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8月01日 09:07 来源:人民日报
专题: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
日前,一场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淮河大洪水,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
在聚集了数万名解放军和武警官兵的淮河两岸,再现着,1998年抗洪时的一幕幕――一样的风雨激战,一样的同舟共济,一样的人民子弟兵……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
“母亲送儿上战场,妻子送郎打东洋”,这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各地广为流传的一句歌谣。
人民军队来自人民。从红军时期、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烽火岁月里,多少壮志青年从天南海北投身人民军队,他们身后留下了多少个残缺的家庭和多少用尽一生盼归的红嫂!
仅在长征中,江西兴国一县就牺牲了12038人,长征路上平均每一公里都有一个由兴国儿女化作的路标;四川巴中地区12万人参加红军,每10人就有1人当红军,每30人就有1人为革命献出了生命……
对于自己的子弟兵,人民群众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84岁的老八路王世昌一生都记得,1943年5月7日清晨,在她的家乡河北完县,100多名手无寸铁的村民被日军集体屠杀。因为八路军的一个营部在这个村里驻扎过,而老百姓给了八路军粮食。
赶来收尸的人们搬开尸体,发现一个孩子还活着。孩子含着奶母已经冷却的乳头,酣然入睡。女婴的母亲是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军医学校的干部。婴儿出生才8天,就寄养在完县野场村一位名叫杨桃儿的年轻农妇家里。
当敌人机枪扫来时,村民们用身体挡住了射向婴儿的子弹;身负重伤的杨桃儿怕孩子啼哭被敌人发现,使尽最后力气用奶头堵在了孩子的嘴里……
这个名叫廖雁北的孩子,后来成了北京友谊医院的大夫。
“刘伯承给我们讲课的时候说,八路军是骨头,游击队是筋,老百姓是肉,只有这三者结合才能组成拳头。”原一二九师干部轮训队教导员秦忠回忆说。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正是有了人民群众的支持,人民军队才越战越勇,越打越强。
八年抗战,军民并肩战斗,创造出了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一个个使侵略者闻风丧胆的神奇战法,把敌人陷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淮海战役中,150万支前民工、41万辆小推车,构成了一道壮丽的景观。在那场解放战争时期规模最大的战略决战之中,仅65天,蒋介石80万精锐之师就覆灭了55.5万。万里之外的斯大林在记事本上这样写道:“60万战胜80万,奇迹,真是奇迹!”
服务人民,军队不变的宗旨
血肉相联,生死同心。人民军队之所以受到人民的爱戴,是因为从诞生之日起,它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不变的宗旨。
早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就把“做群众工作”列为军队三大任务之一,并提出了工农革命军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
这支纪律严明的部队在走过的每一步里,都留下了服务人民的动人故事。
58年前的5月25日清晨,33岁的上海著名民族资本家荣毅仁走上街头,惊讶地发现,街道两旁的屋檐下,一排排解放军战士和衣抱枪,正在酣睡。
新华社随军记者艾煊记录道:“慈祥的老太太,热情的青年学生,商店的老板、店员,都诚恳地请求战士们到他们的房子里去休息一下。可是战士婉谢了,他们不愿擅入民宅,他们不愿在这一小事上,开了麻烦群众的先例,开了违反人民军队传统的先例。”
荣氏家族本已托人在香港租好房子,准备迁居。而这一天的见闻以及随后人民解放军的城市政策,让荣家留了下来。
川藏公路全长2250公里。为了修出这条路,二野十八军将士劈开了二郎山、折多山、雀儿山、雪齐拉等14座雪山,跨过了大渡河、金沙江、澜沧江、拉萨河等10多条河流。这条路上,长眠着3700多名战士和民工。
“日后唱响全军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号,就是在修筑川藏公路时战士们首先喊出来的。”十八军老战士田淑英回忆说。
正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展显示,58年以来,有30多万名中国军人为国捐躯。他们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川藏公路的工地上,牺牲在抗击非典的医疗一线,抗洪抢险的洪流中……
军民团结,强大的政治优势
“军队和老百姓,咱们是一家人”。军民之间的鱼水之情,历来是我们强大的政治优势。
2006年夏天,一位普通军医感动了中国,他叫华益慰。
从医半个世纪,华益慰从未出过医疗事故、从不收“红包”,被患者称为“值得托付生命的人”。手术前一天,他总会跟病人聊聊天、减轻他们的焦虑;给人听诊时,他总会把听诊器先放在手里焐热……
华益慰走的那天,3000多名自发赶来的群众和数不清的挽幛、挽联,把灵柩通过的小路汇成了泪的海洋、爱的海洋。从华益慰的故事里,从为了不扰民而取消军号的驻港部队军营里,从忙碌在火灾、地震现场的绿色身影里,从屯垦拓荒、兴修水利的原野里……人们看到的,还是当年那支服务人民的军队!
“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军事演习在山东举行。首批参演部队进驻时,曾在战争年代涌现出多位“沂蒙母亲”的山东人民,喊出了“部队练打仗,地方练支前”的口号。
技术专家走进军营献计献策,民营企业把通用装备送进练兵场……近年来,“科技拥军”、“智力拥军”活动在各地开展得如火如荼,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时代飞速发展,但军队本色和军民团结从未改变。或许,连日来抗洪救灾的情景,就是对此最好的诠释。
《人民日报》 ( 2007-08-01 第06版 )
责编:霍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