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电影制片厂退休干部 王宏敏
我曾经是一名癌症患者,今天能够健康地站在这里,应该感谢尊敬的华主任。
1992年8月,我因胃部经常出现不规则疼痛,到北京军区总医院做检查,被确诊为胃癌。住院后,医生告诉我要做胃切除手术,我和家里人商量,这么大的手术,一定要找一个好专家来做。大家都说华主任是老专家,他不仅手术做得好,对病人也特别好。专家会诊时,我第一次见到了华主任,他和蔼可亲,脸上始终挂着慈祥的微笑,做检查、问病情都是那样严谨仔细,一丝不苟。他对病人细致入微的关怀和认真负责的态度,一下子就给了我许多安慰和勇气。我试探地问了一句:“主任,我想请您给我做手术,行吗?”没想到华主任一口就答应了。但我还是觉得没底,心里老在琢磨,现在做手术都兴给医生送“红包”,请这么有名的老专家做手术,怎么也得表示表示。我就悄悄地向病友和陪床家属打听,请华主任做手术该怎么表示,表示多少?没想到,一连问了好几个人,都说:“起初我们也这样想过,也曾送过,但华主任一分钱都不收。能遇上这样的好医生,真难得呀。”有位叫苏桂兰的大姐对我说:“我怕他不收,就把钱夹在公园门票里,手术前去送,他坚决不收,手术后又去送,也被拒绝了。”听大家这么说,我就打消了送礼的念头。
手术前一天,华主任来到病房,耐心细致地嘱咐我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可我对手术的事还是有点不放心,就问华主任:“您不会等我麻醉后,把手术刀交给别人吧?”他非常严肃地说:“不会。”一旁的张医生说:“放心吧,主任不光亲自给你开刀,就连最后的缝合都会亲手做。”听到这些,我心里一下子就踏实了。
术后醒来,我一眼就看见了华主任,他询问我感觉怎么样,又告诉我如何配合治疗等。在以后的日子里,华主任每天都要来查房,节假日也不例外,就连换药、绑腹带这样的事,他有时都亲自上手帮忙。在华主任的精心治疗下,我的身体恢复得很快,不久就重返了工作岗位,谁都不相信我是一个胃被切除五分之四的人。这一切都是华主任给的啊!
手术后的14年来,我几乎每年都要到北京军区总医院住院复查,结识了许多华主任治疗过的患者。华主任真的是做一台手术出一个精品,看一个病人交一个朋友,连我们患者之间不少也成了朋友。大家有个共同感受,能让华主任治病真是福气,得病虽然是不幸的,但遇到华主任这样的好医生,又是不幸中的万幸!
有一年,我在外一科陪家人住院。河北农村一位患者,因肠梗阻在当地医院手术后腹腔感染,高烧不退,不能进食,连说话的劲都没了。家人带着她一连跑了五六家医院,没人敢收。她们抱着最后的一线希望,几经周折找到了华主任。华主任对病人家属说:“你们放心吧,手术我来做。”打开腹腔一看,患者的肠子已经粘成了一坨,每剥离一公分都要费很大劲,手术整整进行了7个多小时,直到下午3点,华主任才走出手术室。患者家属满含泪水围住华主任,执意要请他吃顿饭,可他说什么也不肯。事后,我问华主任:“做手术误了饭,请您吃顿饭也算不了什么,为什么非要饿着肚子回家呢?”华主任说:“做一台手术吃人一顿饭那像什么话,为患者治病是我分内的事,再说老百姓看病不容易!一顿饭,就是他们大半年的生活费,我怎么忍心去吃呢?”几个月后,这位病人要出院了,她丈夫紧紧握住华主任的手说:“俺幸亏遇到了您,要不这条命早没了,真想好好报答您的救命之恩,您钱不收,饭不吃,那就让俺给您磕个头吧!”说着就要下跪。华主任急忙扶住他说:“你们能健康地回家,就是对我最好的报答。”有一年除夕夜,一个电话打到华主任家里,说有一位老人患化脓性胆囊炎,突然发高烧休克。华主任急忙赶到手术室,老人的家属不在现场。没有家属签字,而手术必须马上做,怎么办?华主任拿起了钢笔:“我来签吧,等不及了,先救人要紧!”事后,有人问华主任,你就不怕担风险吗?华主任说,抢救病人,承担风险是必然的!
