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香港导演:用新思路打造新影像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6月27日 21:55 来源:CCTV.com

专题:CCTV-新闻《新香港故事》
专题:CCTV-新闻“香港回归十周年”特别报道集锦

    CCTV.com消息(新香港故事6月27日播出):点击看视频〉〉〉

香港电影《半斤八两》

许冠文成为香港本土电影粤语片的最优秀演员之一

功夫片导演唐季礼先生

    本集通过香港著名演员许冠文和功夫片导演唐季礼先生的故事,对比讲述两代香港电影人的开创精神。许冠文生长在香港狮子山下,他和弟弟许冠杰凭借个人的奋斗,成为香港演艺界具有非凡影响力的人物,许冠文成为香港本土电影粤语片的最优秀演员之一。而到了唐季礼一代,香港电影业的发展受到了更大挑战,1995年开始,唐季礼带领自己的班子到了美国好莱坞开辟新的国际市场,他们凭借杰出的电影制作才能,在美国为华人电影打开了一片天地。而与周星驰长期搭配的电影导演李力持,也将在片中畅谈如何在近十年中,用新思路打造新影像的有趣经历。

    详细内容: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同月,亚太金融风暴破笼而出,向东南亚蔓延。10月,经济高度国际化的香港被国际金融大鳄索罗斯攻击,恒生股指狂泻,香港成了国际炒家的自动取款机。特区政府之后虽然狙击了海外炒家的侵袭,但香港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在一片阴云中,香港的人心需要振奋。2002年3月6日,香港前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在宣读他的首份预算案后,朗诵起一首名叫《狮子山下》的歌曲的歌词。

  歌曲《狮子山下》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本来是一部同名电视剧的主题曲。它由黄沾作词作曲,由著名歌星罗文原唱。

  梁锦松此时提到这首歌,显然是有意唤醒港人在逆境中拼搏的信念,他说:“香港是一个生气蓬勃、生机处处的地方,只要肯努力,便会找到理想……今日香港遇到风浪,正是你我都可以出一份力的时候……我们一定会闯出一个新天地。”几天后,在香港大学财政预算论坛上,他应师生之邀,现场清唱《狮子山下》。

  一年以后,在红勘体育馆举办的抗非典演唱会上,又有众多香港歌手演唱了这首经典名曲。

  为什么每到困难时期,港人频频提到狮子山呢?狮子山在哪里?它又有什么寓意呢?

  狮子山位于九龙半岛的中部,在香港的任何位置都可以看到它。它因山型酷似蓄势待发的雄师而得名。在香港艰苦创业的年代,狮子山下是香港贫民的聚居区,草根阶层喜欢将狮子山作为他们的象征。与狮子山相对的是位于港岛的太平山,英国殖民者曾禁止华人住在山顶,因此太平山成为权利和财富的象征。

  香港从来都不乏赤手空拳打拼出一片天下的故事,缔造今天香港繁荣的绝大部分栋梁都来自于草根阶层,因他们多出生于五、六十年代的生育高峰期,故也称他们为“婴儿潮一代”,但他们更愿意说自己是“狮子山下的一代”。这一代人伴随着香港从一个落后小渔村,发展成如今的现代大都市。每遇艰辛、险阻,他们都会仰望狮子山。回归十年,道路并非一片坦途,但港人用“狮子山”鼓励自己,练出了一身真功夫,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几位香港演艺界人士如何练就真功夫的故事。

  笑星许冠文开创了香港喜剧电影的一个时代,他活跃于七八十年代,很少有人知道,许冠文喜剧中的很多噱头,都来自于自己的真实生活中。

  许冠文:基本上所有我表演的绝大部分素材,都是我自己的生活,我观察到的、我看到的、我感觉到的。我爸爸第一次买大闸蟹,我们几兄弟每人拿到一只蟹脚而已,我们看着他,吃一个大的。后来有一部电影,《半斤八两》里面,我当大老板,我自己煮一只鸡,许冠杰、许冠英坐在旁边,我自己吃一个鸡,鸡脚分一个给他,一个给他。全部都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

  许冠文长大的地方就在狮子山下,早年他的父母因躲避战火,从内地来港,上世纪五十年代,他们全家栖身在狮子山下一个叫钻石山的地方,许冠文的家是一间木头临时搭凑的棚户。

  许冠文:那个时候的日子是非常困难的。困难的地步不是因为生活不好这么简单,根本是没有饭吃。

  1953年圣诞节,狮子山下的一场大火,使五万三千名灾民一夜间无家可归,当时的港英政府为了安置灾民,在石硖尾灾区兴建了七层高的公屋安置灾民,香港大型“公营房屋计划”从此开始。五十多年来,公营房屋与香港社会共同成长,见证了香港发展的进步和成就。

