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呼和浩特铁路局集宁工务段福生庄养路工区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7月05日 19:55 来源:

      来源:人民铁道报

    文中照片为青工在工区的荣誉室学习参观

    莽莽草原,传扬着大山深处小站工区几代养路工人艰苦创业的生动事迹。

    潺潺黑河,见证了铁路职工58年如一日确保运输安全无事故的卓越追求。

    我们穿越内蒙古中西部腹地的京包铁路线,走进大山深处的呼和浩特铁路局集宁工务段福生庄养路工区,养路工人强烈的责任意识、自然淳朴的本色、积极的人生态度、永远当好铺路石的奉献情怀,一次又一次地撞击着我们的心灵。

    平凡而执著的福生庄养路工区工人,以对党和人民的无比忠诚,以“安全第一不动摇,执行规章不走样,苦练硬功争上游、甘作道石不言苦的坚定信念,确保了钢铁大动脉58年安全畅通。

    铁道部党组书记、部长刘志军指出,呼和浩特铁路局福生庄养路工区58年如一日,始终把党和人民利益摆在第一位,扎根小站工区,确保运输安全,充分体现了铁路工人当家做主、艰苦创业、长期奉献的优良传统和本质特征,于平凡中见伟大,于细微处见精神。他们的先进事迹和经验,值得大力宣传和推广。全路各单位和广大干部职工要深入学习他们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奉献意识,学习他们尽职尽责、苦干实干的务实精神,学习他们按标准化作业、执行规章制度不走样的严细作风,保质量、保安全、保畅通,为建设和谐铁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熔铸成福生庄养路工人安全为先、永远当好铺路石的精神支柱,支撑起养路工钢铁般的意志。他们敬业爱岗、艰苦奋斗,献了汗水献热血,献了青春献子孙,筑起了钢铁大动脉上保安全、保畅通的丰碑

    6742公里铁路线穿越内蒙古自治区绵延起伏的草原、荒漠、高山,条条钢轨筑成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钢铁脊梁。

    铁路是内蒙古经济的命脉。内蒙古是共和国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如今70%的货运周转量靠铁路完成。50多年来,铁路为促进边疆草原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广大农牧民亲切地称铁路为“幸福彩虹”。

    铁路为维护边疆少数民族大家庭和谐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钢铁大动脉把内蒙古与祖国内地紧紧连接在一起。内蒙古各族人民赞颂铁路是草原通向北京的“金桥”,是民族团结的象征。

    默默奉献在草原铁道线上的养路工人,确保了这条“生命线”半个多世纪的安全畅通。呼和浩特铁路局福生庄养路工区工人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地处内蒙古阴山山脉卧佛山下、与大黑河相伴的福生庄养路工区,自1948年8月21日组建以来,一代代养路工人艰苦奋斗,实现了58年安全无事故,创造了全国铁路干线养路工区安全生产第一纪录,这是中国铁路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和奇迹。福生庄工区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火车头奖杯,获得了“全国学习型先进班组”“铁道部先进集体”“内蒙古自治区先进集体”等400多项荣誉称号。

    辽阔草原,无尽荒漠,铁路养路难,而在福生庄工区养路就更难。

    在福生庄养路工区,难就难在自然环境条件差,防灾抗灾能力弱。著名文学家冰心1935年沿平绥铁路(今京包线)旅行后,在她的《平绥沿线旅行记》中,对福生庄有过一段形象真实的描述:“过福生庄站以东,山水奇伟,断岸千尺,河水萦回。车道即紧随山回路转处,曲折而前。时有深黑的悬崖,危立河畔,突兀之状,似欲横压车顶。”工区地处三面环山的风口,夏季高温酷暑难耐,冬季严寒滴水成冰,春秋风沙不断,线路病害时有发生。

    在福生庄养路工区,难就难在线路坡度大、曲线半径小、线路基础磨损严重。工区现在管辖的京包铁路571公里至583公里区段,最大坡度达9‰。线路九曲十八弯,曲线有30处,其中半径600米以下16处,最小曲线半径374米,最差?望条件不足100米。钢轨使用寿命不足其他区段的1/4,曲线连接拉杆2800多根,线路三天不养护就有晃车现象,一年更换大小胶垫近2万块。线路养护难度和工作量是其他干线区段的几倍。

