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袁隆平:我有一个“超级水稻梦”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5月23日 18:36 来源:中国妇女报

专题:“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我梦见我们种的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这个禾下乘凉梦,袁隆平做了两次。而作为“杂交水稻之父”,关于水稻的梦,他一做就是40多年。今天说起这个个梦,77岁的他依然是是那么激情满怀。(摄影 新华网记者 朱继东)

    “我曾梦见水稻长成高粱一样高,自己坐在田里乘凉。”5月10日,袁隆平接受记者采访时,讲起了他的“超级水稻梦”。“现在,我有两个心愿:第一个愿望就是要把超级杂交水稻培育成功,实现亩产900公斤的目标,并且应用在生产上;第二个愿望就是把杂交水稻推向世界,造福全人类。”

    袁隆平,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他不仅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更是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

    “我曾梦见水稻长成高粱一样高,自己坐在田里乘凉”

    袁隆平说,年轻的时候,他曾亲眼看到5个饿死的人,倒在路边上、桥下面、田坎上,那个场景很惨,对他触动非常大,让他深切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宝中之宝的道理。于是他下定决心,向传统学术挑战,不断创新,全身心研究水稻,研究杂交稻、超级杂交稻。

    1964年夏,在湖南安江农校的水稻田里,一株奇特的植株吸引住了拿着放大镜一垄垄观察植株情况的袁隆平。他惊喜不已,自己苦苦找寻三年的“雄性天然不育植株”终于出现了。

    袁隆平把它们视作珍宝,动手耕地、播种、施肥,加速繁殖,并仔细观察它们在生长过程中的细微变化。1965年,通过对两年多的科学数据的分析整理,袁隆平发表了国内外第一篇论述水稻不育性的论文,直击当时世界上水稻不能杂交的理论禁区。

    “我不是科学家,只是一个科技工作者”

    而后,袁隆平开始了南繁北育的工作。一年抵两年用,袁隆平带着他的科研团队一起,足迹踏遍云南的西双版纳,海南岛的黎寨和苗寨。

    整个过程中,袁隆平经历了试验3000多次仍不成功的失落。毁苗事件,自然灾害,仍然没有动摇他誓把杂交水稻搞成功的决心。在路上,他和同事把珍贵的种子绑在腰上,用体温催芽。

    1973年,43岁的袁隆平和他的助手在世界上首次育成三系杂交水稻,将水稻产量从每亩300公斤提高到每亩500公斤以上。

    成名后的袁隆平仍然保持着一个普通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本色,一如既往地奔波在田野中。能够推掉的各种会议和社会活动,他一概推掉不参加。

    “中国人能养活自己”

    1997年,袁隆平在国际“超级稻”的概念基础上,提出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技术路线,在实验田取得良好效果,亩产近800公斤,引起国际上的高度重视。为进一步解决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的难题奠定了基础。

    袁隆平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如果超级杂交水稻研究成功并推广应用于生产,全国2.3亿亩水稻只要推广一半的面积,亩产只按增产150公斤算,全年可增产粮食200亿公斤,相当于一个中等省份全年的粮食总产量,可以解决5000万人一年的口粮。

    科技靠推广。为使杂交水稻尽快应用于生产,袁隆平通过搞好丰产样板示范田,加速杂交稻的推广。他通过示范田的显著增产效果,吸引农民们去种植,并且主动充当技术顾问,行走于田间地头。在他的努力下,还成立了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专门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广工作。此外,为了让技术更加广泛地为人们所熟知运用,他也非常重视对于科技人员的培养。

    在袁隆平和他的团队努力下,杂交水稻种植面积不断得到推广。原湖南省农业厅厅长周新安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初,杂交水稻全国只有几千亩,但到了1978年就已经发展到1700万亩。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达到2.3亿亩,杂交水稻产量已经占到我国稻谷总产量的58%,与以前相比,每年多产粮食数百亿公斤。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还通过举办多期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为印度、越南等国培养了一批批杂交水稻专业人才,使杂交水稻不仅惠及国人,还惠及东南亚甚至欧美国家的农民。

    “让农民腾出土地种植经济作物,曲线致富”

    杂交水稻的推广,直接受益者莫过于种植的农民,他们称袁隆平为“米菩萨”。

    和水稻打了半个多世纪的交道,袁隆平和广大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即使在记者招待会上,仍旧不忘为提高米价,提高农民收入奋力疾呼。皮肤黝黑,性情温和的袁隆平很受农民们的欢迎。农民朋友找他帮忙,只要他能做到的,不管是和那人认识还是不认识,他都会去帮。对此,袁隆平说:“我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农民,顶多在农民前面加两个字的定语:知识。”

    灿烂辉煌的科研前景、推广趋势和造福全人类的远大理想,不断激发着袁隆平的科研热情。76岁的他激情不减,正在为亩产900公斤的目标继续努力。他坚信,禾下乘凉,梦会实现。(记者 杜学敏)

责编:毛婷

1/1页
相关视频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