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新闻调查]建国后五代团员谈青春岁月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5月08日 23:24 来源:CCTV.com

进入[新闻调查]>>

    CCTV.com消息(新闻调查5月8日播出):  >>>点击视频进入

    为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85周年,本期《新闻调查》播出反映各个时期青年奋斗成长历程的专题节目――《青春?记忆》。这是一次有关青春的聚会;这是对建国58年间青年奋斗历程的盘点;共同的青春岁月,不同的人生选择,不同的人生机遇,相似的青春火热,各个时代的青年楷模展现了不同的精神面貌:

    杨华,50年代北京垦荒队的队长,前往黑龙江垦荒,开创了垦荒的先河。

    侯隽,60年代知识青年的代表,知识青年改变农村面貌的典型。

    郑奇宝,80年代技术革新的能手,拥有20多项发明。

    许海峰,23届奥运会射击金牌获得者,实现中国在奥运会上零的突破。

    刘宝平,2006年十大杰出农民之一,从一个来北京的打工仔成为蔬菜大王。

    徐强,沈阳鼓风机厂的产业工人,立足本职,创造出了齿轮生产当中的“徐强精度”,每年为企业创作效益4000多万。

    详细内容:

五四青年节这天 ,人民大会堂迎来了建国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青年榜样。他们当中很多人都已经不再是年轻的面孔,但每个人都曾经拥有一段火热的青春。这位步履匆匆的老人叫杨华,其实,他此时只能依靠助听器才能听到少先队员的鼓声,但讲起青春岁月他依然是充满豪情。

杨华:我是杨华,是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的发起人……

 

杨华:我是杨华,是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的发起人……

 

52年前,杨华和他的伙伴们引领了一项事业的开端。20074月,杨华老人的在家里,给我们展示了当年垦荒出发时的队旗。

 

杨华:这是在我们垦荒队出发的欢送大会上,胡耀邦同志亲自把这面旗交给我,我们打着这面旗向荒地进军的。

 

多年来,杨华一直把这面的队旗珍藏在身旁,而对于他来说,那段岁月也留给他太多无法抹去的记忆。

 

记者:我看您这个手,现在很多都裂开了,这个是那个时候……

 

杨华:这个是刷房子,刷墙,因为那儿的气候,完了以后,让石灰烧了,从那儿以后,就这样,特别是一到冬天,就裂。

 

记者:这都多少年了呀?

 

杨华:这些在我身上,说实在的,无所谓的事。

 

岁月流转,对于杨华来说,他的青春、汗水都留在了黑龙江那个叫共青农场的地方。

 

记者:当年垦荒的时候,为什么有这个想法呢?

 

杨华:就是粮食短缺呀,挨饿,没粮食啊。

 

出生于1932年的杨华,曾历经苦难也已感受新生,垦荒前,他是北京市石景山黄村乡的乡长,新生的共和国面临的困难让他有了愿望。

 

杨华: 1954年,北京市第四次农村工作会议召开,传达了黑龙江省,有大片土地没有开发,在小组讨论的时候,我就提出来了,我说能不能让我去到黑龙江垦荒。

 

记者:是真的想去吗?

 

杨华:我是真心的,因为我是共产党员,我要为人民负责,想解决粮食问题。

 

当时的杨华不仅已经担任了乡里的行政职务,而且已经有了已经一岁多的儿子。

 

记者:家里那时候愿意让你们去吗?

 

杨华:我首先跟我爱人说,我说我要到黑龙江去垦荒了,我爱人当时就说,你上哪儿我上哪儿,所以说支持我去垦荒,首先第一个是我的老伴。

 

1953年新民主主义共青团二大召来,党中央号召青年根据青年特点开展活动,面对国家粮食短缺的问题,团中央开始考虑组织青年垦荒队。杨华为首的五名青年成了最初的垦荒队员。

 

记者:那你们的力量有多大呢?