  目前,有三分之一的港人居住在由特区政府提供的公屋内。早期的公屋较为简陋,空间狭小,没有厕所和浴室,但对于当时住惯了棚户的居民来说,这种公屋已经是天堂了。

  许冠文:以前我们住在用木头和铁片搭起来的小小的房子里,下雨,水会漏下来的。突然间可以搬到苏屋村,我们一看,天堂一样的。

  许冠文一家也搬进了早期的公屋。那时的许冠文还是个大学生,他一边读书,一边当家教。因为他不但要负担自己的学费,还要分担全家的生活费。

  许冠文:我的弟弟许冠杰很喜欢唱歌,那个时候晚上常常跑到夜总会去唱歌,赚点小钱。

  许冠文的弟弟就是后来香港著名的粤语歌王许冠杰,他们全家刚搬进公屋的时代,弟弟许冠杰已经开始在外面唱歌了,并小有名气。

  许冠文问弟弟,能否帮他在电视台找到一份临时工作,恰好,香港无线电视台正在策划一档学生比赛的新节目,许冠文熬了一个通宵,写出了一份计划案。

  许冠文:早上九点钟到无线电视台等老板回来,他一回来问我:“你干什么?”我说:“昨天你不是说学生比赛的节目需要一份计划书,我把它写好了。”我记得他拿着计划书,一进来,坐下来,他没有全看,他看第一页、第二页。他看我笑一笑,我给你五千块钱一个月够不够?

  这就是许冠文踏上演艺之路的起点,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人们说许冠文的喜剧充满了小人物的自嘲与幽默。艰辛生活的提炼,让许冠文的表演引起了港人强烈的共鸣。

  许冠文:上世纪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大部分香港人的生活比较好一点,以前住在钻石山的人已经开始有电视机了,已经有七彩电视机了。

  这是香港动画片《麦兜的故事》中的片断,麦兜的妈妈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工厂里不停地工作,这也是当时普通香港人生活的写照。香港资源少,人口多,港人明白,生产的东西只卖给自己是不能养活全家的,为了和世界其他地区竞争,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港人平均每天工作时间在十五个小时以上。塑料花、暖瓶、手电筒、成衣加工,逐渐成了香港的代名词。与此同时,香港的电影工业也开始起步。

  李力持:香港电影最辉煌的时候,也是香港人最努力、最辛苦的时候,香港人为什么赚那么多钱?你不睡觉,一个人做两份工作,做三份工作,你不就可以赚钱。

  导演李力持,曾导演过多部周星驰主演的影片,对于经济腾飞时代港人的干劲,他很有体会。

  李力持:那个时候就是这样,我们哪有时间睡觉。今天拍完这个,明天要拍那个,明星一天拍、拍、拍。不单是明星、演员、导演,其他人都是,一个人做两份工作、三份工作,这样就可以赚钱。他们不是去赌钱,他们真的是去工作。

  高志森是香港著名的电影导演,他入行之初,在一家电视台作编剧,那时的港人热衷于长篇连续剧,以解除工作的疲惫。

  高志森:今天谈好的剧本,一个晚上通宵把四十五页的剧本写出来,明天早上交给他拿去拍,交给导演。我不回家,在办公室,四个椅子放在一块,放好,从晚上六点多钟开始写,还把冷气开到最猛、最大,冷气开到最大。写到十点多、十一点,累了,躺下就睡了,因为四个椅子已经放好,躺下就可以睡了。十五分钟就醒了,为什么?太冷了,五点多,七点多,九点多,刚好写完了四十五页一集的剧本,就交了上去。周而复始。我试过一个星期没有回家,结果我妈妈到电视台去找儿子,被新闻记者写下来,还登了报纸:“有母亲到电视台找她失踪的儿子”那个时候是一条新闻。

  高志森:你对这份工作的一种劲,你得有一份责任、一种劲,把工作一定要完成。

  许冠文:很多青年那时候最少都两份工作以上,因为从小长大这么困难,知道除了自己以外,没有人可以帮你。我们这一代长大的时候,饭都没得吃的时候,很难找人帮忙,所以习惯除了自己以外,不可以靠别人。那个是我们香港人基本精神,每一个人自己去拼,自己去努力。

