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8日电题:全民共享·走向世界——新中国成立60年文化建设综述
新华社记者白瀛、周玮、璩静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城乡文化发展差距不断缩小;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催肥”了文化产业;中华文化快步走向世界,影响力不断扩大。60年来的文化建设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弘扬了民族精神,满足和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化软实力成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城乡文化发展差距不断缩小。从发展群众文化事业到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计划性的文化产品供应到尊重人民群众文化消费的自主性和选择权,我国城乡文化设施面貌一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进一步实现。
新中国成立之初,公共文化事业百废待兴。1949年,全国仅有公共图书馆55个,文化馆896个,乡镇文化站建设基本上属于空白。截至2008年,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819个,文化馆(含群艺馆)3217个,文化站37938个,村(社区)文化室247332个。
近年来,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流动舞台车工程等一些重大文化工程,为城乡基层提供了丰富的公共文化资源。截至2008年底,全国已有1007个博物馆、纪念馆陆续向社会免费开放,观众人数突破1.54亿人次。
1998年广电总局启动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已解决了近亿广播电视覆盖“盲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问题,我国的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也分别从1997年的86.02%和87.68%提高到了2005年的94.48%和95.81%。自2000年10月开始实施“西新工程”以来,极大地改善了西藏、新疆等西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广播影视基础设施条件,广播影视事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在全国建立了遍布乡村的农村电影放映网,建立了专业的电影放映队伍。1998年广电总局又提出跨世纪的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即在21世纪初,基本实现全国农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
相关链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