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贞观之治:大治与变通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1月17日 13:12 来源:

来源:新京报 

电视剧《贞观之治》中的君臣朝堂议事的场景。由于这部电视剧没有“戏说”历史,大部分篇幅用于表现贞观之治君臣如何治理天下,观众觉得“闷”,专家却叫好

  最近,多部关于唐朝开创初期贞观之治的电视剧在全国各地电视台播放。相关的图书陆续出版了多种。但是,真实的历史与大众传说及“历史正剧”中始终存着误差与疑问。

  例如,李世民在山西起兵中的作用、玄武门之变是怎样发生的、贞观之治为什么能够出现、它的现实意义在哪里,都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13日下午,本报邀请了刘后滨、孟宪实、任士英三位唐史专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并与读者进行了交流。

  ■沙龙人物

  刘后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影视史学丛书《贞观之治》(东方出版中心版)主笔

  孟宪实: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电视剧《贞观之治》编剧之一,在《百家讲坛》主讲《玄武门之变》

  任士英:唐史学者,大学教授,《正说唐朝二十一帝》作者

  焦点之一:李世民太原起兵中的位置

  李渊总指挥,李世民急先锋?

  李渊太原起兵中,李世民的作用历来存在争论,有学者认为李渊庸庸碌碌,整个工作首谋都是李世民干的,有学者认为史书记载夸大了李世民的作用,原因在于史书作者要为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提供正当性。

  任士英:范文澜等老一辈史学家在《中国通史》中说山西起兵李渊根本就不知道,李渊起兵是被迫的,整个首谋都是李世民干的。李渊是一个庸庸碌碌吃喝玩乐的人。这样的说法不一定靠得住。后来有一本书叫《大唐创业起居注》,是当事人写的,当中就说过李渊太原起兵之前为什么没有付诸行动,是考虑几方面:一是他的家庭成员,长子建成,还有女儿没有从永济来到太原,骨肉分离分散他的注意力。再有北方的草原十八部,就是突厥的问题没有解决,如果强行起兵有后顾之忧,所以如何稳操胜券地起事才是李渊考虑最多的。

  很多证据都说明整个太原起兵主谋和总指挥就是李渊,李世民那时候应该是18岁,他是积极地执行了李渊策划这场起兵谋划的得力干将,比如说去拉拢地方实力派,组织跟突厥谈判,因为是弓马少年,社会上有一批人愿意跟他出生入死。

  刘后滨:在电视剧《开创盛世》中用了一个传说,传说的太原起兵是这样的,李渊比较糊里糊涂,抓不住时机,李世民很着急要起兵了,有什么办法能够逼迫他父亲赶紧起兵呢?他先通过刘文静贿赂裴寂,裴寂当时在太原晋阳宫帮助隋炀帝看管在太原行宫里的宫女,李世民出主意要裴寂拉李渊去晋阳宫喝酒,晚上把李渊留在那里,以宫女私侍李渊。和皇帝的女人住,是杀头之罪,所以没办法,他必须起兵了。

  任士英:这只是想说明李渊没有主意,但是在整个太原起兵的谋划过程中,我认为裴寂跟刘文静是两条线,他们各人做各人的工作,但最后目标是一样的。刘文静跟李世民是一条线,搞武装的,裴寂是关起门来跟李渊秘密谋划,运筹帷幄。

  孟宪实:太原起兵我们三个人分成两派,他们两个一派,我是一派,任士英老师说太原起兵有两条线,各自独立发展。我觉得这么大的事还这么多头太复杂、太戏剧化了,还是应该李渊是总指挥,李世民是急先锋,谋反这件事实在是太重大了,这么大的事还分头行动,可能性不大。

  刘后滨:我想今天讲的最简单的逻辑就是因为李世民的皇位是政变夺取来的,李世民很懂得宣传策略,所以他找史臣来说,这件事情不要躲躲闪闪的,就是要明确记载发生了政变。至于为什么要杀他们,就要编故事了。于是就有了这样的思路:实际上唐朝开国起兵是他倡导组织的,李渊很早就答应过立他做太子,天下是他打下来的,本来应该就是开国皇帝嘛,就造成这样一种印象。这是我们一般的对唐朝开国这段历史的疑案来由的理解。

  焦点之二:玄武门兵变

  玄武门兵变无是非?

