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为何会遗忘和轻视 药品安全要杜绝"锣鼓效应"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8月06日 15:50 来源:大众日报
专题:停用安徽华源产欣弗注射液

    大众日报消息:

    又一起药品安全事故浮出水。上海华源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又称欣弗)出现了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国家药监局责成安徽药监局立即采取紧急控制措施,防止该药品不良事件的蔓延和重复发生。目前,除发出协查函外,药监部门已经责令企业暂停该产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

    出了人命关天的不良反应,才引起人们对药品质量的密切关注;人员伤亡了,药品质量问题才浮出水面,药品质量监管部门才亡羊补牢,挽救“药品不良后遗症”。

    人们深信,这种补救措施能够遏制事态进一步发展。于是,公众眼光都投向了“不良药品追查”、“事件进程和人员伤亡”。尽管有关责任人会受到行政批评,可是,这种由事故引发的沉痛教训却会被行政批评掩盖,容易在热闹中受到遗忘和轻视。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检验工作程序》、《药品质量监管规定》等都有明文规定,企业和药监局应严格履行“质量至上”的原则,可在“利润第一”的原则下,监管很容易发生“一药多名”、“权药交易”、先批后检、重审批轻监管、以审批代监管等问题。谁是“问题药品”的责任主体?是唯利是图的企业,更是“药监部门睡大觉”的“药监黑洞”!

    这就是“监管锣鼓效应”,药监局、药厂、卫生部门行政长官等该到场的都到场了,大家围绕药检的重要性、前瞻性和必要性论述交流,可就是很难见到“药检程序”这个“质量主角”粉墨登场。“药品质量监管”这出戏,终成为只有锣鼓而没有主角的失败演出。

    药品监管不能成为“马后炮”。监管部门要有忠于人民健康的“看家护院意识”,有“看人不看钱”的职业禀性,更有“认药不认人”的职业操守。如果陷入利益作祟和审批迷恋的怪圈,监管义务物化、虚化和淡化,药品不出问题,那才叫一个怪呢?

    如果我们的药品监管部门能多一些“雷霆风度”,少一些利益的追求;多一些服务为民,少一些物欲本位,药品安全就不会出现现在的“锣鼓效应”。(耿银平)

责编:孙帅

1/1页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