  在香港的经济腾飞期,狮子山的形象赋予了港人一种坚韧不拔的气质,香港曾多次遭遇逆境,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机、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股灾、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金融危机、到2003年的非典,你经常可以看到,昨天还腰缠万贯的港人一夜之间就一贫如洗,但第二天,他该擦鞋擦鞋,该卖面卖面,一切都来得那么坦然!只要努力工作,就会有美好的生活,这是成长于公屋下的一代港人的生活信条。这种信条让港人练就了真功夫。

  今天的香港,金融、物流、旅游、商业服务等高附加值产业已经代替了劳动密集性工业,香港标志性的地标一直在发生着变化,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怡和大厦,到回归前后的中银大厦,到今天港岛最高的建筑――国际金融中心IFC。2003年7月,国际金融中心IFC落成,以它为中心点, 辐射出的整个交通网络可以把你带到香港的任何一点。媒体盛赞,IFC成为新香港财富的象征,因为管理着香港一万二千亿港元财富的金融管理局的永久办公室就坐落于此。网络的普及和全球化的趋势,让今天香港年轻人的意识发生了变化。有些人说,现在已经到了IFC的时代,狮子山对于香港来说,已经过时了。

  李力持:但现在是什么,现在是谈恋爱、上网、娱乐。为什么不奋斗?哪用奋斗?爸爸妈妈奋斗,他有家,有房子,我们奋斗干什么?很舒服。

  许冠文:我们是很从困难的时候长大的,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开始结婚生孩子的时候,我们的孩子没有经过困难的时候。

  高志森:以前我们什么叫压力,听也没听说过,生活每天都是压力,变成了习惯。也从来不会投诉,我的生活有很大的压力。现在你对一个年轻人说,你得做好一点,他就立刻跟你说,你不要给我压力。

  陈冠中:当年大家移民过来的时候,草创得时候很艰苦,比较象征苦的一面。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没有经过童年比较苦的阶段,大部分年轻人童年都过得去的。所以他们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他们可能真的是IFC到兰桂坊的一代。

  很多人认为现代港人的竞争精神和适应能力已经大不如前。“狮子山下的一代”忧心忡忡,他们仍然相信,只有靠拼搏,香港才有明天。

  高志森:现在科技已经很发达了,每个人都有一个手机。科技的发展只是让你可以多做一些事情,让你同一个时间管理几个项目,提供方便。不等于我可以慢下来,不等于我可以懒惰。

  关于狮子山精神的讨论持续至今,在回归以后,到底这种精神有了什么样新的内涵。

  回归后,香港社会经历了重大考验,一首《狮子山下》已成为港人逆境自强的精神动力。狮子山下原唱、香港著名歌星罗文2002年虽已病逝,但词曲作者黄沾在非典期间依然用“不懈努力、自强不息的精神”与港人共勉。2003年4月,在香港红勘体育馆,黄沾举办了两场《狮子山下》演唱会,现场,他的一番感言语重心长。

  黄沾:因为几个月之前,我看到每个香港人都有些愁眉苦脸的样子。到最近这些日子,我见到香港人笑容也多了一些,脸上多了一些光彩,神情也恢复坚定了,又有了信心。今晚我见到各位,我就更开心了,因为我领悟到原来香港人另外有个特质,在各位身上体现出来,就是乐观。

  钟镇涛:不要紧,香港人各个都是这样。随时都会有逆境,但我不相信我们永远会这么倒霉,一定会过去的。我们一定要有香港人的精神。

  叶丽仪:但是在这次疫症之中,让我们认识了一群真是坚守岗位、舍身救香港人、为我们牺牲的一群年轻的医务人员。你说我们有多幸福,真的应该感谢他们,敬佩他们。

  《狮子山下》的原唱罗文曾说:“这首歌不只属于老一代港人,亦应属于年轻一代港人。年轻人更应该认识同舟共济的精神。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内地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香港利用自己独特的贸易地位,充当着中国与世界间桥梁的作用。它的高附加值产业越来越国际化,特别是创意产业在回归之初走向世界,大批香港电影人登陆好莱坞。曾执导过多部成龙主演影片的香港动作片导演唐季礼,1997年在美国电影市场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唐季礼:因为我们传统的香港市场,只有六百多万人口。你要拍一部好的电影,包括动作片,最少也要两三千万。你在全世界放映的时候,对手都是好莱坞电影。吴宇森、徐克、黄克强和我,都是最早的一批去好莱坞的华人导演。对美国来讲,你必须要做到能人所不能,他们没办法做出来,他才会请你。高科技我们没有,高科技你不能跟人家去比,如果说大明星,我们的明星也不如好莱坞的明星大。

