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国家环保总局首次发布生态工业园区标准;2007年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开展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环境保护不但成为抑制经济过热的有效手段,而且也成为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推力。
此外,连续3年的“叫停和限批”,不但提高了环保政策的威慑力,更体现了环境优先正在从观念变为行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呈现了良好势头。
保护环境离不开法律制度的完善和规范。从1979年出台了我国第一部环保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来,我国已制定了包括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影响评价等10部环境保护法律,15部自然资源法律,颁布了国家环境标准800多项,颁布地方性环境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660余件。
同时,我国环境执法监督力度不断加大,开展了“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采取“挂牌督办”“区域限批”“流域限批”等措施,有力地推动了重大环境问题的解决。
在全国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就:
——主要污染物减排成效明显。1992年到2007年间,我国经济总量扩大了3.3倍,但工业废水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仅增长5%和62%,化学需氧量和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分别降低了31%和54%。2007年,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6年分别下降3.14%和4.66%,污染减排首次出现“拐点”,实现双下降。
——生态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截至2008年,全国共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538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4894.3万公顷;已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550多处,1790多万公顷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
——积极推动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完善水污染防治法律体系,加大水污染防治执法力度,对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区进行全面调查,严密防控和妥善处理水污染事件,保证了群众饮水安全。
——农村环境保护全面启动。国家把农村环保放到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积极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启动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为保障“米袋子”“菜篮子”安全奠定基础。
——环境保护基础能力日益提高。一大批高、精、尖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广泛应用。环境预警监测能力显著提高,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环境质量监测网,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成功发射升空并投入运行,环境信息化系统建设不断加强……
今天,政府、企业、公众对环保事业有着高度的共识:今明两年国家将投资2100亿元用于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工程;环保部门对环境响评价不过关的大型项目屡出重拳;各类企业的环保意识趋向自觉;公众环保意识大幅提高……
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这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我国环保事业正朝这一目标迈进。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