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不死"香港经济回归十年新气象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6月26日 21:58 来源:CCTV.com

专题:CCTV-新闻《新香港故事》
专题:CCTV-新闻“香港回归十周年”特别报道集锦

    CCTV.com消息(新香港故事6月26日播出):点击看视频>>>

回归不久,香港被卷入亚洲金融风暴

香港各界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华人精英

回归十年中,香港创造出了一番新景象

    香港回归前,美国《财富》杂志封面刊载“香港会死”,回归不久,香港被卷入亚洲金融风暴,很多人对回归后的香港前景并不看好,认为香港的金融中心、物流中心的地位将随着回归而日益衰微。但事实胜于雄辩,港人凭借着 “打不死”的拼搏精神,不但没有在种种危机面前屈服,反而在回归十年中,创造出了一番新景象。香港各界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华人精英,如2005年5月25日,汇丰银行迎来了140多年发展历史中的第一位华人主席郑海泉;香港历史最悠久的贸易商行利丰集团在过去的10年,从一个区域性集团发展成跨国大集团;香港最老牌的华资银行??东亚银行在回归后获得大发展,并且在内地开辟了广阔市场;而中国内地的留学生也在香港回归的十年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

    详细内容:

    这是写于九年前的一封家书,作者是现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的曾荫权,这封信是他写给远在北京的弟弟的,信中写道:“相信很多人都没有想到,回归以?一直困扰香港的,竟然不是政治问?,而是一连串由国际金融风暴所引发的经济问题。说真的,这现象的确令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感到十分意外。”

当时,1997年10月22日,受东南亚金融风暴影响,香港股市狂泻一千二百点,国际金融炒家更将香港当成了自动提款机。特区政府准备用储备金与国际金融大鳄誓死决战,决站前,时任香港财政司司长的曾荫权压力巨大,处在风口浪尖的他写到:

  “很多人说,香港过好日子已过得太久了,我们的适应能力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强。回想上世纪七十年代石油危机的时候,我们的日子是十分艰难的。但我不相信我们香港的市民会输。素以灵活见称的香港人,一定可以走出这低谷。”

  曾荫权:哭了,哭了,现在就是,用的储备不是我们自己的钱,是香港老百姓汗水的结果,用得不对怎么办?最重要的是,我感觉到做错了以后,受苦的不是我单独一个人,还有其他香港市民,最苦的时间是这样。但是决定以后不怕了,决定以后做事,每天做事.已经有目标,一定要做好。当时是外国人欺负我们,很清楚,我们没有对外国贷款,我们是平衡预算案,我们贸易是平衡的,我们基金是充裕的,银行里的储备也是丰富的。但是因为我们有钱,他们欺负我们。

  九年后,当我们再回首那一幕,仍然为当事人面临逆境时表露出的勇气和激愤而震撼。

  1995年,美国《财富》杂志封面标题为“香港会死”,对香港前途极为悲观,很多人也认为回归后的香港金融、物流中心地位将不复存在。而回归十年后,它的姊妹杂志<时代>撰文写到:

  “仅仅在过去十年里,香港就经历了地区金融危机、禽流感、非典等,这座城市的一连串好运常常看起来即将结束。本刊的姐妹杂志《财富》曾糟糕而错误地预测,回归中国会导致香港“死亡”。然而,香港现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具活力。

  香港是一个搏动的生命体,由世界上最富有创业精神的人们组成,这一点永远都不会改变。”

  今天在我们的故事中出现的几个人物,在过去十年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将影响这座城市的命运.他们来自对香港经济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商业服务行业――金融和物流.他们的努力和智慧塑造了这个城市的性格.

  这是一个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过深远影响的银行――汇丰银行。它在1865年由苏格兰人在香港创办,但在创办之初,它就将基地和业务与中国紧紧联系在一起。

  邵善波: 它的英文名字是上海香港汇丰银行,原来它开始创办时,实际上是以上海为重点,因为香港是他们占据的一个殖民地,所以汇丰银行的基地放在上海和香港。

  汇丰银行在香港的地位曾经举足轻重,回归前,它一直是作为香港的 “准中央银行”,高居金融体系金字塔的顶端。一位英国银行家说:“在香港,你要照汇丰的规则玩游戏,否则便无从玩起,他们供应球、球场以及对方队伍。”

