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消息:昨天傍晚,全省今年的高考成绩开始正式发布。像往年一样,总分以及各单项学科的“状元”同时纷纷问世。在全省总共14个“状元”中,广州的学校占了9个,难得的是,深圳一家民办学校也大放异彩,“抢”得一席。
高考“状元”新鲜出炉了,如何看待,是一个老问题。年年岁岁花相似。既然仍有“看点”,就不妨继续来看。应当说,谁能够成为高考状元,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今天的人们喜欢把高考类比为科举——“状元”一词就是从那儿搬过来的,从前的科举状元就有这样的偶然性。比如说,朱元璋头天夜里梦到了钉子,第二天就把丁显从后面提上来钦点成了状元,钉、丁谐音,合他的梦兆;慈禧太后因为那年天下大旱,就把名字里水分充足的刘春霖从第四名擢为状元,诸如此类。但是能够进入殿试这道程序,还是有由能力、水平所决定的必然性。高考也是这样,一名考生,不论是“状元”,还是取得了跻身“第一集团”的分数,一定有其实力的因素在内。
我们该如何看待高考“状元”呢?让他们成为无孔不入的商家的广告代言人?穿一些怪里怪气的衣服在仿古的“文化”活动中充当道具?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树碑立传,试图在形式上承继科举的衣钵或香火?此前,人们已经这么干过,今后也许还会弄出不少花样。把高考“状元”神化,不遗余力地深挖细掘,以“状元”们的举手投足为后来者的“标准”样板,或者利用他们进行炒作,乃至大肆张扬本校或本地“政绩”,都不是理性对待高考“状元”的态度。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今年摘得5个“状元”,其校长说得好,一个学校“状元”的多少,并不是办学水平的检验标准。
高考“状元”既然凭借实力取胜,毫无疑问,每个“状元”都会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那么,他们的价值似乎应该是现身说法,给落榜的学子、给明年将要高考的学子、给关心他们的人以一定的启发和感悟,都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一定要讲清楚前提:“状元”们的经验,是他们各自的经验,其导向意义只是宏观的,仅供参考。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具体条件千差万别,不能以“状元”们的是非为是非。如果一味机械地模仿,东施效颦,看人家生病时皱着眉头、按着心口,也跟着学,最后只能是落得邯郸学步的结果,不知所措,反而迷失了自己的原有方向。
高考“状元”是在高考过程中的成功者,不意味着今后的人生道路必然成功。当年某个大学轰动全国的少年班中还招收了不少“神童”呢,如今大抵也都成了过眼云烟。为了某种目的,大肆渲染考生的一时一事,对考生本人也不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成为高考“状元”,既可以说是十年寒窗的一朝迸发,累积而致;也可以说是一种“瞬时”现象,过了这个时期,就变得毫无意义,因为高考的成功毕竟还只是成为人才的起步。这一点,倒与科举中了状元即意味着仕途大门洞开,还是有着本质区别的。我们知道,即便那些正牌的科举状元,终其一生而碌碌无为的也比比皆是。
为了减少对高考“状元”的报道,北京考试部门今年采取严密措施,在各个环节制订保密协议,不向外界透露任何有关高考第一名的信息。有关负责人说,今年北京高考无状元。但是,北京市文理科第一名的信息还是从各自母校以不同的方式透露出来。这就可见,从国人心目中淡化高考“状元”这个观念,在短时间不大可能办到,关键还是要正确引导。
责编:孙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