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亲历者的挣扎和良知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2月02日 07:32 来源:

  来源:中国教育报

  苏联作家伊利亚·爱伦堡的《人·岁月·生活》是一本心灵史。虽然他所披露的史实让人震惊,但是,他无意去声辩或澄清。历史源于记忆,记忆来自日常生活。爱伦堡说:“我不分析时代,不思考巨大的历史画面,只描写日常生活以及我自己和朋友们(主要是作家和艺术家)的心态。”爱伦堡的叙述遵循的是心灵的节奏。作为精神灾难的幸存者,他的思考和感慨具有不可替代性。回忆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一种资本或者包袱。痛苦而复杂的经历说出来常常变了味道。语言本身就是一种遮蔽。但是,对目击者来说,回忆与发言是一种义务。爱伦堡意识到了自己了这一责任。历史是在不断加工改造中形成的,所以许多人把历史等同于传奇故事。叙述只是个技巧问题,任何人都可以进行操作。爱伦堡发出这样的疑问:“也许,历史就是一位小说家?”我们对历史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一种猎奇心理和休闲心态。许多记忆中的空白被绘声绘色的叙述弥补了,我们陶醉在叙述者的精心虚构中。

  爱伦堡不肯充当这样的叙述者,沉重的东西压在心头,使他无法放弃真实的自我。爱伦堡在《人·岁月·生活》一书的开头就声明:“我不准备有条理地叙述过去”。他企图尝试一种新的叙述方式———打破历史的顺序,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与感悟来叙述。没有太多的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因为保持个性有时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在《人·岁月·生活》中,随处可见这样的句子:“在光辉夺目的1905年以后出现了混乱时代:所有的人都在探索着什么,热烈地展开争论,激动不安,而在这一切的后面可以感觉到一种倦怠、失望和空虚”。爱伦堡对历史的理解没有停留在具体事件上,他更关注的是人们的精神状态和一种普遍的情绪。回过头来看那些蕴藏在时代深处的暗流,有些选择显然是错误的,但迷惘与痛苦却是不能越过的。爱伦堡对苦难并不持拒绝的态度,他在少年时代就认为监狱是一个人成熟的毕业证书。

  在一个平静的时代度过一生是单调的,这样的生活是平庸的,缺乏激情和想象力。爱伦堡带着一颗沉重的心和一只更为沉重的皮箱开始他的流亡生活。在异国的城市里,在冷漠的面孔中,生存是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当他在巴黎街头花两个苏买热板栗填肚子的时候,他依然牵挂着俄国的命运。

  爱伦堡所独具的诗人气质使这本回忆录富有一种精神力量。他以诗人的方式来与时代对话,他坚信诗可以表达散文所不能表达的东西。艺术与幸福有着深刻的联系,尽管诗人的幻想对于应对生活中的不幸益处不大。爱伦堡在回忆阿·托尔斯泰时提出了这样一个悖论:“一个人苦苦想做的事往往正是他力不胜任的”。失败是命中注定的,无论付出多大努力。这既是一件无奈的事情,又是一种心甘情愿的结局,正如中国知青文学所标榜的“青春无悔”一样。对待苦难的方式有很多,但在回忆者那里,苦难永远都是激情的源泉。这种激情已成为日常生活中的稀有物质。在一个逢场作戏的时代,不善于讲究生存策略的人会时常面临困境。当生存陷入窘迫的时候,连诗人都不得不思量:“艺术目前是否需要”。但是,我们可以不写诗,不抒情,不放声歌唱,却不能失去诗人的本性。爱伦堡将它称为“天真”。他说:“当我说‘天真’这个词的时候,我并没有想到幼稚、天生的平庸或故作粗俗;我把天真理解为一种新颖的感受能力,一种直感,一种内在的纯洁。”这种“天真”是消除了功利心之后的纯净。

  对勃留索夫、茨韦塔耶娃等生活在幻想世界中的诗人的不幸命运,爱伦堡的诉说是平缓冷静的,诗人的遭遇和普通人并没有什么两样,他们作为一个人而活,作为一个诗人而死,意义在岁月的沉积中。通过追忆诗人来观照历史,是一种幽深的解读方式。谁解开了诗人的心思,谁就触摸到了时代的灵魂,因为没有人比诗人更清醒的了。爱伦堡写道:“半个世纪以来,我常常突然喃喃自语地吟咏起帕斯捷尔纳克的诗。”这不仅仅是一种回忆,而是唤醒了一种信念,是心灵激越的歌唱。忘记了诗人,历史就只能是一堆平庸的理解。艺术不但渗透进日常生活中,使人们生存方式发生变化,更重要的是艺术改变了历史的气息,将琐碎的历史事件整合为心灵史。在人们谈论枪声、口粮、斑疹伤寒的时候,艺术诱惑着爱伦堡去思考斯芬克斯的问题。这种思考一直延续到回忆录的写作中。在谈论诗歌的过程中熬过饥饿、寒冷的日子,这种欢乐只属于诗人。不是快乐就是绝望,生活现状与心理状态都是极端的,爱伦堡喜欢这种没有中间状态的生活,内心充满矛盾的诗人在精神空间的拓展中应对命运的挑战。爱伦堡这样描述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那些年里,我们都是浪漫主义者,虽然也以这个字眼为耻”。

  作为一个亲历者,爱伦堡没有为那些疯狂的年代去解脱,他反复提醒自己:不能用旁观者的眼睛去看这一切。他毫不避讳自己的轻率和错误,也毫不客气地指出过去时代的荒谬。爱伦堡把回忆录写成了一份清澈见底的心灵自白。爱伦堡对以往的生活抱着“既不后悔也不惋惜”的态度,令他感到难过的是:“我没有受完苦,也没有付出更多的爱”。

  爱伦堡写回忆录是出于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而没有太多的私心杂念,这是一种内在的纯洁。

责编:唐昊

1/1页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