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5年来,已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为孩子们营造了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
各地把学校作为主阵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普及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阳光体育运动等,潜移默化地润泽着孩子们的精神世界。
汶川大地震后,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在孩子们中广为传播、得到弘扬。在迎接和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广大未成年人积极参与讲文明树新风活动。
社会各界也给予了未成年人极大的关爱。在湖南长沙芙蓉区,社区的“16点驿站”成为下午放学后家长下班前,无处可去的孩子们的温馨乐园。
不仅在城市,农村孩子也有了课外生活乐园。山东的“乡村少年宫”,广西的乡镇未成年人校外活动中心等,都受到老师、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同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地入学问题基本解决。最新统计显示,义务教育阶段,全国范围内八成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流入地公办学校就读。农村寄宿制学校、代理家长制等成功做法的推广,让数千万“留守儿童”得到真情关爱。
迄今为止,全国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达到4200多个,基本实现90%以上的县(市)都有一个综合性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
各地还强力推进文化环保工程,治理网吧,净化荧屏声频,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等,创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
责编:刘一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