在患者眼里,华主任是一个非常值得信赖的人。有一个叫张燕平的患者家属,1990年,她丈夫不幸得了小肠癌,医生诊断后告诉她,癌症已到了晚期,就是做手术,最多也就是六七年,弄不好也就一年半载的光景。绝望之中,她想起了华主任。前些年,她父亲因急性胃出血和恶性淋巴瘤并发急性阑尾穿孔,先后两次住进北京军区总医院,都是华主任亲自做的手术。为了救丈夫的命,她又一次找到了华主任。那天晚上,华主任就在家里为她丈夫做了初步检查。考虑到病人的术后恢复和最大限度地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华主任先后为她丈夫成功地做了3次手术。16年过去了,这位晚期癌症患者至今还活着。每当谈起这些,张燕平就会流泪。她说,这16年,是她一家人重生的16年,使她两个年幼的儿女没有过早地失去父爱,使她自己躲过了中年丧夫的悲痛,使她年迈的母亲没有经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华主任真是一个可以托付生命的人啊!
去年秋天,听说华主任患了绝症,我一下子就蒙了。我和老伴马上赶到医院去看他,护士长一再叮嘱,不要当着主任的面流泪。我们进去后,华主任的第一句话就是:“你看,我比你还彻底。”我明白,华主任的意思是说,我的胃还留了五分之一,而他的胃却全部切掉了。看到华主任在万分痛苦的状态下,还这样幽默乐观和豁达坚强,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喉咙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似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来。面对眼前这位憔悴而慈祥的老人,面对这位再次给了我生命的大恩人,我想,如果生病也能找替身的话,我宁愿去为他做替身。因为,华主任活着,就能挽救无数个生命,造福很多个家庭。
从医的榜样 做人的良师
■北京军区总医院肝胆外科原护士长 章晓莉
35年前,我一入伍就分配到华主任所在的科室,是华主任看着我从一名卫生员一步步成长起来,我也亲眼目睹了华主任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华主任忙忙碌碌几十年,年过七旬,还坚持每年做100多台手术。如今,他积劳成疾,累倒在工作岗位上。
去年7月25日,华主任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科里。见到我时悄悄地说:“小莉,我昨天做了胃肠造影,情况不太好,胃蠕动太慢,最近就不要给我收病人了。”我一听,心里“咯噔”一下,该不会是“皮革胃”吧,这可是恶性程度很高的胃癌呀!当时我就沉不住气了,连忙劝他:“主任,今天这台手术就算了,让别的医生做吧。”华主任摇了摇头:“已经答应病人的事儿,怎么能让人家失望呢?”说完,便平静地向手术室走去。望着老主任清瘦的背影,我呆呆地站在那里,既心痛,又敬重。很清楚自己病情的华主任,竟然如此从容!
这是一台普通的甲状腺肿物切除手术,按说不需要多长时间,可我一直揪着心,这台手术能坚持下来吗?华主任像什么也没发生,全神贯注地做手术。肿物切除后,华主任又弯着腰,一针一线地仔细缝合,直到最后一针,手术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做完手术后,他实在太累了,坐在手术室的凳子上,目送患者被送出手术室。华主任目光里充满仁爱,又带着几分遗憾。这是他数千次主刀手术后第一次没与护士一起将患者送回病房啊!我想去安慰两句,可又不知说什么好,心里很不是滋味。
下午3点,华主任又来到病房,依然面带微笑,查看患者术后情况,亲切地对患者说:“现在感觉怎么样?伤口可能会有点疼,过几天就好了。”之后,华主任又到其它病房看了一遍,询问患者病情,交待注意事项,一直忙到下班。
这一天,是华主任从医56年的缩影;这一天,也是华主任从医56年来,为患者解除病痛的最后一天。他退休后就做了800多台手术,其中95%是患者点名做的,有时一天好几台。有人劝他控制一下手术量,可华主任总是说:“病人找到我们,是最大的信任,怎么能忍心推呢?”就这样,华主任不惜透支自己的生命换取病人的健康,坚持用无私的真情兑现对患者的承诺!
在华主任的心里,病人似亲人,患者是朋友。他总是设身处地为患者精打细算,尽最大可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河北丰润的农村女孩王文亚,6岁时开始吐血、便血,家人带着她四处求医14年,做了两次大手术,还被误切了脾、结扎了一根血管,花了好几万元,病情依然得不到控制。20岁那年,病情进一步恶化,大口大口地吐血。全家东挪西借,凑了5000元钱来到北京,找到了华主任。华主任当即决定收治住院。并安慰他们说:“手术你们不用担心,钱,我也会尽量给你们省!”为给患者节省费用,华主任不用吻合器,而是一针一线地给患者缝合,累得实在站不住了,就坐在高凳子上接着做。手术一连做了9个多小时,非常成功。术后,华主任尽量给她用价格便宜的药品。很快,这位女孩康复了,全部费用加起来才三千多元。
在华主任看来,做医生的,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挽救一个又一个生命。生命都是高贵的,病人都是平等的。不管是来自农村的贫困患者还是基层的战士,华主任总是饱含真情,特别关爱。有一个两岁的农村小孩,肚子里长了个大脓肿。父母抱着孩子跑了好几家医院,都说太晚了,没救了。绝望中他们找到华主任。这时有人提醒华主任:“这孩子年龄太小,手术风险太大,又是从来没有遇到的特殊病例,可要慎重啊!”华主任说:“是医生的名声重要,还是患者的生命重要?见死不救,还叫医生吗?”果然,治疗过程中险情接连不断。华主任带着我们,连续几天几夜精心治疗,孩子的命终于保住了!
