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福生庄铁路养护工人铸就58年安全记录神话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7月06日 23:17 来源:内蒙古晨报

  内蒙古晨报报道(记者 王国柱)福生庄铁路养路工区创造了58年来的奇迹,话常在耳边,但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和感受在这里才有最深刻的体会。

  福生庄铁路养路工区坐落在京包铁路线571公里处的卧佛山脚下,是呼和浩特铁路局集宁工务段管内的一个一线生产班组。该工区管辖的26公里铁路线是京包铁路的“虎口”要隘。线路九曲十八弯,最大坡度9.0‰,600米以下的曲线有16处,最小曲线半径374米,最差了望条件不足百米,60公斤/米淬火钢轨使用寿命不足其他地段的1/4。可福生庄养路人却在“虎口”创造了工区组建至今58年安全生产无事故的纪录,这也是全国铁路干线养路工区的第一纪录。一个仅有33人的小班组荣获铁道部先进集体、火车头奖杯、全国“模范职工小家”等400多项荣誉。

  ★福生庄不容没规矩的人

  到过福生庄养路工区的人都听到过这样一句话:福生庄不违章,违章就不是福生庄。看似朴素的语言却道出了一个道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福生庄的线路基础差,一旦出现病态,其恶化速度非常之快。面对行车安全的巨大压力,福生庄人靠的是执行规章不走样的严谨精神,靠的是一点都不差、差一点都不行的较真态度。

  生命线上不跌跤,是几代人严管理的结果。上世纪50年代初,老段长张振举经常回福生庄这个“家”。一次他来工区检查,恰巧是其弟张四娃巡道。张段长独自一人蹲在小山头,观察弟弟的巡道程序。在下午召开的小结会上,张段长宣布:“巡道二等工张四娃,即日起降为四等工。”面对众人的疑惑,他说:“身为段长的兄弟,就敢在巡道中唱小曲、扭秧歌?福生庄不容没规矩的人!”时隔半个世纪,这种血脉依然延续。1993年春天,班长田永福带领7名职工,坐客车到义丰站作小补修。到现场后,发现没带作业标。怎么办呢?“作业标没带,小修活还得干,防护员精心点吧!”话一说完,安全员王彬不干啦:“忘带作业标是一错,没有施工标志上道就是错上加错!”几个职工也说班长:你要求大家不走样,咋带头违反纪律?班长自知理亏,就扛起工具,领着大家步行6公里走回工区。在小结会上,职工们不依不饶,直到班长作出深刻检查,保证今后不犯类似错误后,大家才善罢干休。

  ★1435毫米就是标准

  安全接力不掉棒,靠的是敢较真的作风。福生庄养路工区有个约定俗成的说法:如果有人问我在那里工作,我就告诉他在1435研究所!1435单位是毫米,是两根钢轨间的标准距离。工人们乐观地称工区是“1435研究所”,自己研究的就是如何永远让钢轨保持1435毫米延伸,一点点偏差都不能有。每天上班,养路工们就是沿着26公里线路认真巡查,仔细查看25760根轨枕,每一根钢轨、螺栓都有他们的手印和汗渍。前年春季,班长赵军带领6名职工进行改道作业。由于维修量大、任务紧急,连续几天的抢修使大伙筋疲力尽。因此,出现了扣件紧固不到位,不松螺母涂油的现象。工长郑云典回检中看出问题,并当众批评班长。赵军伸开磨出血泡的双手,委屈地说:“累成这个样子,你还骂我们!”郑工长双眼冒火:“累了,可以不干!为啥要唬弄作假?你懂不懂作业标准?”福生庄养路人的体会是,养路工具哪一件也有七八斤重,干哪一样力气活儿也要能扛起百八十斤,可是干活的标准却要精确到毫米,标准轨距1435毫米就是工作的最高标准。什么都能变,惟独这一条不能变。

