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消息(媒体广场):
市场报——手机实名制 防君子不防小人
说起垃圾短信,很多手机用户可以说是不堪其烦,比如说,凌晨2点被短信声惊醒,一看却是一个“承办各种证件”的垃圾广告。甚至有的人因为清空垃圾短信而误删重要资料、蒙受了经济损失。本月初,信息产业部发布消息说,年内将出台管理办法,对手机实名制作出规定。手机实名制,是不是整治垃圾短信的一条良方呢?今天,我们的百里挑一,就说说手机实名制的话题。
今天的《市场报》用了5版的大部分篇幅来分析这个问题。报道说,记者通过调查发现,消费者们对手机实名制遏制垃圾短信的信心,并没有像有关部门想象的那样高。原因在哪里呢?
报道说,虽然从理论角度来讲,实名制确实可以根据登记信息有效地追查到垃圾短信的始作俑者并进行查处打击,但是,根据记者的调查,根据公安机关的统计,近几年利用手机进行犯罪活动的,主要来自于一些预付费的手机号码,而这些预付费业务,尤其是区域性的预付费业务,在实名制登记上的管理相当松懈,遍地开花的手机代销点都对预付费手机卡的销售缺乏监管。并且,有些号码被二次利用,也没有登记到有效信息。
如此说来,从实际操作角度讲,保证登记信息的真实有效才是重中之重。但让人头疼的问题是,谁来保证实名者的隐私与合法权益。如果不法分子用假身份证或用别人的身份证等等钻空子的办法做手脚,规避实名制,可以说轻而易举,而用真实资料注册的“老实人”就很可能被成心作乱的“小人”给“黑了”。
对于有关部门和电信运营商而言,手机实名制的推行是有好处的:其一是遏制屡禁不止的不法短信,其二是节约号码资源,减少运营商频道资源的浪费,其三是减少话费的欠费死账。另外,核对身份信息也有利于手机丢失后的报停、打印话费详单等等。但是,对此报道有些担心,虽然各有各的利弊,然而手机实名制,能走多远呢?
北京青年报——实行手机实名制 难在哪里
对于手机实名制的问题,10月10号的《北京青年报》也发表过专门的探讨文章。文章认为,手机实名制最大的困难并非来自于“用户的认同”或“仅仅部分手机卡代销点的违规操作”,根据近年来公安机关的统计,大多数手机犯罪使用的都是非实名的预付费手机。也就是说,手机实名制实施真正的难点是预付费手机的管理上。
道理很简单,因为“预付费手机”交费在前,运营商无论实名与否,不存在欠费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运营商当然不会对产生多少对预付费用户实名登记的动力和热情,相反,为了扩大用户,增加经营业绩,还会扩大预付费用户的范围。因此,文章推论说,非实名手机用户的大量出现,与其说是用户的不认同、手机卡代销点的违规操作,不如说是运营商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一个反证就是,如果运营商当真决心施行实名制,凡是非实名或者资料不全的手机卡,一律不予开通,又岂能是用户不认同或者代销点违规能够对抗的?
市场报——手机实名制要为公民多留隐私空间
在刚才的文章中,提到了有关部门认为手机实名制施行的难点之一是用户的不认同。而用户之所以不认同,除了担心替人“背黑锅”的问题,更多的考虑是怕泄露隐私。还是今天《市场报》的同一版面,有一篇文章指出,运营商要切实承担起保护公民隐私的责任,给公民多留些隐私的空间。
文章说,手机的实名不同于储蓄实名。金融机构对公民的储蓄存款保密既负有法定义务,也有足够的技术手段。对于大多数运营商和手机经销商来说,能否保证对公民通讯登记信息做到的有效保护,很多人的确持怀疑态度。那么,运营商和有关部门就应该在这一点上下下功夫,出台有效的保护措施。不妨借鉴一些灵活的措施,比如有所保留地只登记身份证号码,将其余信息交给公安机关。
市场报——公共管理不能都推给实名制
对于“实名制”三个字,说起来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买车票实名制、就医挂号实名制、买房实名制,炒股实名制……已经有太多的实名制出现在公众的视线中。然而20号的《市场报》发表文章指出,目前的很多公共管理患上了实名制崇拜症。不能把一切的管理都推给实名制来解决。
文章说,许多公共管理之所以把眼睛瞄向了实名制,源于实名制满足了监管者一种主观的透明监督的想象。彷佛只要施行了实名制,每个人都会不约而同地按照预期理想化地进行实名。但是,就像文章小标题所说,没有监督,任何法则都不会奏效,“实名制”不能建立在“沙滩”上,全民实名理想效果,必须有高昂的监督成本的付出。而这种监督成本,更多的要花费在建立一系列的基础制度,没有这种配套制度,任何实名制,都仅仅存在于想象当中。
从这个角度来说,无论手机将来是否进行实名制,从现在开始就加强监管,逐步建立配套的严密制度,先从问题最严重的区域抓起,让目前实名的手机做到严密的实名,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手机实名制。
责编:唐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