    在福生庄养路工区,难就难在重载运输密度大。这里地处内蒙古物资、人员进出的黄金通道,是呼和浩特铁路局运输主要通道的咽喉区段,日均通过客货列车110对、220列,仅5000吨煤炭重载列车日均达34列。这里每8分钟就通过一趟列车。

    是什么样的责任意识、理想信念,支撑着福生庄养路工区一代代工人,58年扎根小站工区,甘愿寂寞,艰苦奋斗,执行规章制度不走样,确保运输安全?

    是什么样的情怀,使福生庄养路工区老一辈养路工张鹏飞、郑福年、张富、张顺喜、张喜,临终要求死后葬在工区后山这片异乡的山坡上,继续守望铁路的安全畅通?

    是什么样的力量,让曾在这里工作生活过的几代养路工,调离多年后仍执意要回来看看,追寻感怀当年的往事?

    大山深处一片荒凉的地方,一个艰苦的养路工区,一段养护难度极大的线路,为什么让一代代福生庄工区养路工人魂牵梦绕、割舍不下,成为他们心中的“圣地”?

    2007年6月,沿着崎岖的山路,我们驱车来到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卓资山县福生庄。30摄氏度的骄阳下,钢轨温度达到50摄氏度至60摄氏度。我们仅沿着线路行走,汗水就顺着额头不停地往下流,更不用说养路工人带上几十公斤重的工具干活要流多少汗了。看着隆隆驶过的重载列车,同行的福生庄养路工区工长赵军自豪地说,“京包线每天为国家运输10多万吨煤,那都是从我们肩上过的!”

    小站工区―――一个再普通不过的院落。砖砌的一排平房前,是工人们日常活动的操场、学技练功的露天课堂和郁郁葱葱的果园。工区值班室、文化学习室、荣誉室、小食堂,简朴干净。透过窗户玻璃望去,工区宿舍桌子上摆着不知哪位职工的《安全规则》和一本厚厚的、已经磨出毛边的《铁路线路修理规则》。

    在洒满福生庄养路工区工人汗水的线路上,我们看到了他们精心养路的一招一式,听到了他们朴实无华的叙述。他们平凡的故事让我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路采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一种精神―――这就是几代养路人用热血乃至生命写就的“铺路石精神”。这种精神,是铁路工人光荣传统在新世纪铁路发展中的具体体现。这种精神,充分体现着福生庄养路工区工人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和奉献情怀。

    “在这里,处理线路故障无论时间多久,从没有人要求正点下班。头一天无论干活多晚,从没有人影响第二天出工。在这里,个人的事很难说出口,但谁有困难大家都会帮忙。这里的人已经和每一寸钢轨、每一寸土地融为一体。”曾在这里工作多年的包头工务段呼和浩特西车间领工员陈建华聊起福生庄,仿佛又回到了当年:方圆几平方公里的山沟沟里少有人家,20世纪80年代,当城市里的同龄人唱卡拉OK、出入舞厅的时候,福生庄养路工区工人的业余时间都在大山深处的这个院子里,商讨解决技术难题,或是种花种树美化院子。

    坐在工区小院的果树旁,我们静静地听张成龙讲自己家“三代养路工”的故事。

    张成龙的爷爷张富,是福生庄养路工区的第一代养路工。1948年8月21日,福生庄养路工区成立。张富结束了颠沛流离、朝不保夕的苦难日子。他和解放军战士一起抢修被破坏的线路,苦战三天两夜提前恢复了通车。1958年,张成龙的父亲张顺喜入路,成为福生庄养路工区第二代养路工。张顺喜是一名巡道工,已退休多年的张富每天都要问问儿子巡线的情况。老人60多岁的时候还在言传身教,时常陪儿子巡走一段线路,给他点拨一下。