 

杨华:胡耀邦接见我们,当时胡耀邦就问我说,你需要多少人,我说我们的能力有限,你是不是先给我们60人,胡耀邦同意了。

 

1955年的830日,团中央为杨华带领的第一批垦荒队员召开了场面宏大的欢送会。

 

杨华:就是欢送我们的时候,我就说我们的决心,有一条困难我们克服一条,有两条克服两条,有一千条克服一千条,有一万条克服一万条,就是这样表的态。我们有一支歌,就是垦荒队之歌,告别了母亲,背起行装,踏上征途,远离故乡,穿过那无边的原野,越过那重重的山冈,高举起垦荒的旗帜,奔向遥远的地方。

 

杨华带着北京的名青年奔赴东北垦荒,他们也向全国的青年发出了倡议,在向荒原要粮食的日子里,垦荒队员付出了血的代价和满腔的激情。

 

记者:当时到了萝北是个什么情况啊?

 

杨华:到黑龙江江沿上,我们使温度表一试,零下44度,一个叫周俊的,他把脚丫子冻疼了,冻僵了,已经冻白了。完了以后呢,放在那儿那个大铁炉子上烤,这一烤不要紧呐,这么一脱鞋,这么一脱袜子,把十个脚趾头盖儿全脱掉了。我就跟周俊说,我说周俊,今天你把鞭子交给我,我赶着车,你把脚包上,拿皮袄包上。你坐着车,站在那儿看着我,看了我半天,完了以后问我说,杨华你说话算数不算数,我说算数,他说你在团中央的欢送大会上你替我们怎么表示的决心。我说记得,我说有一条克服一条,有一千条克服一千条,有一万条克服一万条。他告诉我杨华,我这不是才一条吗。拿鞭子一摇,把车赶走了。

 

记者:为什么当时大家这么大的决心啊?

 

杨华:为人民解决粮食短缺问题,这种指导思想。

 

在杨华带领下的北京垦荒队,第一年就开垦农田30多公顷,后来又陆续有青年从四面八方赶来加入垦荒队伍,共青农场的事业越来越壮大。在北京垦荒队的倡议下,上海、温州等全国的很多地方的青年都走向了荒原的战场。青年垦荒队为国家建国初期缓解粮食短缺的压力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城市的青年也在用火热的才情参与新中国的建设,“青年突击队”成为那个时代与“青年垦荒队”同样闪亮的群体,在新中国的初期建设中,那个时代的青年勇敢挑起了对于国家责任和担当。

 

这是1963年,演员黄宗英发表的一篇报告文学,《特别的姑娘》,说的是北京姑娘侯隽得故事,这篇文章让她成为60年代家喻户晓的人物。

特别的姑娘侯隽

 

记者:为什么叫您特别的姑娘呢?

 

侯隽:那一代人呢,我觉得都是非常有理想的那么一代人,但是毕竟城市的青年能够到农村去当农民的还是很少很少的,所以还是在那时候也是比较特别的。

 

侯隽是知识青年的代表, 60年代,广大知识青年响应组织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不仅参与农业生产,还用知识改变了农村的面貌。下乡前,侯隽原本是北京良乡中学的高材生。

 

侯隽:我一直是想考大学的,而且我挺狂.除了北大呀,人大呀,别处我还不念呢,但就是我毕业,复习功课准备高考的时候,我们校长给我们做了一次形势报告。

 

侯隽高中毕业时,国家还处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毕业前,校长作的国民经济形势的报告让侯隽放弃了原本要考大学的想法。

 

侯隽:并没有动员城市的青年去下乡,但是我觉得农村青年有责任,我们城市青年一样有责任,我说他们可以回乡,我也可以下乡。

 

记者:心里当时就没有一点动摇啊?

