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特写:淮河蒙洼蓄洪区保庄圩见闻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7月11日 00:51 来源:新华网

     

    7月10日,国家防汛总指挥部命令,王家坝正式开闸分洪,启用蒙洼蓄洪区分流减轻淮河干流的高水位。这是蒙洼蓄洪区的第15次蓄洪。蓄洪区7个乡镇1257户群众均在开闸前得到妥善安置和转移,群众情绪稳定,生活正常。 新华社记者 刘宇 摄

    新华网安徽王家坝7月10日电(记者马姝瑞 杨玉华 葛如江)7月10日12时29分,淮河王家坝开闸泄洪。至16时04分,蒙洼蓄洪区内进洪量已超过1600万立方米,蓄洪区水位不断上涨。但是,记者在蓄洪区内的4个保庄圩中看到,这里秩序井然,除圩内局部产生内涝外,群众生活安定。

    10日17时许,记者顺着淮河大堤旁一条笔直的水泥大路走进了王家坝保庄圩。此时距离王家坝闸开闸蓄洪已经过去了近4个半小时,与蓄洪区内的滔滔洪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保庄圩内异常安定、平静。

    已近傍晚时分,一位花白头发的大娘慢慢地将晒在路边的麦子揽成堆,装进麻袋。岔路口一户人家的院前,四五位大叔聚坐在遮荫棚下,你一言我一语地闲话家常。

    2003年淮河蒙洼蓄洪区蓄洪后,蒙洼蓄洪库内新建了4个保庄圩新村,其中王家坝保庄圩最靠近王家坝闸。它占地1.26平方公里,实际使用面积目前不超过1平方公里,未使用的面积正在规划引入工厂、养殖场。圩区按照新农村建设标准规划,不仅有学校、医院、科技中心、广场,还有专门的五保户居住区。

    60岁的方国政已经在王家坝保庄圩内度过了3个春节,记者见到他时,他正乐呵呵地和邻居坐在一起聊天,与保庄圩仅一道圩堤之隔的蓄洪区内正在上涨的洪水似乎离他非常遥远。

    “我们一家5口人,以前就住在圩堤那边的蓄洪区庄台上,孩子大了,庄台上地方有限,我和老伴就搬到了庄台下,2003年洪水以后,蓄洪区除了庄台都不允许再住人了,我们老两口儿就把家迁到了保庄圩。”方国政慢悠悠地说。

    尽管人来了,可土地没法儿跟着人走。方家的3亩地仍旧在蓄洪区里面,距离现在的住处有几里远。蓄洪后,这几亩地里种的花生、玉米、芝麻估计都收不上来了。“可是,人的安全不比庄稼重要吗?只要人没事,不担惊受怕,不操心洪水比什么都好。”老方说道。

    由于前期天气好,粮食收成没有受到大的影响,保庄圩内百姓的粮食储备充足。同时,由于保庄圩没有被洪水阻隔,进出交通便利,补给也比较方便。

    一直负责王家坝保庄圩安全巡逻的赵寿明说,老百姓住在保庄圩有三大好处。一是生活环境好了。蓄洪区内多年发展、人口增长,庄台上已经十分拥挤,住房建筑的密度也很高。而保庄圩内则非常宽敞,不计算院落每户三间平房就有六七十平方米。二是不用在操心蓄洪影响,不用再为蓄洪前的转移安置而大费周折,劳民伤财。三是交通便利,现在种地机械化也越来越普及了,生产地远的不便也比较容易克服,老百姓真正可以开始安居乐业。

    “再也不用操心发大水了,这很好啊!但是连下大雨我们这里内涝就会很严重,要说保庄圩有什么可以完善的,我看就是要想办法排涝了。”方国政说。

    对圩内情况非常熟悉的赵寿明告诉记者,目前圩内的百姓普遍反映,搬进保庄圩洪水不用担心了,可由于圩内排涝系统不畅,而且地势低洼,一下雨居民就常常受内涝侵袭。

    在圩内,记者看到,很多居民都在房屋前砌着高高的水泥门槛,或者在家里门口堵上泥巴做“堤坝”。

责编:孙洁

1/1页
相关视频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