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中国青年报:药品“大降价”时代的终结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5月10日 09:13 来源:中国青年报

  5月8日,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就这次药品降价首次公开表态。据悉,这260种药品降价后,今后国家对药品价格的管理将由集中大规模降价转变为定期微调,这也就意味着国家发改委药品“大降价”时代的终结。(《扬子晚报》5月9日)

  资料显示,从1998年开始,国家发改委先后进行了23次药品降价。现在这个旷日持久的降价终于告一段落了。是什么原因促使“大降价”时代的终结?这位负责人在宣布此次药品调价消息的同时表示,目前列入中央政府定价目录的药品共有1500种左右,地方定价800多种。从2006年开始,国家发改委分7批对列入中央政府定价范围内的药品重新核定了价格。其中,900余种不同程度地降低了价格,约占70%;70多种廉价药品调高了价格,约占5%;300余种药品维持原价,约占25%。仔细一看,这三个百分比加起来正好是100%。就是说,国家发改委宣布药品“大降价”时代的终结,是因为列入中央政府定价范围内的1500种左右的药品重新核定价格工作已经全部结束,将不会再进行这种药品大降价了。

  那么,国家发改委23次药品降价,2006年以来对7批药品的重新定价,效果到底如何?事实是,药价降了,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根本没有缓解,结果是“药价频频降,百姓没感觉”。何止是老百姓?连政府也承认,光靠降药价解决不了“看病贵”的难题。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国家发改委的前18次药品降价使消费者每年购买药物的金额平均只减少了2.5元,而国家发改委自己公布的降价金额早已达到400亿了,也就是说,国家发改委公布的降价金额在事实上只实现了不到1%。那么,虽然国家发改委没有说,我们却猜想,“大降价”时代的终结应该与实际上的“降价无用”有联系。承认这一点,可能会促使政府从“降价无用”中得到启示,转而研究从体制上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小学生都曾做过这样的算术题:一个水池有一根进水管和一根排水管。进水管放满水池需要5小时,排水管排掉水池里的水需要10小时。现在,把进水管和排水管同时打开,需要几小时才能把水池注满?这当然是故意设计的题目,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所以姜昆在相声里说这是吃饱了撑的。而国家发改委进行的药品降价,就是现实版的一道算术题:国家发改委不停地给药品降价,等于给药价的水池放水;另外却有两根管子给水池加水,一根是药监局,他们一年受理10009种新药报批,旧药改个剂型、换个包装、变个规格,就成了新药,价格却凭空翻了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另一根就是医疗部门,只开贵的药,目的是在国家财政补偿不足情况下,以药养医,增加患者负担。国家发改委的放水被两根管子的进水抵冲,池子里的水当然降不下来。现在,国家发改委药品“大降价”的终结,其实也正是这道算术题的终结。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就公开承认,目前,医药管理格局十分复杂,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国家发改委负责药价的调控,卫生部管医院,药监局分管药品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因而对药价虚高的监管,往往是“按下葫芦起来瓢”。药品降价还需要各有关部门的协作与配合,单凭任何一个部门,都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这么看来,国家发改委还是知道现实存在的“放水原理”的。既然降价不行,只能在体制上求解了。在今年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卫生部部长高强已经明确表示,今年新的医改方案一定会出台,我们拭目以待。(殷国安)

责编:赵旋璇

1/1页
相关视频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