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座谈会现场
[主持人]:
各位网友,各位嘉宾,大家好。今天,中宣部理论局邀请部分专家学者,在人民网理论频道召开《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网上座谈会,主题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欢迎大家积极参加讨论。 [09:19]
[主持人]:
首先为各位网友介绍今天出席座谈会的嘉宾,他们是:中宣部理论局局长兼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主任路建平、中宣部理论局副局长兼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副主任张西明、中宣部理论局副局长黄中平、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副主任张磊、中宣部理论局助理巡视员邓晨明、中央党校科社部教授秦刚、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杨信礼、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全新。欢迎各位嘉宾。 [09:19]
[主持人]:
今天网上座谈会采用主题发言和在线交流相结合的方式,由人民网进行音视频、文字和图片直播,新华网、光明网、中青网、央视国际网等网站联合转播。座谈会预告在网上发布以来,已有许多网友留言提问。我们的嘉宾将对有代表性的部分提问作出回答。也欢迎各位网友在座谈期间继续提问,与嘉宾互动交流。现在座谈会正式开始。 [09:20]
[主持人]:
首先请中宣部理论局局长兼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主任路建平发言,发言的主题是“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并介绍编写《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的由来,本书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09:20]
[路建平]:
首先我想说明的是《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是适应干部群众学习需要编写的,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有力的思想保证。 [09:21]
[路建平]:
科学发展观提出将近三年,通过学习研究宣传活动,已经在干部群众当中形成了共识,在贯彻当中,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这只是开始,在学习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当中,广大干部群众也反映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意义深远,还有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希望得到科学的解答和系统的阐述。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09:23]
[路建平]:
落实这个任务,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干部群众迫切需要有一本全面准确、系统阐述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材料。《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就是为干部群众进一步学习科学发展观服务的,目的是要推动干部群众,全面准确地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 [09:23]
[路建平]:
具体来说,一是帮助干部群众全面准确地领会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深刻内涵、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进一步掌握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系统理论。二是帮助干部群众全面准确地领会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掌握这些重大战略思想的丰富内容和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三是帮助干部群众全面准确地领会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理论基础,进一步掌握科学发展观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关系。四是帮助干部群众全面准确地领会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依据,进一步掌握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09:24]
[路建平]:
可以说,科学发展观就是为干部群众学习服务的。编辑《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就是为理论服务的。这里我想着重对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关系谈谈自己的体会。 [09:26]
[路建平]:
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具有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党坚持生命力增强创造力的决定因素。 [09:26]
[路建平]:
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当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指导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相结合的产物,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创造性地回答了为什么发展、怎么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 [09:27]
[路建平]:
我们讲继承的关系,在科学发展方面,就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它同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过程、生产发展过程必须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发展要逐步消灭阶级之间、城乡之间、体力和脑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使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极大提高,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09:28]
[路建平]:
列宁提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最主要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创造新的、高的、多的劳动生产率。同时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加强文化建设等等。毛主席初步探索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提出要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要着眼于最大限度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各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兼顾各方面的发展需要和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等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观点。 [09:30]
[路建平]:
小平同志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他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提出改革开放分三步走,全面实现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既要有一定速度,又要讲质量、讲效益等重要战略思想和方针原则,实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历史上的一次飞跃。 [09:31]
[路建平]:
江泽民同志着眼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当中的问题,发展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发展包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实现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速度和效益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关系,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 [09:32]
[路建平]:
我们讲发展的关系,体现在科学发展观上,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思想,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认真研究和回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扩展理论视野,不断作出理论概括,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创造性的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09:33]
[路建平]:
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要重点把握好这个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特别是要把握好科学发展观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发展问题上的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发展这个共同的主题,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当中的问题。同时,根据实践的要求,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发展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战略、发展布局、发展动力、发展目的和发展要求的认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坚持和最好实践。 [09:35]
[路建平]:
谢谢各位网友。 [09:35]
[主持人]:
谢谢路局长的发言,使我们能更好地理解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系,并对《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有了大概的了解。接下来请中央党校科社部教授秦刚就全面准确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进行发言。 [09:37]
[秦刚]:
各位网友,关于科学发展观我想先说三句话,第一句话是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第二句话,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第三句话就是科学发展观是我们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矛盾、各种问题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09:37]
[秦刚]:
这三句话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所体会到的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定位。可以说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来自于实践的呼唤、现实的要求,同时也是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深化。全面把握和科学发展观必须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入手。 [09:37]
[秦刚]:
首先要把握好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所谓把握内涵,也就是要把握好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和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是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可以做一个简明、扼要的概括。就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 [09:38]
[秦刚]:
下面我说一下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回顾历史,也可以联系现实来理解,从历史的角度来说,中国近代以来有两大主题,一个就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还有一个就是国家强盛、人民富裕。前一个问题要靠革命来解决,后一个问题要靠发展来解决。新中国的成立,尤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已经解决了第一个问题,接下来的问题就是靠发展了。发展就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主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 [09:39]
[秦刚]: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那么科学发展观也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我们国家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我们现在正处在并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呢?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我们要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根本的只能是坚持继续发展,把发展作为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同时,我们也看到,改革开放28年来,尤其是近10年来,这是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中国老百姓普遍得实惠最多的时期,这个时候好象不是社会矛盾最少的时期,也不是老百姓意见最少的时期。 [09:39]
