖”评选活动

    来源:新华网上海频道

    一位自称“交大党员”的“无名氏”,自1996年至今,连续向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匿名捐款10年,共捐款21万元。日前,“交大党员”荣获“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多年来,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及上海的媒体一直都在试图寻找“交大党员”究竟何许人也。

    在上海、浙江等地,近年来“匿名行善”的人越来越多。同样是慈善,有人对一时的善举大肆宣扬炒作,以致伤害了受助者的自尊;有人则“隐姓埋名”,将温暖悄悄递送。“交大党员”是一个令人欣喜的谜,同时也提示世人:慈善,更要尊重受助者的尊严。

资料图片

    越来越多人匿名行善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常务副秘书长马仲器介绍,自1996年8月至今,“交大党员”多次不定期捐款,捐款数额少则2、3百元,多则2、3千元,汇款邮局也各不相同。一份份神秘的捐款,累计至今已有21万元。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及媒体曾经多次试图寻找这位神秘的捐赠人,但都没有如愿。人们至今依然不知道,这个10年来捐款不断的“交大党员”是一个人、一个群体,还是一个党支部。

    早在2006年1月,“交大党员”曾被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授予“慈善之星”特别奖,当时的捐款数额高达17万元。马仲器表示,这些年每年都收到许多人的匿民捐款,但连续匿名捐款10年之久的,“交大党员”是唯一一个。

    据了解,近年来每年都有不少“无名氏”将善款捐至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企业家通过邮局汇款,父母在孩子过生日时带孩子前来捐钱,老人领了退休工资就过来捐出一部分--这些捐款的数额从几十元到数万元不等,落款则有“鲜爱新(献爱心)”、“朱学(助学)”、“七旬老者”、“*先生/女士”等。

    无独有偶,在2006年底浙江省首届“浙江慈善奖”评选中,获得个人首奖的也是一位“无名英雄”--“我想”,他在2006年共匿名捐款50万元。另据媒体报道,在宁波、南京等地,匿名捐款的人数和金额都在逐年上升。匿民慈善,已经蔚然成风。

资料图片

    慈善:高调宣扬,还是低调从事?

    平心而论,在现实中,个人或组织未必就一定出于多么崇高、美好的理由才捐钱捐物、参加志愿活动。慈善可以是个人实现价值观的途径,企业树立社会形象的手段,富人炫耀财富博取名声的舞台,商家招徕客人的品牌,也可以是良知尚存者向社会赎罪的表示。对此,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顾骏认为,只要能够实现社会财富向贫困阶层和人群的转移,那么由谁捐赠、捐赠什么、捐赠者可能通过捐赠获得什么收益,都不是太大的问题。

    但在现代慈善观念中,受助者的感受是衡量慈善效果的重要因素。好事有没有做到位,受助者的感受最关键。同样是与人为善,有人为了募集善款,“露点”、“裸身”,手段花哨,生怕别人不知道;有人将慈善视为施舍,非得要受助对象声泪俱下地表示感谢才觉满意;有些明星资助贫困学生,但事后一旦发现受助对象有不合意之处,动辄斥之为“缺乏感恩的心”,甚至在媒体上大肆宣扬。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工作人员还告诉记者,常有不少企业捐款十几万或几十万,但声明一定要邀请媒体采访企业和受助者,“直接拿慈善做广告”。随着春节的临近,各地的送温暖也渐入高潮。部分领导干部也喜欢在大庭广众之下给困难群众送红包、送礼物。但我们常常看到,受助者脸上流露的除了感激之外,还有尴尬、羞愧、悲苦……种种复杂的表情。

    和“交大党员”一样,许多个人、企业的捐赠却选择了“秘而不宣”。上海市民张先生认为,做好事不留名,不求回报,这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

    记者采访还发现,除秉承“做好事不留名”的传统外,许多捐助者匿名的动机更多地是考虑了受助者的感受。上海一位经常捐款的机关干部说:“毕竟,很多困难的个人、家庭承受的生活、心理压力本来已经够大,他们内心很敏感。我担心自己的‘曝光’会给他们增加更多不必要的压力。”

    上海一位3年来一直捐款的企业家已经帮助了几十位贫困学生,但他的做法是:只捐钱,不交流;只救急,不露脸。“首先是不想给他们带来压力,其次我担心受助者会产生依赖思想。”他说:“我想告诉受助的贫困生,他们得到的捐助不是来自个人的施舍,而是来自社会的帮助,因此不必担心有损自尊心。当然,他们要感激社会,当有能力帮助别人的那一天,也应该伸出热情的双手。”

    追求慈善的高境界

    在著名的犹太人的慈善法则中,“把救济物品送给穷人,给予者不知道把财物送给了谁,接受者也不知道谁给他的财物”是最好的慈善行为之一,而“亲手把礼物送到受者的面前”、“只在穷人请求帮助时才伸出援助之手”、“给予穷人的财物与自己拥有的财产大为不符,但却表现出一副慷慨解囊的样子”、“给予穷人礼物时露出十分不悦的神色”等都是“不受推崇的慈善行为”。

    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所长王来华说,“匿名慈善”一方面反映了捐助者愿意保留隐私的愿望,同时也因为捐助者认为捐助行为是其应尽的责任,没有必要因此受到认可和表扬,所以不愿公开自己的姓名,这在西方也是很常见的现象。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顾骏指出,现代慈善观念认为,个人之所以行善,不是简单出于做好事的动机而施舍于人,而是在履行自己认可的社会责任,这种责任不是份外的德行,而是个人自我强加的义务,因此慈善过程中,要更多地考虑受助者的接受程度、满意程度,要保护他们的人格和尊严。

    匿名行善的做法,其可取之处在于,通过隐匿资助的名字等信息,最大限度地淡化了与受助者之间的联系,从而让受助对象消除了不必要的压力。这是真正的社会关爱,也更容易激发受助者对社会(而非个人)的感恩之心。(完)

责编:王丽华

1/1页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