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重庆“综合开发”战旱魔 百年大旱却有稻谷丰收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9月17日 07:43 来源:人民日报
专题:四川遇特大干旱

人民日报消息:

今夏重庆遭遇百年一遇的大旱,然而许多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依然稻谷丰收,没被旱灾“卡住脖子”

   9月6日,重庆市渝北区王家镇继光村村民何意凡在抢播青菜种子。9月5日,重庆市下起了旱灾两个月以来的第一场雨,村民们正抓紧时机抢播晚秋作物,力争将旱灾损失减低到最小程度。新华社记者 周衡义 摄

  渠渠相通,排灌方便,项目区损失减七成

    今年8月,重庆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1972万亩农田受旱,占全市耕地面积的97%,其中480万亩农田干枯绝收。水库干涸,农田龟裂,水稻晒成了“杂草”,玉米晒成了“干柴”,部分地方人畜饮水告急……

    然而在南川市三秀村却是另外一番景象。8月下旬,记者看到三秀村的稻田绿意盎然,再过几天就收割了,农民们在忙着浇最后一次水。“大旱不减产,全靠水利设施了。”三秀村二组村民段后祥高兴地说:“我数了一下,一穗水稻有400粒稻谷,一亩能收1200斤,比往年还能多100斤。”

    据了解,作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今年3月,三秀村和周边5村的2.3万亩农田实施了综合治理,灌排渠道修到了田头,毛渠连通主渠,灌溉方便,今年大旱正好就派上了大用场。

    村民刑白树说:“以前田间的土渠淤了几十年,别说大旱,稍有旱情就没招了。现在有了这‘三面光’的水泥渠道,旱能灌、涝能排,咱农民种啥都不愁了。”老刑计划,今年收完水稻还要再种一季油菜,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一季变两季,1亩能增收几百元。

    像三秀村一样,许多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的农民都尝到了甜头。排灌沟渠纵横交错、生产便道平坦笔直、田块方正规范,拧开一个支管阀门,清澈的流水就可灌溉到稻田。据统计,设施配套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旱灾的损失减少了近七成。荣昌县盘龙项目区的长岭村今年人均收入减少46元,但比全镇人均减210元少损失164元,比与之相邻的非项目村――半月村人均减收426元少损失380元。

    农业综合开发要解决农民想办办不了的,但又是最迫切、最直接、最实际的问题。农业综合开发不仅确保了农田灌溉,也保障农户饮用水,丰都县飞仙村利用农业综合开发修建的提灌站、引水灌溉堰,连续抽水45天,确保了村民饮水和570亩制种水稻的灌溉。一组村民刘家怀激动地说:“过去靠单家独户用水泵抽水,少不了争水抢水打架。今年家家用水有保障,纠纷自然没了。”

    良种结合良技,节本增产增效

    有了基础设施,还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农业综合开发依靠政策引导、示范带动,千方百计让科技与农民零距离接触。

    大足县是旱情严重的地区之一,然而在高升镇旭光村4队,每亩水稻却平均增产130公斤。村民赵忠良告诉记者,今年全队126户全部选用了优质稻渝优1号,这个品种既抗旱,产量又高,他家的3.8亩水稻比往年增产了660公斤。

    永川市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引进水稻抗病耐旱高产新品种50个,玉米新品种55个,开展实用技术培训3000人次,项目区良种覆盖率达到95%,技术入户率达90%以上。其中620亩超级稻超高产示范片区经专家测产,平均亩产达到752.13公斤,比全市水稻平均亩产高了43.8%,每亩增效320元。

    如何让良种、良技发挥最大效益?重庆农业综合开发采取集中投入、连片发展,发挥规模效益。三秀村村民肖方建说,以前家里三亩地,分成六块,啥技术都用不上。去年经过调整,合并成了两块。今年他用上了抛秧技术,请来收割机收稻谷,算下来省了200多元。

    梁平县集中连片规模开发,发展制种面积1.2万亩在大旱过程中,集约化管理模式及时发挥作用,使制种产量保持在200―300公斤,为农民增收达500多万元。永川市通过耕作道路和田块整形等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区今年实施机耕面积1500亩、机插面积1000亩,在收割季节实施机收面积2000余亩,有效地缓解了农村季节性劳力不足的压力,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实现了抗旱抢收。

    多种措施形成合力,发挥出农业综合开发的综合效益。旭光村赵忠良算了一笔账:以前正常年景每亩水稻一年要耗费80元的抽水费,如今,建设了项目工程,水费省了一半;用上新技术,每季稻田可少施一次肥,少喷两次药,每亩节约50多元。大旱之年生产成本大大降低,粮食产量高了。他说:“农业综合开发,给我们带来看得见的实惠”

    民主开发,农民说了算

    农业综合开发要让农民参与、农民受益、农民管理,必须实行民主开发,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说了算。

    提起三秀村的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刑白树一脸自豪。他说:“从设计图纸,到工程监督,我们都参与了。”老刑说,一开始设计的机耕路是1.6米宽,村民们提出,大型收割机进来不方便,建议加宽到1.8米。还有,在村民建议下,建起了拦堰坝蓄水,利用主堰的支渠分流,自流灌溉。今年在干旱持久情况下,有效缓解了农业用水压力。

    让农民充分参与,项目成了农民自己的工程。梁平县屏锦镇龙溪村农民自愿成立了管水用水协会,民主管理民主决策高度自治,主要功能是组织渠系整治,水利设施管护,引水灌溉,节水管理,与水管部门协调水源等,每亩每年收取的10元水费,作为协会的运作经费。通过农民用水协会的有机运作,今年龙溪村2180亩耕地,均实现了增产增收。(记者 赵永平) 

责编:刘彦妤

1/1页
相关视频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