 

侯隽:后来有的人说你可以考啊,我们老师也说你该考考嘛,你考上了你也可以不念嘛,我说我要考上了,也没准儿就舍不得不念了,所以就是不考了。

 

放弃了大学梦想的侯隽来到天津宝坻的窦家桥村,当上了一个地道的农民。从一个单纯的学生,到一个决心改天换地的农民,侯隽开始了不一样的人生。

 

记者:到农村来就需要真真正正干农活了。

 

侯隽:那是啊。

 

记者:您可以吗?

 

侯隽:不仅真真正正地里头摔打。比人家农村的孩子还苦,人家毕竟有一家,下地劳动回来呢,到家里头有热饭就吃,我呢还得自己做。

 

记者:面临这种现实生活的时候,有没有会觉得,自己的选择有一点冒失?

 

侯隽:我倒是对自个儿的选择我不后悔,但是碰到困难的时候也掉眼泪,但完了把这事过去,咱还是那么干,因为是自己的选择。

 

记者: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呢?

 

侯隽:因为我的选择,我觉得是对的。到这儿以后我确实感到农村需要知识,需要人才。

 

侯隽坚决地在窦家桥住了下来,高中毕业的侯隽属于这个村子的文化人,她开始用她的力量改变这个村庄的面貌。

 

侯隽:我们刚来的时候呢,这个村就是,可以说没有什么水浇地,也没电,更甭谈什么机械化了,一切都是靠人力。

 

记者:你来了以后这个村子里有什么不同呢?

 

侯隽:就是想办法推广科学种田呀,另外像深翻、打井,特别是造海绵田,然后我们整个的窦家桥的地,全搞成水浇地了。

 

不久,侯隽当上了村里的团支部书记,后来还当上了村的党支部书记。村里的面貌也大为改观,到农村采风的黄宗英偶然得知了侯隽的事迹,报告文学刊出后,侯隽与邢燕子、董加耕等有为知识青年一样,成为那个时代青年学习的榜样。

 

记者:60年代您也是青年的榜样,那时候您心里有榜样吗?

 

侯隽:我有,下乡前有榜样,什么徐建春了,什么王培珍了,邢燕子,这不都是我的榜样。等下了以后,我62年下乡,63年开始学雷锋,雷锋是我们全国人民的榜样,他更是我的榜样。

 

这是一个影响几代人的英雄般的榜样,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60年代的青年更是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奉献成为一代青年的生活方向。

 

记者:很多年轻人会觉得,你们那代人当时的选择在现在看来是那么的不可理解,甚至可能有人说,太傻了做这种选择。

 

侯隽:那时候也有人说傻,我觉得一个时代,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历史使命,我们那个年代,都没有饭吃,那时候好像爱说一句什么呢,为了天下人民的幸福,我们愿意吃尽人间所有的苦,我们觉得很自然的。

 

后来黄宗英到我这儿采访,在我那门上,那是她写的,“苦中自有乐,乐在吃苦中”,这也是我的生活写照,也是当时我们反映了,我们那个年代人的苦乐观。

 

侯隽在窦家桥村一直待了18年,而杨华和垦荒队员在共青农场一待就是几十年,直到退休,他才回到北京,而他的两个儿子却因为事故长眠在黑龙江的土地上。

 

记者:您现在怎么看待年轻的这段岁月呀?

 

侯隽:对于我们这些人,这样做,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罪,但是我们认为是值得的,就是为人民做了这么一点好事呗。

 

像杨华、侯隽他们一样,在那个年代里,千千万万青年,在与共和国共患难的岁月里,奉献出了青春甚至人生的全部。

 

60年代末,中国经过了动荡的十年,风雨过后,新的历史时期来临,冷静下来的青年人也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定位,在上海,一个刚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也在思索自己的人生道路。

 

郑奇宝

 

郑奇宝:那时候生活都很单调,人有很多空余的时间,大家很多思索。

 

记者:是指什么呢?

 

郑奇宝:我个人的想法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作为。

 

郑奇宝,80年代曾以科技发明闻名全国。文革过后,他刚刚从一所技校毕业。他的人生转变是从电报设备生产车间的一个工人开始的

 

郑奇宝:那时候就是做一个小工。

 

记者:那你对那种现状自己怎么看当时?