[秦刚]:
我们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各种矛盾,都要必须加以关注,都要认真解决,但是解决所有的矛盾和所有的问题都要靠发展。要用发展的办法去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只有保持我们经济和社会较快的发展,我们才能为社会的发展奠定比较好的物质基础,才能解决好涉及到人民利益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09:39]
[秦刚]:
接下来我说一下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09:41]
[秦刚]:
“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这里,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以人为本的具体含义。科学发展观所说的以人为本的“人”,指的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以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是一个整体,也是一个个体的联合,既有共同利益,也有共同群体利益,还有个体的要求。我们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反映和兼顾不同群体利益,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同时要关心每一个人的利益要求,关心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满足人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以人为本所体现的是整体、群体和个体利益的有机统一。对以人为本的理解和认识,我们要同党的宗旨和党的执政理念的认识联系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我们党执政的基本理念,“以人为本”反映了党的根本宗旨的内在规定,也体现了我们执政理念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人民共享,也就是说坚持“以人为本”实质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出发点。 [09:42]
[秦刚]:
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让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贯穿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必须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因此,我们强调经济建设要着眼于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政治建设要着眼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合法权益。文化建设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社会建设要着眼于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09:42]
[秦刚]:
坚持“以人为本”,还要着眼于现实问题的解决。把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放在首位,尤其是要着重解决好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看病、子女上学、生态保护等一些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急迫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坚持“以人为本”是以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在实践中,就要把促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使其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需要,也要着眼于人的素质的提高,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09:43]
[秦刚]:
第三个问题就涉及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基本要求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所谓“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全面进步。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按”,强调“全面发展”,并不意味着经济建设可以退到次要的位置,更不是要放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是基础,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前提,没有经济的发展,就谈不上其他方面的发展。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更加丰富的物质财富,不断增强经济实力,意义非常重大。当然,单纯的经济增长不能带来社会的全面进步,也不能解决所有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切问题,因此,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必须加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使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共同发展相互促进。我们不能以经济发展代替社会发展,也不能因为强调发展的全面性,而否定经济发展在社会中的地位,更不能否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 [09:43]
[秦刚]:
协调发展就是强调“五个统筹”。同时要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互协调。协调发展不是齐步走,也不是没有重点的发展,“协调发展”主要是指经济社会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国内国外之间还有人与自然之间的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实现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就是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的发展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我们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就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这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与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09:44]
[秦刚]:
说到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我想就是一句话,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把握这个精神实质,我们在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就必须要突出发展一个主题,无论任何情况下,加快发展的意识不能淡弱,加快发展的热情不能降低,加快发展不能减弱,加快发展的目标不能动摇,但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转变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尤其要纠正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倾向,要纠正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资源生态效率的倾向,也要纠正忽视城乡经济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倾向,更加注重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更加注重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统一,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更加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整体推进全面发展,使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够长期、平稳、快速的发展。谢谢各位。 [09:45]
[主持人]:
谢谢秦教授,下面请中宣部理论局副局长黄中平发言,发言的题目是“全面准确地理解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实践依据”。 [09:46]
[黄中平]:
各位网友大家好,我发言的题目是“全面准确地理解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实践依据”。 [09:46]
[黄中平]: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科学认识当代中国发展变化、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进程中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的必然产物。全面准确地理解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形成的实践依据,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更好地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09:47]
[黄中平]: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深入思考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实现这一全面发展的目标,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新要求。新的实践呼唤我们深化认识“为什么要发展、什么叫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创新发展观念、完善发展战略、拓宽发展途径。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着眼于新的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 [09:47]
[黄中平]: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和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们已经顺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正在向全面小康迈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新的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重要的阶段性特征。例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同时这一体制还不完善,深化改革必然触及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又如,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同时现在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全面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任务繁重。再如,我国社会总体安定团结,同时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各种犯罪活动和各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依然严重存在,给社会稳定与和谐带来的不利影响不可低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正是同我们党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这些阶段性特征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立足于统筹兼顾,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就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 [09:48]
[黄中平]: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妥善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又有了一个新的起点。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0美元。按照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3000美元。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1000美元~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既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动力,又有各种困难和风险,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有可能出现两种发展结果:一种是搞得好,经济社会继续向前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另一种是搞得不好,往往出现贫富悬殊、社会矛盾加剧等问题,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能否争取前一种而避免后一种前途,这取决于我们能否正确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系列两难问题的挑战,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妥善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 [09:49]