一位新入伍的战士,得了阑尾炎到我们科住院。他哥哥是在老家做手术时死在手术台上的,这位战士一听说要动手术,就格外害怕,吵着要出院。华主任耐心地对这位战士说:“这是个小手术,你不要怕。如果不做,阑尾穿孔以后,就不好治了。”为打消战士的顾虑,华主任亲自为他手术。当得知华主任是有名的专家时,他感动得哭了。有人问华主任:“你是知名专家,大手术都忙不过来,干嘛还要为战士做这样的小手术呢?”华主任回答得很干脆:“我们是部队医院,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为兵服务的宗旨,冷落了战士啊!”
华主任经常对我们说:“当医生就应该像白求恩那样,对病人极端热忱,极端负责。”熟悉华主任的人都知道,他温文尔雅,脾气好,总是面带微笑,在狭窄的过道与人相遇,先让道的往往是他。但他也有发火的时候。一次,为一名急症患者做手术,有个医生来晚了。华主任严肃地对他说:“医生晚到一分钟,病人就可能丢掉一条命啊!”
今年2月,医院奉命组建医疗分队,赴利比里亚执行维和任务。华主任听到消息后对我们说:“祖国和人民需要时,大家要积极参加。”主任病成这样,还想着祖国和人民的需要,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泪水夺眶而出:“主任您放心吧,我们一定会像您当年申请援藏那样,踊跃参加!”出征前,我们科的余昌中副主任,身着维和部队军装,代表大家来到病床前,庄重地向老主任敬了个军礼,华主任赞许地点了点头。
今年3月3日,是华主任的73岁生日,我们科从主任到临时工,自发地组织起来为他过生日。大家静静地站在老主任的病床前,拿出自己精心制作的贺卡,用最朴素的语言来表达对他的崇敬之情。
敬爱的华主任,虽然您躺在了病床上,但您在我们的心中没有倒下,而是矗起了一座永远不倒的人格丰碑!
高尚医德的楷模 高超医术的典范
■北京军区总医院政治委员 张喜科
华益慰同志是我们医院的老典型。他30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学雷锋标兵、优质服务标兵和医德医风先进个人,两次荣立三等功。早在14年前,就有患者联名写信,称赞他是一个好军医、好党员、好主任,希望宣传他的先进事迹。有的患者还自发联系,为他拍摄了纪录片。军区联勤部和我们总医院都曾经通报表彰过他。
生活中的华益慰是一个工作标准很高,但为人处事很低调的人,总感觉自己很平凡很普通,所做的工作都是分内的事,没有什么值得张扬的。每天上班,他总是提前赶到,察看病人,准备医嘱;每次查房,他都弯着腰站在病床前,微笑着面对病人;每做完一台手术,他总是和护士一起把病人抬上车,送回病房,交待注意事项;每次出差回来,不管多累,放下东西第一件事就是去病房。这些事看似平常,每个人都可以做到,但像华益慰这样几十年如一日,确实太难得了。
华益慰从医56年,手术数千例,没收过病人一个“红包”。有人可能不相信,认为在现实社会中很难做到;也有人不理解,说他太保守、太死板,跟时代不合拍。但在我们医院,华益慰一辈子不收病人的“红包”,却是大家公认的事实。有人问他,怎样才能拒收“红包”?他说,“红包”收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管住第一次最为重要。当然,华益慰拒收“红包”,也费了不少心思。对干部,他晓以大义;对百姓,他婉言相劝;对那些术前实在放不下心的患者,他就先收下,手术后再退还。华益慰是一个把医生的品行、党员的形象看得比命还重的人。他就像一个坚守阵地的战士,固守着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他说:“如果一个医生把钱看重了,就会把病人看轻。”“贪财图利,乘人之危,根本不配当医生。”
对医院来说,如何处理好医患关系,是经常遇到的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但华益慰行医这么多年,接诊了上万例病人,从来没有和一个患者发生过纠纷,没有和一个病人红过脸,手术数千例没有发生过一次医疗差错。他始终把病人当亲人,把患者的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不仅用一手精湛的医术为病人祛除疾患,更用一颗仁爱之心给患者送去温暖。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百姓,无论是钱多的还是钱少的,他都一视同仁。