 

郑奇宝:去了以后我就对这个工作挺感兴趣,我不安心做装配工,自己就深入进去,跟工程师们去讨论,设计上有什么问题。

 

记者: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安心?

 

郑奇宝:我就是感觉就是对知识和技术的这种求知欲。

 

1977年,国家恢复实行高考,中止了10年正常读书生活的青年人,终于可以通过考试来实现自己的梦想,这对于渴望读书的郑奇宝来说,无疑是一个夙愿得偿的良机。已经参加工作的他,利用业余时间去学习函授的大学课程。

 

郑奇宝:那时候我们年龄差别是很大的,有我们那个时候很年轻的,也有岁数很大的,去读书的人大家都很努力。就是很简单,我就想学知识,增加自己的才干吧,能学到一些这样的本领。

 

郑奇宝一边上函授课程,一边把视线转向改进生产设备上。

 

郑奇宝:那个时候都非常非常落后,我们那个水平相当于美国的2030年代的状况,我感觉中国人很是一种侮辱。

 

记者:你想改变它?

 

郑奇宝:对。那时候年纪轻,胆子都很大,有什么不好做,什么都能做。

 

记者:但是当时您就是一个技校的毕业生。

 

郑奇宝:对。很多知识都是在实践中去学。

 

记者:会想到,比如说我把这个发明搞出来,它可能更多是一种,个人价值的一种实现?

 

郑奇宝:没有,那个时候社会上的诱惑和利益的激励机制都很少,从我的角度,就这么简单。就是说中国这么落后,中国人可以干一件事,而且技术工作我也很感兴趣,我想把这个工作去做好。

 

自动发报机在80年代初还是高精尖的技术难题,苦于钻研的郑奇宝承担了这一在当时看来似乎不可完成的任务。

 

郑奇宝:我们做开发的时候技术太落后了,最早的,我记得很清楚,一个IBM的计算机,那是当做一个宝贝,买来的时候,厂长亲自督阵、开箱,开出来,然后去用每一条指令都是靠ABCD12345这样打进去,那个时候整个容量就只有两K,按一下执行一条指令,按一下执行一条指令,这样把一个很复杂的自动发报机的程序,一个系统调试出来,这个现在想象是不可思议的事。

 

一连几个月的时间,郑奇宝他度过了他科技攻关中最难熬的时期。

 

郑奇宝:哎呀,那个时候是我一生当中印象最深的时刻。我跟你讲,我读两个大学,我父亲是癌症,而且是晚期,我母亲也生病,我就家里面一个人,就在医院里面,空下来就这么写程序,写完以后回来再调试,所以那个人完全是处于,怎么说呢,无法形容的紧张的这种状态。

 

几个月过后,郑奇宝程控发报机的研制终于获得成功。

 

郑奇宝:把它那个调通以后做出来,按照我的想法能实现了,那是晚上还是1112点钟的时候,我记得,夜深人静,车间里没人,我做完以后,好高兴。就是一种成就感。

 

记者:这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下一个发明?

 

郑奇宝:对 。后来我就是一发不可收拾了。

 

“程控发报机”参加了当年全国青工“五小”智慧杯竞赛,并一举获得一等奖。而此后的时间内,郑奇宝又先后做出了20多项发明,30岁时,它就成为了上海最年轻的工程师。在那个知识被重新尊重的年代,青年人尽情地挥洒着他们的激情和才干。

 

郑奇宝:那个时代的年纪轻的人,大家很讲理想,追求,抱负。

 

记者:你个人也置身其中,你觉得这种社会基础是什么呢?

 

郑奇宝:那个时候就是想你对崇高的某一个事业,对一个人来说,是最有价值的事,甚至为达到这个目标,就是每个人他有那种献身的精神。

1/2页
相关视频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