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新闻社区 > 中国新闻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共和国部长访谈录:万钢谈新中国60年科技

 

CCTV.com  2009年08月26日 11:02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专题:新中国成立60周年 共和国部长访谈录

科技部部长 万 钢

  [东方时空]共和国部长访谈录——科技部部长万钢

  [共同关注]中国科技:强国之基 造福民生

  经过60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瞩目的科技大国,科技实力稳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60年来,不论是老百姓的衣食住行,还是应对各种危机,都可以看到科技支撑的影子。

  “经过60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瞩目的科技大国,科技实力稳居发展中国家首位。”谈起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的话语中透露着自豪、传递着自信,“相信再经过若干年的奋斗,中国到2020年将建成创新型国家,跨入世界科技强国行列!”

  从“向科学进军”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事业芝麻开花——节节高

  “1964年我12岁,在上海读小学。10月16日那天,正在理发的我从广播里听到了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的消息,兴奋不已!”回首当年,万钢记忆犹新,“那时候自己对原子弹还不怎么了解,只知道这个东西不得了,有了它就没人敢欺负我们了!”

  “‘两弹一星’是新中国科技事业第一阶段的代表性成果。”万钢介绍说,1949年11月1日中国科学院就宣告成立,1956年毛泽东同志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这表明,党中央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把科技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进,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同志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新中国迎来了第二个“科学的春天”。“在这个阶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深入人心,科技体制改革拉开序幕,科技工作者开始走出象牙塔,走向经济建设主战场。”

  说到这里,万钢笑了:“1981年我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还曾跟着导师到无锡为一家小企业服务,当过‘星期天工程师’!”

  “1995年,江泽民同志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新中国科技事业进入了第三阶段。”万钢说,在这一阶段,科技和教育被摆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创新”被提上历史日程。“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使我国的科技能力建设进一步增强,一大批科技人才脱颖而出。

  “进入新世纪以后,科技事业进入以‘自主创新’为主旋律的新阶段。”万钢介绍说,2006年温家宝总理亲自主持制订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实施,确立了16个重大科技专项,提出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工作方针。党的十七大更是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确定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从日常的衣食住行到应对突如其来的各种危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充分彰显

  磁悬浮列车、载人航天飞船……万钢办公室里摆放的这些模型,让人联想起自主创新的累累硕果。

  “60年来,不论是老百姓的衣食住行,还是应对各种危机,都可以看到科技支撑的影子,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充分彰显。”万钢如数家珍、信手拈来——

  先说“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在吉林农村当生产队长的时候,亩产只有四五百斤。如今是多少?去年我到河南调研,玉米一亩地1035公斤,小麦600公斤!依靠科技进步,中国用世界上8%的耕地养活了全球25%的人口,还能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

  再说“行”。自2001年科技部启动“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以来,用了不到20亿元的投入(仅相当于丰田公司年度开发投入的1/20),10年时间走过了日美欧20年发展的过程,自主研制的新能源汽车站到与发达国家相近的起跑线上。北京奥运会期间,595辆新能源汽车成功运营,令世人刮目相看。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价格的下降,新能源轿车进入家庭为时不远!

  “在应对地震等突发性事件方面,科技的力量就更加凸显。”万钢举例说,去年“5·12”地震期间,一张张清晰的卫星遥感图为抢险救灾提供了决策依据,无线传感网络在堰塞湖抢险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今年甲感暴发后,我国在不到3周的时间里就开发出抗原检测试剂,仅用了50多天就生产出甲感疫苗。“从检测、确诊、到防治,每个环节都能快速反应——其背后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撑!”

  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科技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万钢举了一个例子:在受金融海啸冲击较大的东部,高新技术产业仍以10%左右的速度逆势增长,中西部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幅更是接近20%。

  “走出金融危机,离不开科技创新。”万钢告诉记者,科技部门正在深入推进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等措施,为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惠民生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坚持“四大法宝”,推进创新驱动,应对未来挑战

  这是万钢每天的作息时间表:早上6点半起床,跑步锻炼半小时后吃饭上班;晚上九十点钟回家,游泳、看书,12点前后睡觉。在他脑海里盘旋的,不仅是眼前的工作,更有未来的挑战。

  “在我看来,未来最大的挑战是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万钢认为,金融危机不过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短暂的瞬间,今后全球将长期面临资源、环境和气候变化的挑战。“我们不仅要保证这一代人活得舒适,还要为子孙后代争取生存空间。今后世界经济将向绿色经济(低碳经济)转型,科技工作必须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打好地基、铺好路,为迎接绿色经济提供技术支持。”

  应对未来挑战的举措是什么?万钢指出,就是以16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为纽带,通过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最主要的有两点:一是对现有科技资源进行集成,面向企业和社会开放共享,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二是通过建立产业创新联盟,使产学研合作由单个的项目转向整个行业,最终使大中小企业都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变投资驱动为创新驱动。”

  怎样保障实现这一历史性转变?“我认为还必须紧紧依靠‘两弹一星’传下来的‘四大法宝’。”万钢逐一道来——

  体现国家战略的重点跨越。当时在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情势下,党中央高瞻远瞩,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体现了着眼长远的战略思想和重点突破的战术路线。

  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为顺利推进原子能事业,中央专门成立了由陈云、聂荣臻、薄一波参加的“三人小组”,基本做到了要钱给钱、要人给人。

  科技工作者的奉献精神。钱学森、钱三强等一大批著名科学家毅然回国,把个人的发展与国家、民族命运结合在一起,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全国人民的鼎力支持。“两弹一星”的成功,也得益于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举国体制功不可没。

  “重点跨越、国家重视、科学家献身、全国人民支持——这‘四大法宝’是中国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只要我们牢牢把握、始终坚持,中国的科技事业就会蒸蒸日上,为人类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

责编:王鑫

1/1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