    1976年,已经83岁的张富老人身体每况愈下。那天,看着气若游丝的父亲,已有心理准备的张顺喜很想换个班,陪在父亲身旁。可偏遇工区人手紧,张顺喜左右为难之际,张富强睁开眼,挥了挥手。张顺喜明白是让他出工。犹豫了一下,他还是含泪走了。没想到,这竟是父子的生死诀别。后来,张顺喜总对儿子张成龙说:“那天若不巡道,爷爷走得肯定不安生。要记住爷爷的话,工区就是咱的家,安全是命根子,保安全就是报答党,爱路就是爱国。”

    1980年,张成龙子承父业,接班到工区,成为第三代养路工。张成龙常常告诫自己,要像爷爷、父亲那样守护好两条钢轨。施工封锁线路,担任工区驻站安全防护员的张成龙,负责车站和工区之间的联系。虽然车站行车室离家不足30米,任凭通话联系喊得口干舌燥,他也不肯回家喝口水。他知道,安葬于工区后山伏虎梁上的先辈,无时无刻不在瞅着他,看他是不是尽了主人的责,看他是不是把铁路安全当命根子一样守护着。

    朴实的养路工人,一群再平凡不过的普通劳动者,他们平凡的事迹让人觉得就是每天发生在身边的家长里短。可他们的人生又是那么充实,品格又是那么高尚,心灵又是那么纯洁。在福生庄养路工区,自觉奉献是一代又一代人自愿的付出。

    今年36岁的郑云典是土生土长的福生庄人。在家门口,郑云典从养路工、班长、工长干到如今的卓资山线路车间副主任。福生庄养路工区的老师傅赵树生、尹四娃、藏守孝都为他高兴。可私下却没少敲打他:“娃啊!咱不是灵巧人,凭的就是踏踏实实干好活儿,不怕苦、不走样,福生庄几代人都没给铁路丢过脸,你要领好大伙儿呀!”

    2004年8月,郑云典利用业余时间整理料库时,脚被擦伤。然而脚还没好利索,他又一瘸一拐地上了施工现场。郑云典心里明白,福生庄养路工区的工长一天不上线路,保准儿心就慌。2005年寒冬的一个深夜,郑云典接到线路断轨的通知。他立即叫醒工友,带上机具,赶到故障地点抢险换轨。在零下30摄氏度的旷野,他们的棉衣和头发被汗水湿透,冻成了冰冷刺骨的铁板和冰棍,耳朵冻得失去知觉,手脚冻得不听使唤,两腿好像灌满了铅。但是,环境再恶劣,他们依然一丝不苟地按标准作业。郑云典说:“福生庄养路工区老一辈传下来的光荣传统,已经化做一代又一代福生庄人主动自觉的习惯。老一辈人以朴素的觉悟保安全、保畅通的辉煌历史,如今已经转化为一种群体意识、一种团队行为。”

    从传承当中,我们感受到一种力量。从血脉延续中,我们感受到福生庄养路工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崇高的精神内涵。

    在福生庄养路工区,工友们都说,工区荣誉室墙上贴着的那些“光辉形象”中,就数胸前挂着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张义明笑得灿烂。

    张义明,25岁走进福生庄工区干巡道工,他的家在千里之外的河北雄县。年年春节,他都守在工区。沿着福生庄养路工区管辖的线路,他已经整整走了25年。

    大年三十,工友都回家了,工区小院显得分外安静。煤油灯跳跃着,将偌大一个身影映在墙上。剁馅、和面、擀饺子皮,一个人的年夜饭,张义明早已习惯了。他吃了10个饺子,背上包,走向线路。多少年了,年年大年三十晚上,他都是这样过的。

    张义明常常梦见走在家乡的小路上,常常梦见喝家乡的井水,常常梦见母亲远远地站在村口向他挥手……他总是想,等闲下来,一定回趟家。可是,在福生庄养路工区哪有闲下来的时候。春季防春融乱道;夏秋季防翻浆冒泥、防胀轨、防洪灾,还有线路上清理不完的杂草,干不完的小修补;冬季防冻害、防雪害、防钢轨“三折”,再加上福生庄养路工区的线路条件差,需要维修的地方太多了!就连家住本地的人,一忙起来,整月都回不了家,更何况离家千里的他。

1/3页
相关视频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