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他用双脚丈民心――追记“泥脚书记”邓平寿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6月19日 14:03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他,还有一种割舍不了的情

    有人把他当做兄弟,也有人把他当做师傅,然而,却没有人把他当做“官儿”:“邓书记对咱老百姓,那是巴心巴肠哪!”2月7日下午,邓平寿老家上丰村的公路上跌跌撞撞地走来一个人,泪流满面,腿还有不便,嘶哑的声音令悲痛的人群更加揪心:“邓书记,您不能走哇!”抚棺埋首,长哭不起……他放下了手头所有的生意,马不停蹄地从贵州赶了回来,为的只是见邓书记最后一面。“是他,改变了我的一生。”他叫唐书权,是梁平西部最大的页岩砖厂的老板,然而又有谁能想到,这个在虎城响当当的人物,也曾在生活的漩涡里苦苦挣扎,差点被吞噬。

    唐书权家境贫寒,加上他的腿先天残疾,从来没有考虑过将来的事,混一天算一天。“虎城现在交通、通信都搞好了,经济要发展,收入要增加,必须有自己的支柱产业。你来办企业吧。”邓平寿对他说。办企业?这对打小自卑感就形影不离的唐书权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我没有经验,也没有资金,能行吗?”“胆子放大一点,要有自信!有困难随时跟我说。”几天后,邓平寿就安排企业办主任和唐书权一起到邻县考察,最后唐书权决定办个当时虎城还没有的页岩砖厂。需要资金40多万元!初一核算,唐书权心里刚燃起的一丝亮光就被这巨额数字浇灭了。怎么办?

    邓平寿带着唐书权来到信用社,请求作抵押贷款。由于数额大,信用社很为难。“你们尽管贷,他还不起的,我邓平寿还!”

    落实资金,协调土地,选定厂址,邓平寿手把手地“扶”着这个先天残疾的汉子走过了艰难的一程。第一炉砖终于出炉了!然而,接踵而来的残酷现实,彻底击垮了唐书权仅存的自信―――用惯了青砖的村民对红砖这个新鲜事物不接受。那段日子,望着一炉炉滞销的红砖,唐书权愁得饭都吃不下。2000年,一块红砖成了邓平寿挎包里的“常客”。

    “啪!”红砖与青砖对撞,青砖碎了,红砖完好无损。“红砖体积比青砖大,我算了一下,修同样大小的房子,红砖要比青砖少用一万匹,节省一千多块钱呢!”田间地头,这个背着挎包下村逢人说项的兼职推销员,正是邓平寿。很快,唐书权的页岩砖厂又轰隆隆地运转起来了。当地的老百姓都接受了这个质优价廉的新事物。6月2日,已近凌晨。离高考不到5天了,但想起邓爷爷,王虎南还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王虎南是个苦孩子,他出生8个月时,父亲因病去世,11岁那年母亲改嫁,孤苦伶仃的他和瘫痪在家的70多岁的爷爷相依为命。那一年,就是这位邓爷爷走进了那个破败不堪的家,不声不响地揽着他那支撑起全家生活的柔弱的肩膀。走出了那间暗无天日的屋子:“孩子啊,学费我们来帮你想办法,你的任务就是要好好读书!”王虎南怯生生地看着这个和蔼可亲的爷爷,怎么也不敢相信,他就是镇里来的书记。是啊!在绝望中被邓平寿拉了一把的又何止他们。有多少受到邓平寿资助重返校园的孩子还惦记着没来得及向邓爷爷汇报学习情况;靠着种植、养蚕走上致富路的村民多么想告诉他,今年的柚子花开得特别的白,桑芽发得特别的绿……“我始终认为,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对老百姓要有感情。以心换心,以情换情,才能赢得民心。”

    穿越时空的对话,亦真亦幻,在青山绿水间久久回荡。

    他,还有一份放不下的亏欠

    2000年国庆长假,武汉到重庆的火车上。空气里混杂着烟味、汗味和嘈杂声,10多条汉子腰酸背痛地挤在餐车和过道的地板上打盹。没有人会把他们和机关干部联系起来。他们不是去度假的,他们在“班长”邓平寿的带领下正在从宜昌、武汉考察集镇建设返回虎城的途中。放弃了乘坐飞机甚至卧铺,压缩了住旅社的次数,否决了8元一张的葛洲坝门票。这一次,节约开支5000多元。邓平寿的“抠”,在机关里是出了名的。