  武德九年六月,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兵变”事件发生了,李世民杀掉两位兄弟顺利当上了皇帝。因为记载历史的主动权掌握在李世民手中,后人对真实的玄武门兵变产生了无数传说和评论,谁是谁非至今没有定论。

  任士英:玄武门兵变事实是武德九年那天,上朝之前的时间,李渊的几个儿子之间发生了一场武装械斗,结果是李世民侥幸取胜了,长子李建成被杀掉,李元吉也被杀掉了,结果李世民就做了太子,再后来就做了皇帝,非常简单。我觉得李世民取胜是非常侥幸的。要不然,他不会在之前两天还摆个摊子要占卜。我想李世民搞占卜,大概是推测手下那些人真实的想法,看他们愿不愿意跟他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冒死一搏。

  玄武门兵变的真实情况就是李世民处于劣势之下,孤注一掷,他本来去洛阳,没有去成,但是派了人去那里做了他的后方基地。

  刘后滨:其实玄武门兵变无是非,统治者高层的权利斗争没有是非的问题。因为记载历史的主动权掌握在李世民手上,我们看到的只能是这些史料。是非能怎么分?我觉得无是非。但是这个事情还可以说。

  政变发生以后,李世民很害怕,心里还有阴影,还要亲自看国史如何记载,把门神尉迟恭和秦叔宝的像贴在门上,怕晚上哥哥弟弟来杀他。关键是政变后他怎么来对待权力,李世民经常讲权力的获得可能有的时候是不太正常的,但是获得权力之后就要慎重对待权力的行使。我觉得贞观之治的关键在这里,他拿到了权力以后很好地用了这个权力,才会出现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群像图

李世民有胡人血统,片中的长相颇为接近画像

长孙皇后总是以她的温柔化解李世民的火爆脾气

魏徵总是仰着脖子对太宗皇帝说“不”。

房玄龄与太宗一家关系非同寻常,所以不能像魏徵那样“直谏”

  焦点之三:贞观之治如何出现

  贞观之治是治世而不是盛世

  贞观时期的政治安定、社会稳定、上上下下都有信心,这是贞观之治最核心的内容。贞观之治的出现,与唐太宗善于学习,心态开放,有一群大臣辅佐有很大关系。贞观期间倡导的为君之道和安人之道,为后世所称道和学习。

  刘后滨:我理解的贞观之治应该是包含这样几层意思,第一点它是一个“治”字,因为贞观是一个年号,意思就是要“平和正”,关键在这个“治”,就是我们常说天下大乱之后必有天下大治的“治”。这包含几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是君臣关系很融洽。从电视剧也好,我们一般看的历史书也好,总会出现魏徵。没有魏徵就成就不了贞观之治,魏徵的特点就是敢于给皇帝提意见。

  作为领导者,有一个政敌伴随在你执政的整个过程当中是他的幸福,房玄龄跟他的关系太近了,李世民一生气房玄龄只能磕头流血,大呼死罪死罪,那是害怕,可是魏徵总是仰着脖子要跟他说“不”。

  第二是社会很稳定。我们看历史书记载的最具体的一件事:贞观元年、二年,在关中和北方都有蝗灾或旱灾,年成不好,老百姓刚刚从隋末动荡当中走过来就碰上自然灾害,大家去逃荒。可是等到贞观三年、四年,年成稍微好转,他们都回到老家来重新登记户口,给国家纳税,没有把自然灾害导致困难的怨气发泄到政府身上去。司马光在《资治通鉴》有一句话说到“终岁断死刑二十九人”。在一个充满矛盾的初唐社会里面,全国一年判死刑才29个人,这是什么样的社会治安的指标啊。

  第三点就是从皇帝到大臣到老百姓上上下下都有信心。李世民的信心,首先是体现在敢于用政敌,敢于让士兵带着武器来身边训练,这个电视剧也演了。中国历代都不允许士兵在皇帝身边使刀弄枪。李世民敢把判了死刑等着第二年秋天执行的400人放回家来过年,说过完年你们再回到牢房里面来,而且这400个人到时真的都回来了。

