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12月08日 09:29 来源:
来源:新京报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昨日闭幕。这次会议再次强调了国民经济要“又好又快”地发展。与过去“又快又好发展”的提法不同,这次,“好”字排在了“快”字之前。看似仅仅两个词汇次序的变化,其实有着相当的深意。
自上世纪90年代初确立发展市场经济以来,便有了促进经济“又快又好”的说法,10多年来几乎约定俗成,“快”总在“好”之前。在“又快又好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经济从1990年至2005年平均增速9.7%,经济总量从1990年的全球第11位上升到2005年的第4位;老百姓也从“又快又好发展”的经济中得到了实惠,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4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00元。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迅猛,但我们走的基本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传统工业化模式,单位GDP能耗比发达国家平均高40%,产生的污染是他们的几十倍。中国经济发展在“快”的同时,也为多年来的“粗放型”快速增长方式付出了代价,“有水皆污”、“逢雨必酸”、“企业偷排废水”等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不少地区已集中出现。能源和资源的高消耗以及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突出问题。
为此,“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求,到2010年,在GDP年均增长7.5%的同时,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快速增长已不是难点,如何让中国经济发展得更“好”才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而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在中央的各项政策和要求出台之后,落实的关键就在于各级地方政府。而各级地方政府落实的关键则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要加快观念转变。一种亟待改变的观念是:“快速发展”是衡量一切的标准,发展速度慢就意味着能力差、政绩差。
在科学发展观提出之后,仍然有一些地方官员把GDP增长放在第一位,而不顾发展代价和效率,高能耗、高污染的增长模式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甚至个别地方政府置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不顾,对于不符合产业发展政策的企业大力进行地方保护。因此,要加强教育和舆论引导,让各级官员真正理解“又好又快发展”的意义。
其次,要建立和完善“又好又快发展”的考核指标。如今,发展“快”与“慢”如何区分已经不成问题,在相关指标比较之下可以一目了然。然而“好”的发展标准却并不够完善,目前仅仅有能耗等个别指标,不能全面、合理反映“好”的程度,在实践中也就难以考核。因此,建立一个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又好又快发展”追求的各级领导干部考核指标体系,是促使中国发展更“好”的重要环节。
第三,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监督机制。能否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在有了考核指标之后,最重要的就是相应的监督机制,特别是在各级政府官员的提拔任用过程中,必须建立与考核指标和考核结果相结合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得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由“软约束”变成“硬约束”,从而保障“又好又快发展”。
“又好又快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化,也是反思中国多年发展历程的经验总结。
“又好又快发展”不仅是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之后的必然要求,更是我们这一代建设者的历史责任和义务。
责编:霍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