  唐季礼为了使传统的香港武打更具竞争力,刻意在特技方面下大功夫,但他为此也付出了血的代价。

  唐季礼:拍《超级警察》的时候,有一名特技人员,他开摩托车飞出去降落在火车上,做一次给杨紫琼看。他在做的过程中其实非常兴奋,第一次过去,跳了下去以后,他说,导演,我可以有机会降落在上面。我们铺了四千个纸皮箱,还有海绵垫,让他一撞接着摔下去,能够安全。他没选择,他选择了下去之后,想要在上面停。谁知他一过去站在边上,在火车顶的边上,车一直在动,最后他离开了那四千个纸皮箱,居然摔到对面的轨道上面,整个大腿就这样断掉。

  当我去到医院看他的时候,我看到他的太太,看到他的母亲,他们看着我的眼神,让我非常内疚。

  第二天还是要开工,直升飞机的软梯子被火车勾住,一勾住,把整个直升飞机都卡住,卡住在上面晃的时候,曾江要摔下去。可是当火车在走,卡着一个直升飞机跟着火车走的时候,人从上面跳下去,绝对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万一你跳下去,一个不小心弹出去,摔下去,火车轨道旁边全都是很坚很硬的石头。昨天刚刚出现替身摔断了腿,今天再做这么危险的动作,我不敢叫人去做。最后我自己穿着曾江替身的衣服,我坐在上面。

  直升飞机师还说:“行不行唐导?”过了三次,我都没跳,真的不敢跳,太高而且速度又很快,三次我都不敢跳。最后飞机师说:“如果不跳我们就不行了,这样太危险,再做下去我不做了。”你卡着直升飞机跟着火车走,有时拉快了,可能它会翻的。开直升飞机的人说:“你再不跳我就不做了。”

  这太危险了,怎么下去,越看越危险。我说,好,再来一次,再来一次我一定做。然后再来一次,我看到飞机在晃的时候,我一下找到一个位置,我就跳下去。我一跳下去,一撞,腿根断掉了。

  唐季礼执导的《红番区》、《简单任务》、《超级警察》三部影片,在美国超过两千家影院同时上映,打破了华语电影海外上映的票房最高记录,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为练就这些功夫,他们背后所付出的代价。

  李力持:香港人还是有中国人那种吃苦耐劳,就是农民的基因还是在里面。这个不只是香港人,是中国人的,中国人都有。在香港来说,你说这是狮子山精神,狮子山精神背后,其实是中国人的精神。

  唐季礼:所以我拍《红番区》的时候,拿中国人移民潮的故事。移民到西方国家的时候,其实我们都很孤独,可是大家都很努力。努力的过程中,其实很孤独,因为我们的根毕竟在祖国,毕竟在香港。华侨在海外的时候,心还是深深地跟祖国连在一起,因为我们有这种感情。

  回归十年,随着互联网、游戏机PSP、DVD等新媒体方式的出现,香港年轻人的趣味发生了变化,这也给香港传统的电影工作者的智慧提出了挑战。

  高志森:我跟电影观众,距离已经慢慢地远了。年轻观众要看的,比如说喜剧,我已经抓不到他们要笑些什么。有些时候我看电影的广告,我在电影院里面看,他们笑,我不笑,我就知道我跟现代的、年轻的、二十岁以下的观众,基本有一些距离。

  李力持:电影这个东西我觉得不要用二十年前、三十年前的眼光去看,电影。没有了,过去了。

  导演李力持不同意“今天的港人适应能力已经下降”的说法;回归后,他从电影转向多方面尝试发展,到电台当主持,从事写作出版,制作游戏机PSP小电影,不断地进行自我增值,应付新的挑战。

  李力持:在香港我不会说,李力持导演。我说你叫我,我是跨媒体的创作人。我是电视也可以,电影、出版、互联网、游戏机,就是走来走去。

  李力持甚至开了一家公司,制作婚礼录像。

  李力持:我有一个公司,专门帮别人做一些结婚短片。以前一般的短片是什么,新郎给十张照片,从小时候,婴儿那个时候,给十张,新娘也给十张,然后就穿穿插插,已经是公式了,每一个都是这样,很闷。现在我做什么,我做一些花样年华的短片,做一些无间道的短片。一些男男女女,好像电影明星一样,有摄影师,有导演,然后喊开始,他很过瘾。

