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基金推动特色学科研究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2月06日 13:11 来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是一所立足中南、面向全国,以林业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该校从1990年开始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到2006年,共有57个项目获得批准,资助面涉及林学、生态学、植物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该校受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的特色非常明显:一是“专”,绝大多数项目集中在林学和生态学研究领域;二是资助连续性强,一些科研团队和研究领域连续多年获得资助,这使得基础科学研究能够不间断进行。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和引导下,一些富有特色的学科、成绩斐然的科研团队和基础科学研究成果脱颖而出,在某些学科领域,其研究成果已步入我国乃至世界先进行列。

  学术创新的“舞台”

  众所周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层次高、要求严、竞争激烈、申请难度大。但正由于存在这样的“难度系数”,才使得能否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成为了衡量团队科研实力的标志。很多情况表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后,相应的配套资助也能随之获得批准。可以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学科发展提供的不仅仅是部分的经费资助,更发挥了引领作用,帮助搭建了科研舞台,在此基础上,科研“动作”能更加稳健、有力地展开。

  1990年,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态学科研组参与了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和东北林业大学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的子课题——“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规律的研究”,这是该校获得的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过两年的艰苦探索,该项目及其相关综合性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这对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态学科及其团队来说,是一次极大的鼓舞与促进。随后,在国家林业局和学校相应配套经费的支持下,生态学科的科研设备和科研条件得到了较好的提升,创建了科学研究的新平台。在此基础上,团队又申请到了另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水文循环的研究”,进一步加强了团队在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方面的研究力度。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基础上,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态学学科平台建设不断拓展,研究实力进一步增强,1984年获得硕士点,2000年以来先后获得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已成为我国林学领域的重点学科。2004年该团队完成的项目——“杉木林生态系统的功能与过程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11月,由该团队负责的湖南会同杉木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通过了科技部专家组的评估,被正式纳入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序列进行管理。在学科发展过程中,又形成了城市森林生态学这一新的研究方向,该学科研究人员先后申请到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2006年12月,湖南省科技厅“十一五”期间批准的第一个重点实验室——“城市森林生态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在这里落成。据悉,这是我国南方第一家省级城市森林生态重点实验室,将重点研究城市森林高效多抗树种选择及其生态学问题。

  “八五”以来,该校森林生态学科领头人田大伦教授共主持各类重点科研项目2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撰写著作5本,作为项目主持人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进步奖10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和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生态学科人才培养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先后为国家输送了37名硕士和12名博士毕业生,目前在读硕士、博士达到75人。在毕业的研究生中,有3人破格晋升为教授,一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有18人成为国家级、省级科研单位的学术带头人和技术中坚力量,并为国家重点野外台站输送了5名站长。还有3人成为森林生态学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国的著名大学、科研机构从事科研及教学工作。

  谈到今后的学科发展,田大伦表示,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森林生态学科将进一步加大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同时要为我国森林生态和城市森林生态的保护与优化作出贡献,这同样离不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学科成长的“孵化器”

  学科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新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尤其需要持续投入,但对于从事林业基础学科研究的科研团队来说,能够申请资助的渠道并不多,而以“支持基础研究”为战略定位之一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则能为林业基础研究、特别是从事林业基础研究的青年学者提供弥足珍贵的“第一桶金”。对此,该校叶蜂系统学研究课题组领头人魏美才教授深有体会。

  从1991年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开始,15年来,魏美才一直从事叶蜂系统学研究。由于其研究领域较窄,而且基础性、探索性很强,可从其他渠道获得的经费支持很少。就在他们最需要资助的时候,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次支持我国叶蜂分类学研究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在攻读博士学位时,魏美才就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重大项目——《中国动物志》滚动三级子课题《中国叶蜂志》的支持下,开始系统研究中国叶蜂系统分类和生物地理学。1995年,魏美才博士毕业后来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工作。在学校的支持下,他负责组建了叶蜂系统学研究课题组,并于1996年获得第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世界叶蜂总科属级系统发育与支序生物地理研究”,其出色的研究成绩获得了国内同行的好评,此后他又相继获得了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叶蜂系统学研究取得的成绩引起了学校领导的极大关注和重视,并相应配套投入,给与支持,使得叶蜂系统学研究课题组的科研条件、科研水平不断提升,以魏美才为首的科研团队先后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和合著13部。10年中,魏美才从一名博士毕业生成长为博士生导师,并为国家培养了40余名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目前,该课题组所依托的实验室在仪器设备方面迅速得到提高,与国内同类课题组相比拥有最齐备的研究设备和条件。在基金项目的支持下,课题组共组织和参加野外考察和采集活动90余次,所到之处遍及台湾以外的国内诸省区,采集昆虫标本10余万只,基于这些标本,通过研究,共发现和在科学刊物上正式报道89个叶蜂新属和910多个新种。就在1991年以前,叶蜂类昆虫全世界已知约1万种,中国当时报道850余种,其中90%以上的种类是在19~20世纪期间由国外学者研究报道的,国内研究水准远远落后于国际同类水平,截至2006年,中国发现叶蜂类昆虫已知种类超过1750种,已远远超过欧洲、北美洲。

  科学交流的“纽带”

  通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态学科的知名度和地位得到了提高,国内、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也不断增强。据了解,生态学科下属的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会同生态站从建站开始就对外开放,不少国内同行专家都曾进站作过研究,该学科还不定期邀请加拿大、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外著名教授、学者来生态实验室讲学。通过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该学科每年能够派送一两位科研人员到国外或国内同类研究单位学习或相互交流,极大地促进了人才培养和学术沟通交流的力度。

  标本是生物系统学研究的基础,对生物学研究者来说,没有生物标本,任何研究都不能开展。魏美才等经过多方努力,获得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连续支持,使得1995年才成立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模式昆虫标本室成为了世界广腰亚目昆虫系统分类研究的三大基地之一。标本室拥有定名标本3000余种,叶蜂模式标本6000余号,正模标本1800余号,其中膜翅目广腰亚目叶蜂属级和种级标本收藏量目前均位居世界第一。有了这样强大的“物质基础”,叶蜂系统学研究团队的国际交流实力大大提升,每年都有不少国际同行向标本室借标本开展研究,有的学者还专门从国外来到该实验室进行研究。基于此标本室平台,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叶蜂系统学研究课题组与德国昆虫研究所、美国施密森研究院、印度旁遮普大学、日本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等机构的相关研究人员和课题组建立了实质性的合作研究关系。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该学科的国际交流力度,为把模式昆虫标本室建设成为一个国际性开放实验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校长章怀云认为,经过16年的发展,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获得资助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科研水平,推动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他表示,学校将进一步鼓励和支持更多的科研人员、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和研究工作,使学校的科研水平和学科建设跃上新的台阶。 (作者:黄思维 文亚峰)

责编:李二庆

1/1页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