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消息(环球360):2008北京奥运会,不仅是一场世界各国人民聚焦的体育盛会,更是一场展现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华民族文化的盛会。在北京奥运开幕倒计时两周年之际,我们从刚刚结束的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举办的第一届“三分钟奥运动画、DV作品大赛”中精选出一些作品,与大家一起感受人文奥运的魅力。奥林匹克即将来到中国,能否用三分钟的影像诠释出中国人眼中的奥林匹克;当传统的奥林匹克精神遇到现代化的影像表现手段时,二者将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
奥运是一场欢聚的盛会,我们的序幕就从一个舞动的红色海洋开始。
《中国红》作者 郭冶:
每一个中国人在喜庆的日子就要有红色出现,包括历史上喜庆的日子必须有红色的元素来强化中国人对于喜庆的概念。给人一种吉祥的感觉,从这里演变为一个奥运题材的中国红。
不仅仅是以鲜艳夺目的中国红作为基色,中国传统艺术也在这里得到充分展示。
《中国红》作者 郭冶 :民间艺术在里面用动画形式体现,京剧脸谱、 红色长城 、气球 、中国季红大瓶 、变换的红旗(以及)红色的京字小人在奔跑里面扣题为奥运大的项目在奔跑,在变幻,最后给每一个中国人以震撼,以传承中国文化为宗旨。中国人喜迎奥运的一种心境在这里一一得以体现。
和前面的《中国红》有着暗合的默契,《民族风》这部作品也是以中国传统的文化和民俗作为基调来诠释人文奥运的精神,奥运的五环标志成为了作品的主线。
《民族风》作者 刘博:因为在北京举办奥运会,从天坛开始,五环从后面跑出来像骑自行车的感觉。出来通过四合院,腊梅乍开,面演变成五环。通过一系列中国民族符号和民俗去演变成五环,在整体构思里上就是以人民贴近奥运为主题,体现出老百姓对奥运的盼望。像京剧啊,小人在城墙上啊,还有一些很有节奏性的东西,去体现奥运整体。把中国的民俗还有最具中国文化代表性的东西来阐述一遍去贴近奥运会,民俗角度包括很多,比如说老百姓逢年过节的灯笼,还有一些很具代表性的东西。关于中国文化的东西,比如说龙、长城、天坛,这些最具中国文化的东西,这几方面去阐述这个片子来体现奥运会在中国的价值。
奥运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盛会,通过运用水墨这种中国最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动画作品《民族风》展示出了中国文化五千年的神韵。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金元浦:世界各国的文化借助奥林匹克运动会来到中国,中国文化也由此有了一个向全世界展示的极好的机会,所以我们有一个口号 “世界给我十六天 我还世界五千年”。
在这次“三分钟奥运动画、DV作品大赛”的获奖名单中,《中国红》和《民族风》是很有特点的一类作品,它们以中国文化为主线,融入了东方要素,融进了中国文化的民俗的精髓,并且在艺术上也强调了中国元素,显示出非常突出的东方神韵。与它们相比,下面的两部作品可谓是另辟蹊径,轻松和幽默在这里迸发出跳跃的光芒。
可爱的主角、夸张的动作,富有张力的情节,架构出《Q日志》三部曲的整体形象。那么,当初作者是如何设想的呢?
《Q日志》作者 韩强:
我们整个片子想表现的意图呢?就是通过幽默的方式来表现奥运,全民健身这些主题。我们整体的三个片子主要是体现了一种理念,首先选题上让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比较原始的环境中,这个我们体现了奥运精神的(历史)比较长远。另外一个我们不用人,而用一个小怪物作主角,是体现了一种幽默娱乐的因素。
《Q日志》一共包含了三个小故事,钓鱼、采苹果和打猎,这些原始社会里最基本的生存手段,在这里成为了表现奥运精神不同侧面的重要元素。
《Q日志》作者 韩强:
每一集里面(讲述)不同的故事,比如说第一集《钓鱼》就是隐含着一种奥运的精神,要比人快,要比人强,《苹果》呢 也宣传了奥运的另一个精神就是契而不舍的精神。第三个打猎呢,宣传了一种理念就是我们的奥运会的一些项目来源于一些日常生活中。比如说像《打猎》中投掷标枪,而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运动的发展,现在标枪已经变成一种体育竞技项目,我们想为观众表达的一种意图呢,就是我们的(体育)运动是来源于生活中的,是劳动着的运动。
如果说原始社会的小野人让我们大跌眼睛,现在这个充满创意的黏土动画更使人捧腹。从5个小片断中透射出的丰富的想像力,让《奥运狂想曲》这个名字显得十分贴切。
