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男青年大胆地拥抱女“艾滋病”患者。 (图1) |
2006年11月29日,距离今年“世界艾滋病日”只有2天。
作为媒体工作者的我们,总觉得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该做些什么。很长时间内,艾滋病甚至和这几个字有关联的事物都被人们视为“洪水猛兽”。如何消除外界对艾滋病人的歧视与冷落?
虽然已有许多艾滋病患者通过媒体面对过公众,但是这仿佛离我们还很遥远。如果和艾滋病人来一次亲密接触,把传说中的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靠拢,市民会有何反应?当一个活脱脱的艾滋病人站在你的面前,你会与他们握手或拥抱吗?
为此,记者有了让艾滋病人上街的想法,面对面的接触后,消除一些人对艾滋病形形色色的恐慌。当然,将与市民接触的“艾滋病人”并非真正的病人,而是由本报记者扮演的。
到底有多少人敢与“艾滋病人”拥抱呢?记者带着疑问上路了。
出发:雨中戴口罩前行
9:45,记者一行9人来到长沙市黄兴南路步行商业街,两名女记者早已戴好口罩,假扮成艾滋患者。带着些许的紧张和忐忑,顶着头上的细雨,记者开始出发。
告示牌打出醒目的标语:“请给艾滋病人一次握手或拥抱”,两个“艾滋病人”在告示牌后面安静而落寞地慢慢跟着,街上有人转过身,探过头来看牌子上面的内容,多数人看完后都露出一种蹊跷和奇怪的表情。
在记者的引导下,开始出现一些人过来跟“艾滋病人”握手或拥抱。第一个拥抱的是一个20岁的女大学生,从身后突然冲过来并抱住其中一位“艾滋病人”,还轻轻地安慰,“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弄得假扮艾滋病人的记者差点流出泪水来。
“有种人我好害怕,他看我的眼神很冷,如遇瘟神。”“艾滋病人”小昊坦言面对异样的眼光不好受。活动中,也有人绕道而过,摇头拒绝与“患者”接触,多数人以有急事为由拒绝和“艾滋病人”的一分钟握手。
挑战:勇敢地反歧视
雨天,步行街上行人稀少,半小时下来,和两位“艾滋病人”接触过的市民还不到10位。正在记者手足无措时,“艾滋病人”小黄的一句话提醒了我们:“为什么我们不主动找市民握手呢?”
几分钟后,“艾滋病人”小黄和小昊就等到了一次机会。在宁乡读书的一群小学生放月假来长沙逛街,小黄和小昊主动走过去和孩子们握手,很快得到了回应。其中一个叫周雨舟的学生说,在学校时老师讲过让他们消除对艾滋病人的歧视,他们心里还是有些害怕,奇怪的是和两位姐姐握手后,他们克服了恐惧,他要把今天的事情写到日记里。
记者的队伍开始热闹起来了,越来越多的人跑到记者身边,看着记者的告示牌,他们中竟有人主动跑上前来给“艾滋病人”一个又一个热情的拥抱。大多数人在记者的引导下,向“艾滋病人”伸出了双手,也有人咨询,两个病人的病怎么样了,会好转吗?在寒风细雨中,记者再也没有了顾忌,行动大胆和热烈起来了,气氛也渐渐温暖起来。
小黄和小昊认为,患有艾滋病的朋友因为受到歧视,心理容易自卑,但他们中能走到别人面前勇敢地反歧视的人却很少,即使接受媒体采访,也要藏在玻璃门的后面。勇敢地反歧视,是“艾滋病人”正当维护自身权益的行为。
终结:接受和拒绝的理由
活动中记者发现,大多数人还是能够正视艾滋病人的,他们微笑着与“患者”握手、拥抱,希望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市民许文安先生还详细询问起两位“患者”的原因、状况等。
采访中记者发现,能够主动和“艾滋病人”接触的人一般都了解艾滋病的传播渠道,他们知道,艾滋病不会通过握手或拥抱传染。不少人希望为艾滋病患者们营造一个充满友善、亲情、理解和正常的生活环境,鼓励他们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早日从困境中解脱出来。
当然,也不乏有人很抵制“艾滋病人”的接触。一位姓周的先生说,他曾经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说的是天津的一位艾滋病患者,怀着一种仇恨的心理,手拿针管闯入街道人群中恐吓民众,他从此就怕了“艾滋病人”。另外,还有些市民认为,接受并不等于要握手或拥抱,他们对于患者没有想亲近的欲望,不一定要拘泥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