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封闭到开放的路标
30年间,我们完成了“乡土中国”到“开放中国”的历史跨越。这些“身份证明”的变迁,悄然诉说着新时期中国社会与公民权利的前行
出门在外,拿什么证明你自己?
多数人第一反应是:还用说吗,身份证!
静心思量,就在30年间,证明我们身份的这个小小物件,经历了多么巨大的跨越――
30年前,我们出门总不得不带上一张介绍信;30年前,绝大多数中国人不敢想象自己会跟驾照、护照扯上关系。今天,从农村到城市、从国内到国外,中国人的脚步越走越远,中国人的自由流动已成常态。
曾记得,20世纪80年代以前,全国通行的身份证明只有一种:介绍信。薄薄一纸,离了它,出门、办事寸步难行。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固守乡土的人们有了频繁流动的需要,封闭的管理模式开始动摇。1985年,一人一证的居民身份证制度开始在全国推行。
更便于个人使用和社会管理的身份证普及,“盲流”和“收容遣送”成为历史名词,暂住证和居住证成为人们生活在异乡的证明……普通中国百姓,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流动权利。
今天,尽管户口仍是户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人们对变革固有户籍管理制度的呼吁和努力从未停歇:城乡二元的户口体制正在突破,城市户口所附加的利益价值逐渐松动。
今天,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对外开放的扩大,护照走进越来越多普通中国公民的生活。一个民族,更加紧密地拥抱世界,一个时代,更加坚定地走向开放。
2004年3月29日起,我国正式开始换发内藏非接触式IC卡智能芯片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证。
那时,出门必备介绍信
本报记者 梁昌杰
今年56岁的郑卫国,曾是湖北省黄梅县文化馆馆长,提起介绍信,勾起了他的回忆。
“那个年代的中国人,没有介绍信寸步难行。1971年,黄梅县文化馆有机会去武汉参加文艺演出放电影,同事小袁老家在武汉,我们就让他拿着介绍信带着胶片去了。没想到小袁把介绍信揣在兜里,洗衣服时给洗坏了。正巧遇上工人纠察队,小袁拿不出介绍信,被当作‘黑户’给纠察去,单位领导赶去才把他接出来。”
1985年之后,身份证逐渐普及起来。然而为了保险,那几年郑卫国出门还是会同时再开一张介绍信。1987年,他们去武汉参加一个戏剧节,就多亏了一张介绍信才避免流落街头,因为稍微正规一些的宾馆都必须有介绍信才让入住。“哪里像现在,带着一张身份证就够了,出行办事都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