《奥运狂想曲》作者 王也 李政:我们当时(想)奥运精神就是拼搏即可超越自我的人生态度,所以我们确定故事都是与这个主题有关系的。像方糖跳水,其实方糖是溶于水的,但它勇于挑战自我,然后大胆去跳水,最后结果它并不是完全地溶在水里,而是自己的样貌发生改变,而且变得更好(看)。然后是灯泡,它自己不运动的时候垂头丧气没什么精神,但是运动起来时它就会发光发热,我们想表现的就是运动对人精神的激励。后面是牙齿和牙刷的关系,平常它们经常在一起(现在)它们突然在一块摔跤,两个是竞争对手,其实无论谁胜谁负都对牙齿产生了好的作用(刷牙了)。说明运动员的竞争不见得是恶性的,是非常良性的一种竞争。然后是气球,气球它击剑,最后一个胜利者也是经历过好几次失败,自己身上打着补丁,那种无畏超越自我的精神。我们最后一个故事是火柴(滑冰)高速旋转,高速旋转之后自己燃烧了,体现运动给人带来的激情。
《奥运狂想曲》全长只有1分03秒,大概是参赛作品中最短的了。但是花的功夫可一点也不少,1000多张照片的拍摄、挑选、修图工作见证了制作的难度。
《奥运狂想曲》作者 王也 李政:(我们)做的时候画了很长时间,首先黏土动画不像平常人说得那么简单,很复杂。它是那种有雕塑要做造型,你要一帧一帧拍,需要很多东西把它(模型)吊起来,在拍摄过程中经常会有“塌方”的事件。或把东西放在烤箱烤,可能烤箱冒烟着火之类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充满童趣的小野人和黏土动画,用趣味性的东西展示了奥运文化中另一种精神,奥林匹克精神说到底是一个快乐的生活的哲学,它来源于生活,并召唤着于一切渴望拼搏的人们,不管是运动员、志愿者、服务员或者是普通百姓,都有各自参与和支持奥运的方式。也许很多人都认为动画是最能实现自由表达的载体,前面的几个精彩作品也没有让我们失望;不过,大家很快就能感受到,DV实拍的创意是一点也不逊色呢。
强烈的舞蹈节奏感、强烈的时空对比性,这就是带有专业团队鲜明特色的作品《逐梦》。
北京舞蹈学院艺术传播系系主任 张朝霞:(《逐梦》)特点就是我认为符合奥运的一个基本精神就是动感美学,你比如说奥运会就是动感的美,这是人文奥运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而舞蹈元素介入这样一个DV的话呢,就是动+动的一个美学的整合,通过人的元素的介入更好地阐释了奥运精神。
那么,一个原始人,来到现代的时空,到底要寻找、要表现什么呢?
《逐梦》作者 康建飞 顾晶辉:
(《逐梦》)有一个时间的贯穿性,有一个原始社会的人,当由于某种外力来到一个纷繁复杂的现代世界,他对周围的一切都很陌生,但是他在大街上在 在这个社会的各个角落都可以发现一些标志性的东西,就是奥运会的小人,(奥运)中国印那个造型。我们找几个点一个是人的身体,一个是中国印上类似于他们古时候岩壁上的岩画,它们有一种结合点。他(原始人)面对这种标志的时候,就感觉和他远古时壁画的相似性,亲切感慢慢地融入现代社会中来,一种和谐社会和谐自然(的精神)。
如果说《逐梦》是以艺术方式表达一个伟大的民族从遥远走来、与现在这个世界相交融、 又走向未来的一个象征性的题材,那么另外一个DV作品《我最喜欢》就是用最写实的手法表达出最纯粹的情感。
《我最喜欢》作者 赵春梁:
这些孩子都是来北京打工人员的一些子女,虽然他们学习和生活的状况都很艰苦,但是他们都是很活泼,很可爱的一些孩子。他们同样是我们国家将来的希望和栋梁,我希望通过这些孩子对奥运的期待来表现中国人民对奥运的希望。
三分钟很短,短到转瞬即逝;三分钟很长,长到贯通古今;三分钟,用有限表现无限;三分钟,用艺术展示生活。“三分钟奥运动画、DV作品大赛”的主办方希望,人们可以在创作奥运影像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参与的快感,提升艺术的表现力,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推动奥林匹克发展,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博大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内在融合。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金元浦:
奥林匹克精神是重在参与,尤其是中国进入到奥林匹克运动,遇到这百年不遇的机会,它使13亿人都加入到这样一个活动中,我们觉得意义十分重大。重在参与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觉得用DV 用动画这样一个方式参与能够以现代的方式,以现代人喜欢的方式来介入到奥运之中,用他们手中自己的DV记下他们在这样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中他们自己的参与,自己的心情,自己的经历。
大家看了这么多,听了这么多,是不是也和我一样感到兴奋和振奋呢?奥运是世界的奥运,2008北京奥运更是所有中国人的奥运,拿起手中的DV、敲打起电脑前的键盘,让我们一起记录奥运心情、探寻奥运人文、展现奥运期待吧。
责编:赵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