  回归前的几十年里,香港的华资银行一直在外资银行的夹缝中生存挣扎。总部离汇丰不到五百米远的香港最早的华资上市银行:东亚银行,对此感受最深。

  李国宝:我们的支票全部要经过汇丰,如果一家银行的钱在汇丰银行不够时,汇丰就可以随时扣住它的支票。只要把支票一退回去,这家银行就完了。

  回归后,汇丰“准央行”的地位发生变化,有媒体说汇丰开始“变色”了。标志性的事件是,2005年5月25日,汇丰银行突然宣布,香港本地华人郑海泉将担任它亚太区的主席。这是汇丰一百四十多年历史中的第一位华人主席。消息传出,全港轰动。郑海泉与汇丰历史上身强力壮的英国大班形象相距甚远,他不但身体文弱而且出身贫苦,患有小儿麻痹。

  郑海泉:我是1948年出生,我小时候生活不太好,房间里面有二十三个小孩子,加起来还有那些长辈,我想应该有四、五十个人,住在一个很小的房子里。

  郑海泉的出生地是香港草根阶层聚居的九龙深水步地区。

  郑海泉:我出生后六个月就患有小儿麻痹,那个时候我父母不懂怎么处理,没有经验,不懂。

  时常拄着拐杖出席活动的郑海泉,不但外型上与人们印象中汇丰的大班形象有天壤之别,在思想意识上,更差之千里,学生时代他曾是被港英政府称为“新左派”的激进青年。

  郑海泉:考研究院的时候,本来我觉得我是有机会的。但那个时候,他们拒绝了我的申请,我也不知道什么原因,他们没跟我说。后来他说,郑海泉你知不知道那个时候,你为什么不能念研究院。我说,我怎么知道。他说,你面试的时候,说了一句话你不应该说。我说,我不记得我说错了什么。他说,我们的讲座教授,问你将来愿望是什么。你说 :“为人民服务。”他说,你说了这句话,就完蛋了。

  回归前,人们说统治香港的三大权力机构依次是赛马会、汇丰银行和香港总督。郑海泉回归后接管的汇丰银行已经是一个业务横跨亚太二十个国家和地区的环球银行王国。郑海泉的出现,被人视为汇丰银行“变色了”。在回归后,汇丰银行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像郑海泉这样的港人在汇丰能够掌舵?

  上世纪九十年代,面对即将到来的回归,香港的外资财团的心态十分复杂。

  邵善波:面对1997年香港回归,英国背景的大企业:怡和、太古、汇丰,实际上是三个大企业,非常有趣,不同的方法来面对1997年香港回归。怡和集团它就跑掉,它将在香港的强势地位拿到新加坡去,对香港的前途没有什么信心。第二个太古集团也是非常谨慎,但是它没跑掉,保持观看性不动,大概十年到二十年不走,但是比较谨慎。

  这是汇丰银行在香港的第四座总部大厦,它建成于1985年。这座大厦耗资五十亿港元,当时被称为“全球最昂贵的独立建筑物”。新汇丰总部大厦不仅全部用钢筋和玻璃建成,而且一层全部打通,供香港市民随意穿行,这在银行建筑中是绝无仅有的。有评论说,汇丰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当你穿过汇丰大厦,你就会感受到它的恩惠。我们不知道,这些每个周末都在汇丰的阴翳下聚会的菲佣听到这样的话,心里会作何感想。

  在汇丰大厦的开幕典礼上,当时的汇丰主席沈弼表示,眼前这座新建筑物,其设计即使到了21世纪也依然适用。相信这座新大厦,足以表明汇丰银行对香港前途的看法。

  邵善波:汇丰银行它的动作非常之大,因为它是以香港为基地。它面对九七回归,它不能不考虑这个情况。第一个它要在英国买银行,但是当时英国人排斥他们,觉得创办人虽然是英国人,却是跑掉几十年、一百年在外面赚钱的英国人,不算是真正的英国人。花了很多的钱,很困难的过程,买了一个小小的苏格兰的银行,将汇丰注册的地点,从香港迁移到英国。

  汇丰银行虽然把总部迁移到了英国,但核心业务仍留在香港,中国经济正在迅速崛起,香港无疑能最先闻到市场的味道。回归前后,汇丰在海内外实施了几次大的并购,先后将英国米特兰银行、美国利宝银行、法国规模最大的银行??法国商业银行等揽入怀中,加上早前收购的香港最大的华资银行――恒生银行,短短几年,汇丰就由一个地区性银行一跃成为全球性的跨国银行。2002年,汇丰银行提出了自己的新思维:“环球金融,地方智慧。”

