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1月16日 14:58 来源:
“人人可慈善”是2006年度“中华慈善奖”评选的活动主题,这一点似乎与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王振耀前不久的“忧叹”不谋而合。
王振耀的“忧叹”由来已久,作为救灾救济司司长,他不仅是救灾这一最大公益领域的主要参与者,也是对慈善公益领域思索最多的官员。他如此表述自己对慈善公益领域的“忧叹”:我们所遇到的挑战,既不是慈善资源匮乏,也不是人们缺乏爱心,更不是社会缺乏爱心的需求,而是我们还缺乏足够的行动能力。
他认为,平民慈善,是慈善公益的最为根本的品格。1月10日他告诉记者的一组数据也许可以说明这个问题。2006年,全国民政系统接收的社会捐款是35亿,而NGO领域的捐款并没有详细的统计,民间个体互动性救助行为的捐款总额也没有详细的统计数据,但是根据国内捐赠的经验估算,我国国内的每年善款流量大概是100亿。100亿之中,普通公众的捐款虽然也没有细致统计,但是肯定是公益慈善捐赠的最大源动力。
王振耀对中国的慈善捐赠从来没有低估过,他在2006年重庆慈善论坛上的展望最为鼓舞人心。他说,我国的慈善资源相当雄厚,如果我国每人年平均捐赠达到50元,全国13亿人口就可以达到650亿元,而如果人均年捐赠100元,则我国就可以达到1300亿元。在这样的社会基础上,我们完全可以确定较为明确的目标,即通过五年努力,争取使我国人民捐款数额接近或达到年人均50元的目标,力争使我国的慈善年捐款额达到500亿元。
这次“中华慈善奖”首次提出“人人可慈善”也许就是民政部发掘平民慈善源动力、行动力的一次努力尝试。“人人可慈善”精神的倡导,其实正是以社会普及作为落脚点。社会发动起来了,“只要一个地方的年度人均捐款超过了1美元,达到10元左右,也就标志着这个地方跨过了发动阶段而步入到普及阶段。在顺利完成普及阶段后,慈善事业的整体发展将较快地进入提高阶段。”
作为公民个人申请慈善捐赠免税的第一人,王振耀说,税收问题尽管存在一些法律制度上的不足,但最主要的是现行社会中落实不够。如果申请捐赠免税成为一种社会的普遍行为,人们破除面子问题等心理障碍,主动要求免税成为社会习惯,人人可慈善就会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来源:星辰在线 记者:宋宗合)
责编:王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