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8月13日 09:26 来源:市场报
专题:科学发展 共建和谐
如果说前两年开始进入产业转型期的东部经济,经历的只是由资源约束带来的“成长的烦恼”,而如今,一种范围更广、程度更深、包含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倒逼”因素,已经让“烦恼”转成“痛”。
浦东成为带动东部新跨越的火车头
这种“痛”是一种“凤凰涅 ”前的“浴火之痛”,也是脱胎换骨前的“阵痛”。
以长三角和珠三角为代表的东部经济还在高速发展。以长三角为例,今年上半年,江苏、浙江、上海三地经济依旧保持12%到15%之间的增速。不过,增长背后的信息令人亦喜亦忧:
三省市上半年的统计报告显示,长三角的经济运行开始呈现出“可持续率先发展”的趋势。如投资拉动型增长方式初现改变迹象;“有效投资”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新导向,工业企业效益回升;自主创新投入逐步增加等等。
然而,与之共存共生的节能降耗、环境污染等约束性指标短期内难以实现。同时,生产陷入高成本、经济重化工业阶段性特征带来的环境压力、资源能源需求难以下降,诸多导致经济增长“难以为继”的矛盾进一步暴露。
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浙江GDP超万亿、成为我国第四个“万亿富省”后举行的一次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深切表露对资源消耗型和低成本扩张型高增长的忧虑。“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浙江目前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也正是在这次会议上,浙江省委作出浙江经济“腾笼换鸟”的决策,全面实施产业转型。
长期研究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浙江大学教授沈满洪认为,“转型之痛”是转型期矛盾的集中表现,也是顺利完成转型必须付出的代价。他认为,中国尤其是东部的工业化进程高度浓缩,以浙江为例,人均GDP从1000美元增长到3000美元,总共才经历10年时间,与此相对应,发达国家经历这一过程,少如日本为50年,多如德国和加拿大为80年。
在东部的工业化起步阶段,走的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乡村工业化道路,而这种星罗棋布式的工业化模式使得污染源分布甚广,很难集中治理。近年来,东部的产业结构开始向污染较重的重化工业转型,据浙江省经贸委公布的资料显示,浙江省的重化工业增长速度连续6年高于轻工业,从2003年开始,重工业产值已经超过轻工业产值。统计显示,在长三角16城市中,选择石化产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的有9个城市。
资源消耗型的工业体系必然产生大量污染物,即便是经过达标处理的污染物,大量企业集中排放形成叠加效应,加上一些企业偷排漏排,已经使环境的承受能力达到极限。而问题的关键在于,一个鼓励资源节约和控制污染排放的市场机制尚未形成。
今年年初,浙江省环保局公布了首批28家环保不良信用企业,人们惊奇地发现,这28家企业中,有13家为污水处理企业,治污企业竟成了新的污染源。大量未经处理的高浓度污水直接进入污水处理厂,而污水处理厂为节省成本,污水未处理达标就排入公共水域,造成新的污染。如果一个区域加大企业的环保成本,在其他地区的企业还不需要承担此类成本的前提下,势必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
这是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率先转型的东部不得不承受的痛楚。但愿正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中西部能够实现“绿色”增长,若干年后不必再承受如此沉重的“转型之痛”。(柴骥程 姚玉洁 崔军强)
责编:何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