  邵善波:实际上汇丰,现在变成一个全球性的金融机构。一方面他们将总部登记的单位转到香港以外的地方,在香港以外扩充他们的银行业务。但是另外一方面,它非常积极地争取在中国内地重新恢复上世纪四十年代、三十年代在中国内地的生意。

  郑海泉在回归之初是汇丰银行的首席经济研究员,他的研究和分析曾是汇丰银行的战略依据。

  郑海泉:对我们来讲,回归对我们的信心不但没有影响,反而加强了我们的信心。因为一直以来,我们在内地投资。改革开放的时候,我们是尽量地跟住国家的金融改革,跑到内地投资。

  从事了多年研究工作的郑海泉在汇丰“环球金融,地方智慧”的新思维下,终于等来了机会,1998年金融风暴期间,他临危授命,担任汇丰控股的恒生银行副董事长兼行政总裁。

  郑海泉:那个时候,总裁突然要离开恒生银行。所以最快、最简单的办法,把我派到恒生银行去,本来我们是希望在恒生银行找一个同事,去领导恒生银行。但没有时间,所以还是我先过去看看。

  在恒生银行因金融风暴而上下忐忑之时,郑海泉一到任,便对内给出承诺:不会裁员。果然,七年来他从未大规模裁员。他到任之初,恒生银行曾面临两难抉择,当时大多数银行都紧缩贷款,但遭受重创的香港企业又急需贷款振兴业务。

  郑海泉:那个时候,亚洲金融风暴已经开始了。我们面对最大的一个困难,就是要不要继续支持他们。对企业来讲,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决定,因为银行不支持它们,它们可能要面对好多财务方面的困难。好多其它外资银行都是一刀切,不理你,好的、不好的,就一刀切,把资金撤走。

  郑海泉做出了与别人迥异的决定,支持这些企业。

  郑海泉:因为那个时候,我比较了解中级企业的情况,知道他们做事的风格、做人的风格。所以那个时候,我觉得我们一定不能一刀切,好的公司我们要继续支持下去,有短期困难的,

  我们也支持下去,当然要是它真的不能干下去的话,我们也没办法。但我们一定要尽力去支持他们渡过难关。

  事实证明,郑海泉做出了正确的决策。而这一决策的基础是郑海泉了解这些企业,了解香港本地企业的运作模式和企业家的为人。他所代表的“地方智慧”帮助恒生银行在短短数年中,由单纯依靠按揭贷款业务转向多元化发展方向。恒生银行的股价也由他入主时最低的三十一港元升至百元以上。此时,另一个机遇正在悄悄地酝酿着。

  回归后,香港越来越明显地发挥着自己作为中国和世界间双向平台的作用,一方面,它将国际资本引向内地,另一方面,又为逐渐扩大的内资企业搭建了走向世界的平台。回归后,香港成为了众多内资企业登上世界舞台首选市场。

  肖耿:因为金融市场发展要依赖于司法体制、监管体制,很复杂。因为香港已经有了这些基础设施,金融业的基础设施,所以我们等于是走了一个捷径。企业如果在香港上市,它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大大提高,而且它受到的监督是国际上的监督。

  中国内地经济快速增长,香港金融业可谓“春江水暖鸭先知”。很多内资企业选择在香港改组上市的过程中,既了解中国国情,又懂得国际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的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

  大量内地人才在香港金融界发挥着前所未有的作用。钱于君是一位来自内地的留学生,他从英国来到香港工作了十五年,一直在国际著名投资银行内负责中国业务。

  钱于君:我第一次来香港是1989年9月26日,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日子,后来成了我结婚的周年纪念日。我是1997年结婚。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对于钱于君来说,可谓双喜临门,因为这一年,他要结婚了。新娘子是香港本地人。

  钱于君借内地经济高速发展的春风,自己的事业也一帆风顺。结婚当年,他跳槽到了德意志投资银行,负责该银行在亚太地区的主要业务,这对新人在香港举行了盛大的婚礼。

  钱于君:应该讲在1997年,我们已经感觉将来香港回归祖国以后,其实主要在中国跟世界之间桥梁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要。尽管如此,我还是没有想到发展的速度之快,以及量之大,像今天我们见到的。这个主要是中国经济的发展,稳健但是高速发展持续了这么多年。举一个例子,工商银行的上市,我们也有幸参加。工商银行上市是在2006年第三季度完成,是全世界到目前为止,开天辟地、最大的一次上市。