  任士英:在唐太宗当政的23年当中,他有一个非常强烈的自觉,就是他确实要营造一个君臣一体的政治关系,这点恐怕跟我们大家认识到的君臣关系好是有关系的。在他做了皇帝以后,他给人最大的一个印象是他非常善于学习,而且是善于学习历史,手不释卷。而且他学的历史在很大的成份上还就是当代史或者现代史,他特别愿意跟他的大臣讨论隋朝为什么会灭亡。

  另外,他做皇帝20多年的时间,让老百姓从事生产,不夺农时。我认为他登基以后执政的着眼点或者他抓的中心工作是“稳定”,“稳定”包括中央政治的稳定百姓情绪的稳定、朝廷官员各方面的稳定,这样的稳定,是他最关注的,他是在稳定的前提下求得发展,他很多的工作前提都是稳定。他说的就是“安”,为政之本在于安人,安人就是能够让老百姓安心地从事生产,社会能够稳定地发展,能够在稳定的前提下发展,这个社会就是和谐的。

  刘后滨:贞观之治的领导水平是很高的,他们是群体成材的一批人。在这个背景下,贞观君臣制定了符合时代需要的治国方略,可以概括为为君之道和安人之道。因为唐太宗叫李世民,所以就不能叫“安民之道”,叫安人之道。为君之道最核心的一句话,用李世民自己的说法就是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要让百姓生活下来,若损百姓以奉其身,如果你损害百姓的利益来奉养百官皇帝的话,就像割大腿上的肉填饱肚子,腹饱而身毙,就是你的国家也完了。那个比喻真的是有着切肤之痛。安人之道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不夺农时,不要妨碍老百姓的农业生产,道理也很简单,历史上讲这种大道理的帝王非常多,但真正做到的却不多。

  焦点之四:贞观之治的现实意义

  贞观留下的最大遗产是变通?

  唐朝的开放繁荣与大国气象,与现今强调的和谐社会及国民心态暗合,使唐朝和贞观之治凸现出现实意义,成为了大众热点。

  任士英:贞观之治和唐朝历史的现实意义,可能反映了好多愿意读唐史和贞观历史的人的心声。实际上我们后来选择唐史作为研究对象,起初的原因也是因为这个。

  唐朝在当时的国际上享有非常高的地位,唐都城也是一个国际型的大都市。它的发展程度、制度建设、生活方式,诸如此类的事情,对于周边影响都非常大。这种影响随着时光的流逝,在现在很多国际角落,依然可以看见影子,所以华人社区被称为ChinaTang“唐人街”。

  那时长安号称百万人口,外国的留学生、商人非常多,国外留学生来到大唐之后可以学习、生活,甚至可以做朝廷的官员。贞观时期,中郎将以上官员穿着唐朝官服、长着高鼻阔口、留着胡人模样的非常多。他们都是自动地心向大唐,向心力、归属感非常强,这恐怕是真正能够体现大国气象的。

  刘后滨:贞观有很多原话我们今天仍然在用,如大家熟悉的居安思危、善始慎终,都是贞观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又如君主不能一人独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都是原话。所以我想贞观时期的很多政治原则,其实已经构成了中国人不可回避的一个传统,所以现在要吸取中国古代的治国经验教训的话,贞观提供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最丰厚的。

  贞观给唐朝留下最大的遗产就是变通两个字,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祖宗家法,唐代有的话,就是李世民说的“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把变和通放在一起说,整个唐朝的国策和制度都是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地调整。

  这个朝代经历了安史之乱这么大的动荡,还能够回过头来活100多年,而且后面还有过辉煌,和贞观时候奠定的思想基础是有关系的。

  在唐朝任何一次改革,不用先以思想解放运动为前提,在宋朝就不行,王安石先讲“三不足”,先讲思想解放才能搞改革,出台政策,唐朝是不知不觉中很多重大的变化和改革就完成了,整个朝代立国的精神就是变通,我想这是李世民留给唐朝的一个重要遗产。

  孟宪实:我们现在历史学已经不太讲究借鉴历史这个问题了。但是间接的借鉴是一定存在的,比如说爱恤老百姓、体察民情,反对社会两极分化,尽量弥合一些社会的矛盾,那是什么时代都需要的。

  整理/采写本报记者张弘

 

责编:多国丽

1/1页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