    机关的开支,一分钱他恨不得掰成两半用。在他的办公室里,一个老式的大木柜已经“服役”30多年,饮水机出水龙头漏水,也只是用黑色的胶布缠好接着用,他在县里开会总是当天赶回不住宿。

    “要讲待遇,横向比,虎城的干部是比较低的。很多该发的奖金都用于搞建设了。”镇党委组织委员廖铭掰着指头算了算,在邓平寿的带领下,镇里的干部每人每年都要为基础设施建设、助学等捐上近千元,而去世后没有给家里留下一张存折的“抠”书记邓平寿的名字永远都是排在“捐款榜”的首位。好班长带出好班子。多年来,虎城的干部习惯了与农民而不是与其他乡镇干部比待遇;多年来,虎城的干部常常不分周末、节假日地往村里跑。“书记常说,农民没有周六日。他50多岁的人了都这么拼,我们年轻人好意思落后吗!”曾经,邓平寿不止一次地私下对好友说:“我对不起这些干部啊!但虎城穷,要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我们只能脚踏实地、艰苦奋斗!”邓平寿遗体火化的前一天,是他51岁生日。那天夜里,这些邓平寿自认为对不起的干部们,包括调离了虎城的,却都齐刷刷地站在了他的灵前。

    他,还有一个未圆的梦

    邓平寿的女儿邓巧娟接受采访时,讲到伤心处忍不住悲痛,失声痛哭。(摄影 新华网记者朱继东)

    “接不到他的电话,硬是睡不着啊。”唐有清试图平淡地说出这一句,泪水却夺眶而出。“老唐啊,空了没?”

    “这么晚了,啷个还没休息嘛?”

    “……那你早点睡哦,我还要给村里打几个电话。”

    几千个月明星稀的夜晚,电话总是这样开头和结尾。家里安上电话后,不管出差或在办公室,即使忙到深夜,邓平寿都不忘给妻子打个电话。

    而每个星期五的黄昏,邓平寿年近90岁的老母亲总会早早地蹒跚着来到门口张望。虽然每周只有这么一个晚上能看到儿子,但老人家心里明白,儿子比谁都挂念她。这天晚上,忙了一周的邓平寿总会打来洗脚水,放在老母亲面前,用手试好水温后,才把母亲的双脚放进去。冬天,他还要把母亲的脚揣进怀里暖着,直到焐热了才放回被窝里。晚上,贤惠的妻子唐有清总会从灶屋里端出酸萝卜炒肥肉,这是邓平寿最喜欢的菜。“你硬是不管这个家了哦,还不快坐下吃饭!”虽有责备,但妻子的眼神里分明柔情漫溢。在办公室吃惯了酸菜煮面的邓平寿,对每周五晚上这顿“盛宴”,总是很满足。他知道自己亏欠妻子太多。自从两人结婚以来,妻子唐有清就成了这个家的支柱。她种着4个人的田,为了补贴家用,每年还要喂七八头猪,养几张蚕。本来,丈夫邓平寿算得上是干农活的行家里手,却偏偏当起了4万虎城人的这个大“家”,一年到头,在家的时间加起来不超过两个月。村里人说妻子像头牛,这话邓平寿听着心疼。于是,他每次回家都见啥做啥,挑粪、砍猪草……不管多累,自己的衣服从来不脱给妻子洗。

    每次回家,把母亲服侍休息后,邓平寿总会给妻子打来一盆洗脚水:“来,老唐,我给你洗脚。”“我不要你洗,我个人会洗。”语气是嗔怪,但在心底,唐有清实在不舍得让这个中年汉子,忙完了全镇的大事,还要来“忙”她的一双脚。结婚30多年来,唐有清没过上多少清闲日子,但她很知足。“爸爸常说,拿着国家的工资,就要实心实意干好工作。不到夜里12点,他办公室的灯是不会熄的。”时隔四个月了,同在一个楼里办公的女儿邓巧娟睡前仍然不忘看一看爸爸办公室里是否还亮着灯:“我们在一起的时间太少了,连一张全家福都没来得及拍。他怎么就狠得下心扔下我们?”

    6月1日,又是一个细雨霏霏的星期五。当记者一行来到邓平寿家乡的时候,他的骨灰已下葬近四个月。他那年近90岁的老母亲,是否依然会早早地坐在门口望眼欲穿地不住张望?他那辛劳一日的妻子,是否依然会守在电话机旁彻夜难眠……(张莉)

责编:何伟

2/2页 |<< 1 2
相关视频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