  2006年10月16日,中国工商银行A股和H股同时公开发行。此次工行上市采用上海和香港同步询价、同步定价、同步发行和同步上市的方案,第一次实现了A股市场与H股市场的接轨,是中国证券市场的一次大胆创新。10月27日,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同时挂牌交易工行新股。

  夏佳理:工商银行筹集资金,2006年打破了世界纪录。尤其是上海A股和香港H股同日同时上市,当时筹集的资金是二千二百万美金,这个数字是一个很大的纪录,全世界最大的一个。

  钱与君:这样一个规模,使工商银行一上市,总市值就已经跟汇丰银行稍有差距。等到现在,前不久的升浪,工商银行已经毫不困难地超越了汇丰银行的总市值。汇丰银行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百年老店,它是百年老店以后,做了若干大的、跨国的银行集团的收购,才有今天的汇丰。

  2006年的香港股市一派风光,此时上市的工行和中行包揽了当年全球新股上市融资额的前两名。在内地企业强大的推动下,香港股市“超美赶英”,力压纽约,成为继伦敦之后全球第二大IPO融资市场。2006年堪称香港运作内地企业融资业务的巅峰。

  回归后,越来越多香港的金融机构已经认识到,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内地因素”是其最大的优势。如何搭上内地经济发展的快车,是所有人都在研究的核心课题。

  新闻资料:作为全球十大银行之一,汇丰银行将把近一半全球业务数据处理工作放在中国内地进行。此前,汇丰数据处理中心分别设在汇丰银行的伦敦和香港总部,以及印度汇丰银行,还同时被欧洲货币评为香港最佳银行,亚洲最佳银行和亚洲最佳贸易融资银行等多项杰出评级。

  随着汇丰的中国业务越来越大,作为“地方智慧”的杰出代表,既了解香港又了解内地的郑海泉无疑是掌舵人不二的人选。

  当汇丰对外宣布郑海泉的升职时,人们这样读解:内地市场的意义越发重要,即使是汇丰银行也需要一张黄色的脸孔了。

  邵善波:郑海泉念完大学进入汇丰银行,当时是不看好的。一个非常有趣的汇丰文化是,它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企业,他们以前的大班,就是他们的头,都没有念大学,全是中学毕业出来就进入汇丰银行。通过汇丰银行的培训,内部培训,按照他们的企业文化来操作,一步一步地干上来。在香港又要继续做生意,又要在内地扩充,你要摆出一张中国人的面孔。

  2007年,中国正式批准四家外资银行在内地经营人民币业务,这四家银行分别是汇丰、东亚、花旗、渣达。不仅百年英资老店汇丰搭上了内地顺风船,百年华资老店东亚银行也终于如愿以偿。而在这四家银行中,最早进入内地市场且发展最好的正是东亚银行。

  李国宝:刚刚开始那几年,我们在内地亏了本,所以不是一开始就赚钱,我们头好几年都亏本,好多人觉得说我是蠢材,因为我去内地发展。虽然这样,虽然亏了一些钱,我也被董事会骂,但是我还是对国家有信心。

  东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将自己定位在桥梁的作用上。

  李国宝:香港有很多优势,香港有很多侨胞,美国侨胞、东南亚侨胞,他们回到香港,到内地去看看,觉得可以在内地投资。有些好公司,像美国现在的一些高科技公司、软件公司都是中国人成立的。这些公司都来和我们谈,是我们带他们进入内地的,他们都在内地成立了公司。

  东亚银行在海外市场被称为是“中国通”,它所起的作用正是香港的缩影:将世界引入中国,并将中国推向世界。

  在四家银行中,还有一家叫花旗银行的美国银行,它并不是第一次登陆中国了。

  邵善波:现在叫花旗银行,在香港的时候,叫“万国宝通银行”。但是因为后来要回到内地经营人民币业务,花旗银行这个名字,几十年前中国人认识这个银行的名字,所以总部商量来商量去,最后还是决定将这个名字,在香港用了几十年的名字,改成几十年前在上海他们自己用的花旗的名字。花旗就是美国旗,对他们来说,中国市场绝对比它们更加重2007年3月27日,美国花旗集团宣布,钱于君加入花旗中国投资银行团队,担任该部门董事总经理。花旗亚太区负责人表示:“钱于君在亚太地区拥有出色的客户关系并且在近年内参与了中国数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交易。”

