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保会议,成为中国环保事业的一个转折点。环境保护被确定为基本国策,奠定了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进入新世纪,党和国家对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更为重视。特别是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程中,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和实践面貌焕然一新。
2006年我国召开了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提出“三个历史性转变”,把环保工作推向了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阶段。
200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概念,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写入了党章,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首次明确下来,提出到2020年要使我国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融合,山清水秀、江河安澜的自然风貌正逐步重现
2007年5月29日,一场饮用水危机席卷江苏无锡,祸首即是太湖蓝藻。随后,滇池、巢湖蓝藻也相继暴发。紧接着,国家环保总局宣布,将在太湖等流域制定更严格的环保标准。
两年之后的今天,曾经饱受蓝藻之祸的太湖传来好消息,有关部门和地方通过控源截污、调水引流、生态修复等多项措施治理太湖成效显著。
在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一些江河湖泊污染严重。环境保护工作确立了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提出从国家宏观战略层面解决环境问题,从再生产全过程制定环境经济政策,让不堪重负的江河湖海休养生息,努力促进环境与经济的高度融合,使得山清水秀、江河安澜的自然风貌正逐步重现。
水污染治理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国家把环境保护作为惠及当代、造福子孙的重大战略和民生工程,促使我国环保事业形成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投入不足曾经是制约我国治理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据统计,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环保治理投资每年为25亿元至30亿元;而2007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达3387亿元,是1981年的135倍。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