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007年高考资讯台
新华网济南6月11日专电(记者张晓晶)1977年恢复高考,许多考生个人命运都因此发生了重大转折。现为山东省机关干部的刘相,就是当年570万考生中的一员。日前,他对记者讲述了恢复高考给他个人命运带来的变化,以及他所经历的1977年高考。
参加高考的人几乎都是在国家决定恢复高考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仓促上阵的。从1966年至1977年,绝大多数初中或高中毕业生只能“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或者回乡务农。国家一决定恢复高考,有资格报考的人蜂拥而至。
与当时大多数同龄人一样,刘相1975年夏天高中毕业后,只能回到农村,先是开了一年多拖拉机,又干了一年民办教师。他说:“国家恢复高考的消息,我是从广播喇叭里听到的。由于当时自己教好几门课,当好几个班的班主任,又不好意思请假,只好白天在学校里忙于教学等事务,晚上就点上煤油灯复习几个小时,早上又带着满鼻孔的烟味上课去了。”
对于当年高考的“盛况”,刘相至今记忆犹新。他说,1977年报考人数特别多,达570万人,甚至不少父子、母女、兄弟、姐妹、师生携手同进一个考场,一块挤“独木桥”。报名人数虽多,最终仅录取了27万多人,录取率不到5%,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高考竞争最激烈的一次。
刘相说:“我所在的山东省那个小县城当时有90多万人口,通过大中专初选的仅56人,最终过了成绩、政审、体检关进入校门的还不到50人。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超过1000万,招生计划达560多万,30年的时间,这变化实在令人感慨万千。”
刘相回忆说,当时无论录取不录取,都不通知考生考试成绩,好多学校录取主要不是根据考生的志愿,而是根据成绩。“大学毕业已经25年了,我至今不清楚当年高考成绩是多少。因为当时接到的初选通知书和入学通知书上都没有考试成绩。好多同学的考试成绩是入学后到系里办公室查到的。后来听说山东省的本科线是240分左右。”
“我出身农民,又在偏远乡村生活,加之那时信息不发达,自己孤陋寡闻,高考前竟不知大学还有本科和专科之分,自己一连报了三所师专的中文系或政治系,一所本科院校都没报。谁知最后接到的却是省城一所师范院校政史系政治专业本科录取通知书。入学后听不少同学说,他们也不是按志愿录取的。”
因为之前正规教育中断,加之考生太多,录取率太低,出题老师很难估计考生的水平,所以1977年高考试题出得普遍偏难。当然,拿现在的眼光来看,那年的高考题又太简单了。
那年山东省的作文试题是《难忘的一天》,还有一道分量较重的政治试题,是默写共200多字的所谓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这一当时党的基本路线。
那时绝大多数考生都学业荒废多年,考试前既无老师讲授补习,也无这样那样的辅导教材作参考,更无家长生活上的关心照顾。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只能在工作、劳动之余,把一些不像教材的书粗略地翻阅一遍。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试题现在来看再简单不过,不少人还是答不好,甚至有的交了白卷。
刘相说:“1977年参加高考令人难忘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当时的事情,现在的考生会觉得不可思议,有点像冬天里的‘童话故事’。但是,能赶上1977年高考并因此进了大学校门,是我一生中的幸事。 ”
责编:王壹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