  钱于君:我喜欢香港是因为,香港的确是一个阴错阳差、历史造成的故事。旧香港故事,中国可能是弱的,可是新香港故事,我相信是香港不断自新,根据外围环境的变化把自己最大的长处发挥出来,我觉得这是香港成功的故事。我觉得以后我还会在香港,还会继续为香港进一步发展尽我的绵薄之力。在香港你会觉得,把你自己的工作做好,就是对你所处的这个地方最大的贡献。

  香港作为一个自由贸易港曾经是内地对外进出口的主要窗口,但是近年,随着上海等内地城市的崛起,香港已不是内地对外的唯一窗口,它的贸易、物流地位受到了严峻挑战。回归后,港人一直在探讨如何重新定位香港的角色,香港最老牌的华资贸易公司,利丰集团主席??冯国经先生提出的“分散生产”和“供应链理论”,为香港找到了新的定位。

  冯国经:我觉得过去十年最重要的发展就是全球化。全球化内,IT 资讯科技是最重要的。因为全球物流现在也是发展得非常快,如果我们分散投资,这一段做完了怎么样,即时到别的工厂,在别的国家,中间物流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在变之中,看一看我们基本的定位,我们基本的长处,适应全球的变化。

  冯国经提出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简单地说,就是用高效的管理,减少商品在流通领域的成本,这完全不同于以往,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来增加效益的做法,而是牢牢地把握住产品从设计、原材料供应、生产、批发、零售等环节,通过物流消减各环节间的软性成本,从而提升竞争力。比如要生产一件衣服,公司可能会从韩国购买纱布,在台湾进行纺织和漂染,然后运到泰国进行最后的缝制,并使用一家日本公司的拉链。而冯国经所关注的是,如何最省时省力地完成每个程序间的部署和衔接。

  香港利丰集团主席冯国经,将世界看成一个大供应链,香港高效的管理和出色的物流服务和大量的专业人才,正可以在网络时代成为全球供应链的管理者。

  冯国经:香港是一个很大很大的贸易商,很大很大的供应链管理系统。过去一百年,你看利丰的历史,反映出一个香港历史。到现在我们可以将供应链管理反过来,怎么样让全世界把最好的产品供应到我们国家,因为国家现在的消费市场发展很快。

  冯国经提出的供应链管理模式,适应了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他也因此在2006年当选国际商会副主席,成为第一位出任此要职的中国人。

  2007年,香港回归十年,美国时代杂志撰文,此时此刻,中国内地正变得日益自由和开放,可以给与香港这个混血的,有点外国风情的孩子,可能连做梦都没有想到过的机会。如果你才十岁,眼前却摆着整个世界,那是怎样一个境界。可以说,今天香港所得到的一切,既来自于历史的机遇,更来自于他们脚踏实地的精神。

  汇丰银行亚太区主席郑海泉先生回忆起自己青年时代,在新西兰留学的生活,仍然感慨万千。

  郑海泉: 我的腿有问题,好多工作不能做,而且我要很快找一份工作,否则生活也有问题。所以我找了一个没有人愿意做的工作,就是跑到餐馆里面洗碗。我还有钱寄回香港,小数目,给我母亲。但后来我发觉,这个钱她没有用,放在保险箱里面,她去世以后我才发现。

  从新西兰回到香港,他选择进入汇丰银行也是因为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理由。

  郑海泉:第一汇丰银行是很出名、很好的机构。第二个,它最吸引我太太的,就是我可以用低息贷款买房子。

  2005年当汇丰银行宣布郑海泉担任亚太区的主席的时候,所有港人都为之振奋。郑海泉的亲友和幼时一起在深水步长大的朋友、同窗更是奔走相告。

  郑海泉:我的朋友、我的家人、我的兄弟都很开心,我人生最大的遗憾,我的父母没办法看到今天,这是我最大的遗憾。

  回归十年,2007年6月18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再次发表了他的香港家书:回归十年,香港走过一条不平凡的道路。香港经历过前所未有的困难,金融危机,禽流感,非典,没有一样是有例可援的,有现成即用的解决方法。只靠自己摸索,过程中难免会走冤枉路,甚至跌倒受伤,但我们到底都克服了。我会记得这些危机带来的压力,带来的伤痛,带来的心力交瘁经验,但我也会记得克服这些困难,令香港社会更加成熟的经历。

责编:严晋

1/1页
相关视频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