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时间能愈合一切 唐山正平静等待大地震30年祭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7月26日 16:17 来源:

   扬子晚报消息:对于如今40岁以下的人来说,唐山大地震只是童年记忆中一片模糊的阴影或是各种书刊上的叙述和数字;而对于40岁以上的人来说,则是镌刻在心版上的浮雕,一幅幅画面仍在清晰闪回。大地震30周年之际,我们重新展开那段记忆,危难之中举国救援、人民子弟兵挺身救灾,灾区人民顽强抗争、相互帮助,其景其情在今天仍感天动地。本报为此特派记者赶赴唐山,今起推出纪念唐山大地震30周年系列报道。

    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驰,每靠近唐山一分,记者的心就会莫名地颤动一回,仿佛又感受到了30年前那场地震的余波。这种心灵的悸动在进入唐山市区之后却慢慢地消逝了:这是一个多么美丽而宁静的北方城市呵!

    站在15层楼的高度俯视唐山,华灯璀璨的夜色让你怎么也没法在脑海里重现三十年前的那片劫后废墟的景象。“30年了,足足两代人了呵!”开出租车的刘国城老师傅对记者说。也许时间确实是医治伤疤的最好药剂,但是站在这一片曾经是废墟的都市大道上,那种最普通的城市夜生活的气息却变得无比地让人感慨:幸福在很多时候普通得让你感受不到,或许只有灾难才让人觉得幸福的可贵。

    刘国城今年54岁。从他平静的表情中很难看出,他也是30年前那场灾难的幸存者之一。

    记者一直很犹豫要不要请刘师傅回忆30年前那段历史,因为揭开伤疤有可能带来新的苦痛。反倒是刘师傅在获悉我们是从古都南京专程赶来采访的记者时,主动打开了话匣子:“大震当年,我24岁,是和你们一样的棒小伙子。我记得地震发生的时候,我和家里人都在屋里睡觉,天特别地闷,外面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一股巨大的力量将我从床上掀了下来,还没反应过来,屋顶的砖瓦和大梁就劈头盖脸地砸了下来,等我醒过来,发现四周一片漆黑,啥也看不到,可是雨水溅落在自己头顶上方的声音却特别的清楚。我当时就想完了,被埋了。我喊着家里人的名字,黑暗里只有我二弟应了两声,但却没办法知道他的具体方位,正喊着,一阵余震过来,二弟的声音消失了,我二弟就这么没了。”虽然已过30年,刘国城的语气也非常的平静,但记者还是听出了那种动魄惊魂的生死离别的味道。

    整整被埋在废墟下面一天一夜后,刘国城才被救灾解放军战士救起:“别人都说我命大,是真的,屋顶一根大梁整好把我护在了废墟的下面,我虽然被困住,全身却没有受伤,连救我出来的解放军战士都连呼奇迹。”也因为这样的经历,刘国城对人民解放军有着特别的尊敬和亲密:“什么叫人民子弟兵,只有见过那次地震救灾场景的人才有切身的体会,我就是被一个和我当时差不多大的新兵用手刨出来的。现在的老唐山人,或者说每一个唐山家庭都或多或少地在那时得到了解放军的无私救助,因此唐山人的拥军是出了名的,当年救灾部队要撤离时,就有很多老人搂着解放军挽留,‘我已经是无儿无女了,你们就是我的儿女’,哭着喊着硬是不让走;现在走在唐山街头,谁要是对解放军不敬,全唐山人都不答应。”

    把记者送到宾馆后,刘师傅说,这两天来唐山的记者特别多。的确,就在本报记者办入住手续时,后面就来了好几位同行在排队。唐山饭店的服务员告诉记者,27日28日两天,饭店的房间已经全部订满了。他提醒我们,唐山抗震纪念碑就在饭店不远处。

    出宾馆走两分钟,就到了新华大道。这是唐山的主干道,这条有50米宽的大道像一道时空分隔线:路北边的标志性建筑唐山百货大楼还是很标准的“火柴盒”式样,路南的凤凰大厦则建成了“双塔”的样子。百货大楼是70年代复建的,带有很鲜明的震后“恐高”风格:只有4层楼高,却绵延几百米。而作为唐山的最高建筑的凤凰大厦,则完工于1996年――那是唐山大地震20周年,时间已经把唐山的“恐高症”治愈。最“古董”的建筑也是1976年以后的风格,这是唐山这座工业城市在华北工业圈里与众不同的地方。提到70年代以前的老区,所有的唐山人都一个劲地摇头:“都没了。谁要说唐山还有哪个地方没震着,那就是瞎掰。”

    凤凰大厦向东不远就是著名的抗震纪念碑。孩子们穿着轮滑鞋在纪念碑下快乐地穿梭着,青年们在碑前的广场上聚成一圈踢着毽子,广场的最边上停着一辆还灯火通明的献血车。一些外地的游客和新闻同行们在认真地阅读着纪念石刻上那“山崩地裂”的历史记录。碑的西边是为了纪念唐山地震30年而刚刚在前天试开放的唐山抗震纪念馆。的确,蕴涵了唐山人民不屈精神的“抗震”二字更值得纪念。

    晚上9:40左右,广场上休闲的人们还没有离开的意思。这时一个衣着光鲜,扎着辫子的小姑娘手拿一个气球,蹦跳着掠过纪念碑旁。在遗憾没能用镜头记录下这一个瞬间的同时,记者感慨:30年的重建,那场天灾给唐山带来的伤痛已经治愈,唐山,正在以平静而积极的姿态迎接24万同胞的30年祭,迎接走向现代化的下一个挑战。(扬子晚报 特派记者 李军 朱昕磊)

责编:霍筠霞

1/1页
相关视频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