对来自基层、来自农村、来自贫困家庭的患者,他倾注了更多的关爱。为了让外地的病人得到及时诊治和节省食宿费,他有时一天做两三台手术;为了让一个新战士放心地走上手术台,阑尾炎这样的小手术他也亲自去做;为了让慕名而来的患者不失望,他白天看不过来,晚上就在家里接诊。华益慰总是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从不开“大处方”,不必要的检查从不让病人去做,常规药品能解决问题的从不用贵重药品,为患者能省一分就省一分。他把对病人的爱融入每一个细节之中,真正做到了“做一台手术,留一个精品;治一个患者,交一个朋友”。华益慰从医56年,没有做一件对不起病人的事,被患者称为“值得托付生命的人”。
华益慰先后担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常委,全军普通外科专业委员会成员和北京军区普通外科专业组主任委员。虽然在外科界知名度很高,但他从不刻意追求头衔、论文和奖项。他是我国第一代8年制著名医科大学的高材生,从医56年,发表论文16篇,参与编著的《手术学全集》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些成果对这样一位享有名望的老专家来说,确实数量不算多。但他一生中最大的医疗成果,就是他精心救治的几千名患者,是他先后带教过的210多名学生。这些学生现在大都成为本单位业务骨干,有11名担任了大医院的科主任,有3人走上了院长岗位,谈起华益慰对他们的培养和教诲,都深深地感激和由衷地敬佩。他躬身为桥、直立为梯。在业务上从不保守,将自己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医生。有一次,为了指导年轻医生做手术,他在手术台旁整整站了12小时。他积极帮助指导科里的同志搞科研、写论文,从选题到定稿,华益慰认真负责,付出了许多心血,但在发表时从不署自己的名。有部著作的部分章节,原来是华益慰撰写的,再版时他的学生做了改写,署名时华益慰坚持把学生的名字放在前面。他病重住院之后,还把自己当作活标本,把自己的病情当作活教材,和医生一起研究探讨这种特殊病例的诊断和治疗,并立下遗嘱自愿捐献遗体,为医学事业做最后的贡献。他以他治学的严谨和高尚的人格,书写了大写的人生论文,传下了最好的医德范文!
华益慰的一生追求崇高,追求完美。他用自己的全部精力和生命,模范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忠实履行了军人的神圣职责,集中展示了医务工作者的良好形象。他用几十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实现了这一辈子就想当一名好兵、当一名好医生的人生追求。我们从华益慰的身上,实实在在地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信念的力量、平凡的伟大,感受到了人格的魅力、道德的光辉。
华益慰的事迹告诉我们,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崇高的追求,就能够创造不平凡的人生。华益慰的事迹宣传引起的强烈反响告诉我们,一个人不管职务高低,不论从事什么职业,只要是真心实意地为祖国、为人民做了贡献,党和人民就不会忘记!
我们相携相守 我们无怨无悔
■华益慰的妻子 张燕容
我和老华是大学的同班同学,共同的追求使我们走到了一起,几十年坎坎坷坷,我们同甘苦、共患难、相依为命,相伴着走过了45个春秋。如今,老华病倒了,不知道我还能陪他走多久?老华这一生,没有什么惊人的壮举,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功绩,只是在本职岗位上,凭着一颗赤诚的心,尽了一个医生应尽的责任。
老华是个热爱生活、积极上进的人。他喜欢踢足球、打篮球、打棒球,爱听相声,会说山东快书,喜欢古文和诗词,喜欢给同事和群众理发。大学时期,他品学兼优,在学校荣立过三等功。毕业时,我们建立了恋爱关系。1960年,正当我们准备结婚时,他所在的单位接受了援藏任务,本来医疗队的名单上没有他,但他再三请求,认为这是经受锻炼和考验的好机会。为此,我们推迟了婚期,他一去就是一年。