  ★“不走样”是传统

  历史追溯到1948年8月2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队伍接收了饱经战乱后千疮百孔的京包铁路线,福生庄养路工区安全生产58周年的第一天就从这里开始记载。新中国第一代养路工在第一任支部书记李殿全带领下,天当被、地当床,风餐露宿?积极投入到当时线路恢复抢修工作中。据一些退休职工回忆:我们这些穷娃娃翻身做了主人,都打心眼里感谢共产党。当时的工资是巡道工每人每月30斤小米,运轨料是小推车,上线路提的是煤油灯,穿的是羊皮袄,用的是木道尺,全凭力气干活,一件背心穿一个月就被磨的全是窟窿。午饭常年在外吃,主食是窝头,副食是白菜土豆和咸菜,夏天渴了喝山泉,冬天渴了吃冰块,可没有一个人抱怨,大家都有一股使不完的劲。凭着这股劲头,这个不起眼的小工区一跃成为先进班组。从那时开始,共和国铁路工人那种对党和人民的热爱、对事业的执著、对安全重于泰山的责任,逐渐凝聚成一种“不走样”的精神,那就是:艰苦奋斗、甘做道石的奉献精神不走样;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较真作风不走样;苦练硬功、争先创优的执著追求不走样。

  ★三代人薪火相传

  星移斗转,时光荏苒,“不走样”精神伴随着时代的脚步,一代一代薪火相传,在大山脚下这个小小的工区生根开花。在福生庄养路工区子承父业的就有七八家。44岁的线路工张成龙是家里第三代在福生庄养路的人。从懂事起,耳濡目染的张成龙就知道这两条钢轨在他们家比什么都重要。

  他常说,选择干养路工,就为跟爷爷、父亲一样,守护好这两条钢轨。当年爷爷病危时,父亲正好是下午班巡道,本想请假陪老人,可爷爷睁开眼,往外挥挥手,老爷子说不出话来,可张成龙的父亲却明白,这是老人让他上工去!父亲含着泪走了,等下班回来时,爷爷已与世长辞。回想起这一段,父亲总是对张成龙说他不后悔,那天他去巡道,是帮老人圆一个心愿呀!58年来,他们维护的路段从上世纪50、60年代43公斤的轻型轨换成了现在清一色的60公斤无缝线路,列车通过速度从过去的低速慢行到现在的高速重载,可子一辈、父一辈那种对安全高度负责、对事业无比热爱的工作激情在升华。扎根边疆献青春,献完青春献子孙。历任17位支部书记中有10人的家属在福生庄落了户,有8人在福生庄退休。今天,第四代养路人接过前辈手中的红旗,义无反顾地把最好年华献给了大山深处的两根钢轨,用无言的行动表示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把心留在福生庄

  职工陈兰锁常年住在工区,是个老单身,他的终身大事牵挂着每个人。十几年来,工友们托亲拜友、四处奔波,为他寻找意中人。每次恋爱失败,工友们都赶紧联系下一个,就这样屡找屡败,屡败屡找。就这样功夫不负有心人,2006年冬天,终于在他37岁的时候找到了意中人。结婚那天,工友全都来了,家属们也来了,大家贴喜字、放鞭炮、有说有笑,比过年还热闹。庆典仪式上新郎眼圈红了,他什么也没说,只是给大家深深的鞠了一个躬,这时,在座的许多人都眼睛湿润了,每一位职工都感到心里热乎乎的,都为是这个大家庭的一员而高兴。在福生庄养路工区,凡大事小事都由职工民管会决定,评选先进、奖金分配,件件事公开透明,职工在参与的过程中,增强了民主意识和对工班长的信任,进而转化为一种互敬互爱、互帮互敬的和谐氛围。

  在福生庄工作过的人,把心永远留在这里,走出福生庄的人,时常忘不了回家看看。82岁的老班长藏守孝把火车轰鸣声当成了催眠曲。他老伴李秀英讲,老藏睡觉有毛病,火车轰隆声越大,他呼噜越响,长时间听不到火车声音,他准会坐起来:“咋?没动静啦?”直到又响起轰隆声,那呼噜就均匀了。养路工张鹏飞退休后舍不得离开工区,经常到工区义务帮忙守院。住在大城市的女儿20年来没有一天不想接走他,他就是不肯走,一直守候到离开人世。按照他的遗嘱,被安葬在了工区后面伏虎山的最高处,他想天天看到飞驰而过的列车,终身眷恋的工区。

责编:霍筠霞

1/1页
相关视频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