  导演高志森为适应市场的新变化,转行制作舞台剧。他独自经营的春天剧社,日常只有三个工作人员,其他的导演、演员都是临时抓差。

  高志森:都不是每个月发薪水,有工作就把他们集合起来,没有工作,他们就是自由的。我从来没有转行,虽然我从拍电影到搞舞台剧,其实只是换了一种形式,我还是透过给观众讲故事,作为我的事业。

  高志森将经典的粤剧、电影、电视剧改编成话剧搬上舞台,他还利用回归后,两地文化交流的深入,积极与内地同行合作,将内地的经典剧目移植到香港,取得了巨大成功。

  高志森:我相信香港能够进步,能够恢复那么快的原因,我们用现代科技,让我们每天能做的事情再多做一些,每个人多走一步。

  有人说,香港总能在变幻的环境中做出最激动,最快速的应变。瑞士洛桑管理学院的IMD报告中,快速适应变化的能力,香港居全球第一位。回归后,香港与内地电影业逐渐融为一体,“合拍片”已经成为香港电影界的新名词,1997年,一共有一百八十六部香港电影在港上映,其中合拍片仅有二十五部,占百分之十三点四四。而到了2006年,尽管只有五十二部香港电影在港上映,合拍片数量却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三十九部,占百分之七十五,创历史之最。从《英雄》到《天下无贼》,到《疯狂的石头》,到《墨攻》,所有这些电影都渗透着两地合作的汗水。

  唐季礼:过去这二十年,中西的这种交融,市场的这种碰撞,内地市场的开放,让我们的电影像从小鱼缸进入了大海。香港的电影人慢慢融进内地,而内地的电影人也通过跟香港电影人的合作,融合起来,很快就形成一股强大的中国电影。

  李力持:我有一个女儿,她现在读中学二年级。我跟她说,你将来要做一个好好的中国人。我还是鼓励我女儿,要学好普通话,不单是写繁体字,简体字也要学。你懂得广东话,你懂得英文,也懂得普通话,你懂得繁体字,也懂得简体字,你说你的机会是不是比别人大。香港不过是七百万人,这么小的地方,真的很小。我今天早上才从深圳,从皇岗口岸过来,二十四小时通关,香港跟内地一国两制,大家融合,慢慢融合融合,大家是一块的。

  导演李力持不仅在内地拍电影,指导电视剧,还开办了多期演员培训班,促进两地文化上的交流。

  李力持:我虽然生活在香港,我不会说我是香港人,我不但是香港人,我更是中国人。我是在香港这个地方生活,但是中西文化,西方的文化我都吸收,我觉得作为香港人很好。

  在2006年度,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中,香港排在上海、深圳之前,列第一位。凭借着它的奋斗精神,适应能力,背靠着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经济体,香港在回归后仍然保持着强劲的竞争力。

  2006年底,建于1953年的石硖尾公屋即将完成历史使命,被特区政府拆除。许多年轻人来到狮子山脚下,给这片见证香港成长的建筑留下最后的影像。

  在狮子山下长大成名的许冠文,如今仍然活跃在香港的电视荧幕上。他一直忘不了一件事,在困难的岁月里,有一次,他和女友逛街,路过一家卖大闸蟹的餐厅,许冠文囊中羞涩,只有咽吐沫。女朋友当即当掉了自己的手表,买来了大闸蟹,许冠文此后很长时间都无力赎回那只手表。 多年以后,当年的女朋友嫁给了他,成为了他的太太。此后,每年太太的生日,许冠文都买只手表送给她。

  许冠文:所以到今天,每一年的生日,我老婆不知道,为什么每一年你都送一只手表给我?到今天我再送手表给她,她说不要,太多了。她都不知道,为什么我每一个生日,一定送手表,我为什么不送其它东西。

  狮子山和它脚下的公屋见证了香港的奋斗史。回归十年间,无论面对逆境,还是面对时代的变迁,港人都一如既往,用狮子山精神鼓舞着自己。狮子山下的词曲作者黄沾2004年11月病逝,但他在逆境中激励港人同舟共济、积极乐观的话语留在了很多人心里。在石硖尾公屋即将拆除的前夜,很多在狮子山下长大的老邻居们,又回到了伴随着他们成长的院子里,自发地组织了一个怀旧晚会。

  历史在不停地翻开新的一页,里面包含着如此之多的成长、奋斗、感怀和期许。正如《狮子山下》歌中唱到的,“无畏则无惧,同处海角天边,携手踏平崎岖,我们大家用艰辛努力,写下那不朽的香江名句”。

责编:严晋

1/1页
相关视频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