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市委书记刘俊林
震后的都江堰一片废墟
有序和冷静是最好的抗灾武器
都江堰市,地震灾后20天。在记者连续等待了两个凌晨后,熬了20多个不眠之夜的“当家人”都江堰市市委书记刘俊林,在昨日(1日)凌晨1时接受了专访。
“那是一场我们毫无心理准备的考试,但是换来了我们共同面对困难的积极心态。我们一定能浴火重生,凤凰涅?!”既是重灾区,又是进入四川各灾区的交通要道,都江堰市最早迎来温家宝总理的脚步,救援部队最早挺进,也最早对救灾不力干部“火线免职”。
如今,这里的灾民住进了板房安置小区,也最早向全球发出了城市重建规划的招标信息。
无论是回顾灾后的应急反应和讲述灾后重建挑战,这位死守救灾一线而严重透支的基层干部眼里,始终充溢着坚强和勇气。
5月12日14时28分至15时10分这段时间,从柳街镇赶回市区那40多分钟的路,那条刘俊林无比熟悉的路,是他这一生中走过的最长的一段路。
震灾应对:
一场毫无准备的考试
灾后应急,党委书记刘俊林经历了一生中最艰难的能力考试。一切至今无比清晰,包括那只有几分钟的矛盾抉择。
珍贵的对讲机和应急预案
记者:地震发生那一天,你是怎么应对的?
刘俊林(脸色非常低沉,眼含泪水):从12日到今天,终身难忘。一切来得太突然了。
那天,我在柳街镇参加一个讨论城乡产权制度改革的会议。忽然地动山摇,空前强烈。我们那座楼没有倒塌,从二楼迅速跑到一楼的空旷地。
我很快意识到这是灾难,我旁边的一座楼完全被拉裂了,手机通讯中断。最强烈的冲击过后,我立即想用什么方式可以对外联系。开会的旁边就是一个派出所,我冲进去,两个干警手里有对讲机,我抢了一个过来,让他跟着我上车,就往市区去。
记者:返回市区的路上你做了什么?
刘俊林:返回市区的路只有20公里,那一天却如此漫长。庆幸的是,我们在2006年初就根据成都市委的要求,建立了都江堰重大灾害应急预案。
我在车上通过对讲机,让110指挥中心尽力组织营救,并与公安局局长取得了联系。我们商定把临时指挥中心设在市公安局,让他召集警力,建立与成都的联系。我让110通知应急部门的领导到指挥中心集合。
下午3时10分,到了市公安局大门口;下午4时左右,所有人都聚齐。公安局的群众接待室有几台座机,我们建立了第一个通讯系统,后来温总理也是在这里与外界进行联系的。各种严峻的信息抵达指挥中心,都江堰最早被确定为重灾区。
通过通讯系统,在1个小时里我们基本摸清了几个受灾的重点位置,但是也有情况不明。都江堰这个城市,呈“手指状”分布,所以我立即派出5个组,分别扑到市区的几所学校和医院、青城山的风景区、成灌高速旁边的聚源镇、蒲阳工业区;最后一路我让他们去紫坪铺水库,最怕垮坝。
下午6时左右,来自成都的救援力量开始实施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