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6月11日 03:12 来源: 新京报
专题:香港回归十周年
5月6日下午,56个民族的112名青少年与4万名香港青少年参加香港青少年庆祝回归十周年的压轴项目―――“大巡游”和“和谐新时代、青年大汇演”活动。
2003年11月1日杨利伟访港,和成龙高歌「男儿当自强」。
香港大学做的香港人身份认同调查,每次抽取千余名香港人,按照“中国人”身份认同程度从0-10依次打分。10年里香港对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总体承上升趋势。
百年殖民使香港身份认同出现分裂,特区政府推行国民教育,增进港人情感归属
■浮城小史
●1842年《南京条约》将香港变成“日不落帝国”诸多殖民地中的一块,但英国人却在这里推行了完全不同于其他殖民地的统治方式,这也造成了香港特殊的身份危机。
●上世纪50年代之后香港经济飙升,香港的人均GDP甚至超过宗主国英国,香港本土意识产生。
●1966年,因为不满港英政府对渡船费用加价,香港爆发“反英抗暴”运动。这次事件,被看成是香港人第一次形成了“自我”的概念。
●上世纪80年代当大陆开始试水改革开放的时候,香港的经济、文化和制度魅力都达到了最高峰。
●1981年起直至以后的6年,香港移民海外的人数为平均每年2万人。
●1997年,香港顺利回归,浮城找到生根的土地。十年来,香港人对中国的身份认同与日俱增。
武阿生在皇后大道西街的小巷里,开了家车仔面店。1年前,他从加拿大回港。他有两本护照。一本是英国政府发的BNO护照,国籍:英国;一本是特区政府发的,国籍:中国。
香港是中国惟一一个允许公民拥有两种国籍的城市。双重国籍背后反映出一个现实困景,多数香港人不知该如何确定自己身份。
“我肯定不是英国人。”武阿生至今记得,申领BNO护照填写英国国籍时,内心的别扭。对于自己的国籍归属,武阿生坦承,曾有迷惘,但更倾向于中国身份。
凤凰卫视资深评论员曹景行说,在香港,除了社会上层阶级的少数买办等人自命为英国身份外,社会大众的身份认知一般是在“香港人”和“中国人”之间摇摆。
香港自1997年回归之后,港区政府一直致力于加强国民认识的教育和活动。
“但是香港与中国分割150年,要建立这种国民身份,不能一夜之间做到。”香港民政事务局局长何志平曾在一次国际研讨会上表示,这需要一个过程,包括认识、理解、尊重和接受。
我是谁
回归的十年中,香港人在不断寻找自己的身份认同,在大陆人眼里,他们是西方;而在西方人眼里,他们是大陆。
1997年之后,香港回归祖国。港人长久面临的身份认同问题,并没有随着五星红旗在香港会展中心的升起而瞬时解决。
想到这个问题,武阿生现在还觉得很费脑子。在偶尔的阅读中,他看到,学者将香港这一特征称之为,“有城籍,无国籍。”
特区政府针对港人身份困惑出具各种处方。1996年重新修订的《学校公民教育指引》加大了国民教育的内容,提出了“祖国”、“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等课题。
2004年10月1日起,香港的两大有线电视台翡翠台和亚洲台,每当在晚间新闻播放前,就会先播放一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伴随着国歌,一部45秒的《心系家国》短片准时和港人见面。除了能看到五星红旗,短片里还有中国奥运金牌精英访港、中国首名宇航员杨利伟访港、维多利亚港的夜景和万里长城等镜头。
这部由香港“国民教育专责小组”花费百万港币制作的短片,试图增强香港人民的国家归属感、民族感、以及自豪感。
这样一些数据显示了国民教育的效果。在过去10年,港人同时自称香港人及中国人的比例,由1996年的48%,跃升至2006年的59%.香港立法会议员陈婉娴在数字中得出的解读是,港人对国家的认同感,由回归前至今提高了很多。
曹景行认为,香港的现实情况远比上述数据复杂,长久在中国人和香港人间摇摆的港人,很多已无法清晰界定自我身份了。
香港大学发布了一组有趣的数字,它在2006年12月份统计了1000多港人的身份认知发现,除了一半人明确知道自己是香港人或中国人外,还有一半人则模糊地填写“中国香港人”或“香港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