老华从当副主任、主任到1998年退休,在这26年里,他几乎把全部精力和心血都用到了工作上。他所在的外一科,不像现在分得这么细,普外、肝胆、泌尿外科、小儿外科、血管外科等多个专业都在一起,病人多、手术多,工作量特别大。遇到急诊,或手术台上有困难找他,不管有多累、不管是什么时候,他都是随叫随到,睡着觉爬起来就走,吃着饭不管是只吃两口,还是只剩下两口没吃完,都会立即放下碗筷就走,绝不耽搁。每次出差回来不管多累,他放下东西第一件事就是去病房。如果我告诉他有谁要找他看病,他会主动与人家联系安排时间,住在院内的,他还会主动上门去看病人。
老华退休后,本指望他能清闲下来,好好地休息休息,但是,他还是没有闲下来。找他的病人很多,点名预约的手术不断,还像普通医生一样,出门诊、管病人、查房、做手术,每天都安排得满满的。我常劝他,年纪大了,不能再像年轻时那样干了。他总是说:“病人来找我是对我的信任,不能推辞。”老华每周只有一天出专家门诊,有的患者为了挂他的号,要等好几天。他理解病人焦急的心情,为了能让病人及时看上病,有时他提前上班,约病人到病房看病,有时就约他们到家里来看病。买了新房后,为了方便来访的人,他选择了土黄色的卷材做地面材料,这种地面耐脏、耐磨,易清洁,来人进屋不用换鞋。房子装修好后,他还跟我商量着,要在客厅隔出一个空间,用来接待来咨询或来看病的人。可是,老华仅在新房里住了一个多月就病倒了。
在老华心中,病人始终是第一位的,他把自己的情和爱更多地献给了他的病人。多少年来,我们这个家为他付出了很多,两个孩子从小学到大学,他基本上没管过,儿子上小学的时候,他甚至不知道孩子在读几年级。1985年,他的母亲病危,临终的那天,正赶上老华做一台手术,尽管两个医院只隔一条马路,也没能见上老母亲最后一面。当老华做完手术赶到母亲身边时,老人已经走了。
其实,老华并不是不懂得亲情的人。70年代,他父母在天津身边无人照顾,他总想把老人接来,因当时只有一间房,一直没能如愿。后来调成了两间房子,立即就把老人接来了。那时家里只有一台14?的黑白电视,老人的眼睛不好,看不清,他和我商量为老人买一台彩电,当时彩电价格很高,我们的积蓄也不多,我听说就要降价了,想等一等再买。他说:“老人年纪已经这么大了,能早一天就早一天买吧。”于是,我们买了一台20?的彩电,老人非常高兴。他母亲脚疼,他买了工具经常给妈妈修脚,妈妈病重时想吃新玉米面粥,他下班骑着自行车找了好几条街才买到。我父亲病危时,他给病人做手术一直到下午4点多钟,手术一完马上不顾疲劳赶到医院去守护,直至深夜。1980年,大儿子高考后,因劳累和精神上的压力,身体不好。老华想到平时对孩子的关心太少了,应当让他好好休息休息。可当时我们手头钱不多,便把家里的缝纫机卖了80块钱,带孩子去北戴河玩了一趟。多少年过去了,一提起这件事,孩子们总是念念不忘。
我47岁那年,患了直肠癌,是老华亲自当助手给我做的手术。手术做得很成功。老华白天忙工作,晚上到病房来照顾我。说是照顾我,可是累得一会儿就睡着了,叫都叫不醒。后来他找了一条绷带,一头拴在他的手腕上,一头拴在我的床头,他说:“有事你就把我拽醒。”可是,见他累成那个样子,我也不忍心轻易拉那条绷带。几十年来,我几乎没见过老华流眼泪。一次,我和护士长说起这个事,护士长告诉我:“给你做完手术后,华主任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哭了。”老华把对亲人的关爱都埋在心底,当病人需要时,当公与私发生矛盾时,他会毫不犹豫地牺牲亲情。
老华一生严格要求自己,从不愿给组织添麻烦。如今,他病成这个样子,想到的仍然是尽量不给组织添麻烦。他一再嘱咐我们:“这次生病以来,医院领导非常照顾,我很满足,不要再给组织添麻烦了,转告科里和院领导,治疗尽量简单,不要再浪费宝贵的资源了,只要能减轻些痛苦就行了。”当他知道医院和上级要总结宣传他的事迹后,反复叮嘱我找领导汇报,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要拔高,不能有半句假话。他说:“我这一辈子只想当一名病人信任的好医生,千万不要搞那些虚假的东西误导年轻人。”
在老华病情恶化、安排后事的时候,我想一切都尽量按他的意愿办。我问他:“你愿意穿什么衣服走?”他说:“就穿那套你给我改过的老军装吧。”我知道,老华这辈子很少提什么要求,在他走的时候,我一定要让他走得平静、满意!
老华把他的真情献给了广大患者和他所钟爱的医学事业,他用真诚、善良的心对待每一个人,他也得到了广大群众对他真诚的信任、支持和爱戴,大家给予他的更多更多。他是世上最富有的人,也是最幸福的人,我为他感到骄傲!
责编:曹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