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石家庄7月21日电(记者张洪河 曹国厂)唐山大地震为社会科学提出新的研究课题,震后30年来,社会科学工作者运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研究唐山地震灾害,使唐山成为中国地震社会学研究的“摇篮”。
“地震社会学”的概念由国外学者提出,主要研究地震发生对灾区的社会影响以及社会作出的反应。上世纪80年代初,这一概念引入中国,研究范围只限于地震预报引起社会经济影响。1982年,受唐山市政府委托,河北理工学院教授王子平着手组织唐山抗震救灾史的研究和撰写,并于1985年从社会学角度写出了《瞬间与十年--唐山地震始末》一书。
目前,唐山已形成一支地震社会学研究队伍,河北理工学院成立河北省地震工程研究中心,招收地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
中国首次“全国地震社会学研讨会”也于1988年在唐山举办。1989年,王子平、陈非比、王绍玉合作撰写的《地震社会学初探》,是中国第一部研究地震社会学的理论专著,形成了自身的地震社会学的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地震社会学研究的结构框架。
同年,主要由唐山学者担纲的“唐山地震灾区社会恢复与社会问题的研究和对策”课题组成立,1998年出版《唐山地震灾区社会恢复与社会问题的研究》。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对一场自然灾害所进行的最大规模、全面而深入的社会学调查,仅发放问卷就达2万多份,取得数以百万计的数据。
相关新闻:
从新唐山的崛起振兴腾飞中感悟什么?
唐山寻亲:笑眯眯的圆脸给了我生的勇气
唐山地震孤儿近半数成为行业骨干报效国家
河北唐山三处地震遗址被列为“国保”单位
“刻名收费”难让唐山地震二十四万死难者安宁
唐山大地震幸存获救三十年不忘寻亲感恩
新型城市充满活力 "抗震精神"是新唐山崛起之魂
责编:霍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