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各地高考状元"泛滥" 素质教育痛在哪里?
移动用户
联通用户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6月27日 11:36 来源:红网
专题:2006体验高考

    红网消息:每年高考成绩一公布,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这个热点。于是乎,各地“状元”纷纷新鲜“出炉”。日前,几大门户网站发布了“2006年高考‘状元’榜”;6月24日,石家庄同城三家主流纸媒也都以显著版面刊登了2006年高考河北省文理科“状元”的报道;6月25日河北又有主流纸媒做了石家庄市文理科“状元”的报道;无独有偶,在保定街头,高高竖立起了诸多类似于此的巨大户外广告,像“祝贺×××同学荣获保定市卷面成绩文科状元……”、“祝贺×××同学荣获保定市卷面成绩理科状元……”等等。

    我诧异“状元”如此“泛滥成灾”,炒作已经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地步。“状元”一词来源于中国的科举制度,科举产生于隋,完备于唐。1904年,清王朝废除了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将各地的书院改为兼习中西学的新式学堂,沿袭千年的封建教育体制宣告解体。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陆续改定学制,明确规定了高等教育预科和本科的体制。新中国成立后,新型的大学教育掀开了新的一页。

    既然“状元”是封建科举制度下经皇帝殿试而获得的全国第一名,那么今天的省、市、县(区)的第一名又怎么能称“状元”呢?“状元”这个带有浓重封建主义功利色彩的词语,和我们现今倡导的素质教育格格不入。

    笔者记得,教育部去年发布的高考宣传“八不准”通知。该通知明确规定:不得对高考成绩进行排名,不得围绕任何高分考生个人进行宣传。

    既然明知炒作“状元”不妥,为什么大家还乐此不疲呢?笔者看来,社会对“状元”的炒作有它的存在土壤,它与人们根深蒂固的偏重学历的人才观、偏重应试的教育观、偏重考试的评价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这也是国人心中“状元情结”的真实写照。这种情结是几千年来“学而优则仕”文化思想的延续,是一种强烈的功利主义思想。它将严重影响我们今天素质教育的存在和发展,贻害无穷。

    笔者认为,获得好的高考成绩固然值得祝贺,但我们应该明白,高考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的第一步”,这只是人生一个新的起点而已,“以后的路更长、更伟大、更艰苦”。同时,我们也应当懂得,无论高考得意还是失意,无论今后从事什么行业,每一个人都是社会建设的一分子,都可以在其中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空间。宪法赋予人人平等的权利,“只有分工不同,而无高低贵贱之分”,要摒弃那种“学而优则仕”、“一朝成名天下知”的具有浓厚封建意识的观念。

    我们全社会,只有摒弃“状元情结”,还高考以平常心态,才能给素质教育以广阔舞台。否则,“状元情结”不除,应试教育就有市场,素质教育就只能是纸上谈兵。 鲁开盛

责编:孙帅

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