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让中国汽车工业展翅飞翔――记全国政协常委万钢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4月27日 18:28 来源:上海政协

    2004年,同济大学取得了世博会百年历史上,首次由大学承担的整体规划资格;我国首座“地面交通工具风洞”和首条磁悬浮试验线在同济动工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中德友好医院由同济负责筹建,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在2005年访德期间签订的6项双边合作协议之一……作为同济大学校长的万钢正率领着这所百年老校在“百舸争流”的时代潮中“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同时作为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的首席科学家,万钢主持研究的洁净能源汽车项目取得新成果――燃料电池汽车“超越三号”在同济大学研制成功,他是当代致力于提高中国汽车行业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人物,是称之无愧的“汽车巨子”。怀着对万钢集科学家、企业家和大学校长多重角色于一身、颇有些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的好奇和期许,我在一个明媚的四月天走进同济,与万钢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我被他朴实而崇高的精神世界深深感动。

    少年下乡锤炼心魂

    掩映在浓密香樟树下的同济大学逸夫楼安详宁静,透过这间不大的校长办公室明净的玻璃窗,我看到同济开阔的草坪上坐着不少捧书而读的青年,他们蓬勃的朝气如同这春日里草坪亮丽的绿色势不可挡地扑面而来。“今天的我们是幸福的。”我脱口而出。万钢慈爱地笑了,缓解了我们之间陌生的气氛,我注意到身着深色西装的万钢有着纯净而真诚的笑容,那微笑中的眼光,除了慈爱,还透出一种历经过生活磨砺,直面并挑战过人生沧桑的平和、坚定和睿智的深邃。“1970年,您在‘文革’中离开家乡上海到东北农村插队落户,那段经历对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问道。

    “塑造了我的性格,奠定了我对待人生的基本态度。”万钢坦诚地说道,“那时我只有18岁,我们去的地方是延吉市三道湾镇东沟村,一听这名字,你就可以想象那里的情形了,作为‘黑五类’的子女,我的心情可想而知。”

    “农民是最朴实的,他们对人也是最真诚的,我这一生都深深感谢东沟村那些朴实可爱的乡亲们。人心换人心的道理我是在那时有了深刻体会。村里的党支部书记曾鼓励我说,‘人这一生有两样东西越用越多,一是动脑筋,二是下力气干活。’这句话影响了我一生。”万钢动情地说,“那时我和乡亲们一起,春天铲地,头上包着纱布还被蚊子叮得满头冒火;夏天种谷子,蹲着跪着爬着,一头汗,满脸泥;采石头,把绳子拴在腰间,从山上吊下去,用钢棍把石头撬下来,十分危险。乡亲们都说想不到我这个上海来的小伙子干起活来这么拼命。我喜欢和农民兄弟做朋友,当仓库保管员时,就跟常在仓库前修拖拉机的王大哥学习,按照图纸,一步一步把发动机拆开、清洗、研磨、安装,后来就学着开,给村里拉土送肥,去供销社拉货,王大哥也常以师傅的身份帮助我、保护我。”

    “1974年,我被大家选为生产队长。我曾问党支部书记,‘我爸妈都是反革命,铁案,你知道吗?’,他说,‘支部早就知道,重用你是因为你干得好,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别耷拉脑袋,不定哪天,你爸妈又成了功臣呢。’他朴实的语言、善意的鼓励伴随我30多年奋斗自强。”

    万钢望着远方,他沉浸在对深爱着的第二故乡的回忆中,“1998年我乘德国奥迪公司的公务专机到长春出差,晚上主人们问我想吃什么,我说――关东菜,他们大吃一惊。”万钢笑了,“我是下意识的,对那片土地的热爱早已融入我的血液中。”

1/4页
相关视频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