[黄中平]: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丰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历程,也是我们对发展规律的探索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现代化建设波澜壮阔,有艰辛的探索,有各种风险的应对;有成功的欢乐,也有曲折的教训。十六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牢牢把握发展这个主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特别是抗击非典的实践,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我们党在总结了过去各种经验教训后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09:49]
[黄中平]:
科学发展观也是我们党在积极借鉴世界各国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各国发展实践的推进,人们对发展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从以工业化为目标的“增长第一”的经济发展导向转到提倡社会的综合协调发展,从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转到突出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从不惜以破坏资源、环境、生态为代价追求经济的一时繁荣转到主张可持续发展,都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启示。科学发展观是在正确借鉴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教训、吸收人类文明进步新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09:50]
[黄中平]:
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应用而生的,深刻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实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必将有力地推动实践的发展。只要我们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能把握发展机遇,解决各种矛盾,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09:50]
[主持人]:
谢谢黄局长。在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精神实质及其形成的实践依据后,我们该怎样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意义呢?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杨信礼的发言题目就是“全面准确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下面请杨教授发言。 [09:51]
[杨信礼]:
各位网友大家好。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所达到的新高度。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上,实现的重大创新,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是多方面的,我们只有全面、准确的理解其重大意义,才能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与坚定性,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09:56]
[杨信礼]:
第一个方面的意义,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09:56]
[杨信礼]:
第二个方面的意义,科学发展观坚持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宝贵经验,汲取和借鉴了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与当代发展理论的新成果,反映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现实要求,以及当代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这两个问题刚才路局长和黄局长都做了非常好的阐释,在这里就不再展开了。 [09:57]
[杨信礼]:
第三个方面的意义,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行动指南。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21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族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诸多方面和领域的综合指标,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乃至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的目标。我们只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够不断地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一句话,只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09:58]
[杨信礼]:
第四个方面的意义,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的解释了发展的丰富内涵,指出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既合规律,又合目的,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整体推进的发展,是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文化、政治权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整体素质的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是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相统一的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对于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作出了统一的安排。 [10:00]
[杨信礼]:
科学发展观又深刻解释了发展的价值取向,发展的核心,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对为谁发展,靠谁发展这样的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阐明了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终极目的,这是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谋发展、促发展、实现发展问题上一种根本的价值取向和根本的工作路线的一种集中体现。 [10:01]
[杨信礼]:
科学发展观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研究当代中国的发展问题,深刻的解释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内在联系,深刻的解释了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融关系,深刻的解释了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对于怎样发展作出了科学回答,提出了认识发展、谋划发展、促进发展的一系列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这样就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为加快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指明了正确的方法路径。比如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要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要求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发展依靠人民,把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作为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坚持让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10:02]
[杨信礼]:
科学发展观还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辩证运动的原理,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认为发展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有机联系,全面进步、协调推进的总体运动过程。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我们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又要在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10:03]
[杨信礼]:
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运筹、统筹兼顾的辩证法,坚持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与社会全面进步,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东部、中部、西部平衡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相互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0:03]
[杨信礼]:
最后,我还想需要特别指出,科学发展观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也是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加强我们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一种迫切的需要。我们只有牢固的树立和认真的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够提高、把握和驾驭全局的能力,正确的认识和妥当的处理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问题,谋划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 [10:04]
[杨信礼]:
我们党也只有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在谋划发展和领导发展的过程中,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保持和体现我们党的先进性,提高我们党的领导水平、执政水平。正因为如此,胡锦涛同志指出,要紧密结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进一步把全党的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全党的实际行动,转化为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工作能力,抓住发展机遇,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切实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 [10:04]
[杨信礼]:
我对科学发展观重大意义的理解,主要谈论这几个方面,不一定完备,谢谢各位。 [10:05]
[主持人]:
谢谢杨教授,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下面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副主任张磊,就“全面准确地理解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内在联系”这个题目进行发言。 [10:06]
[张磊]:
各位网友好,这个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对于我们深入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学习领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战略思想,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里面我就我的学习谈一些体会和大家进行交流。 [10:07]
[张磊]: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实践的发展给理论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党的创造能力大大增强,理论创造步伐明显加快,显示出了旺盛的理论创造活力,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成果。这些成果对我们的事业发展发挥了非常明显、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10:08]
[张磊]:
我们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创新性国家、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些重大战略思想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我理解它们是统一的。首先它们统一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时它始终围绕“发展”这个主题,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最重要的主题。同时它又是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它们从不同方面,不同领域展开,彼此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科学发展观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 [10:11]
[张磊]: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加强民主、法制、公平公正、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使社会主义总体更加明确,使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三位一体,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紧密联系,整体推进,发展布局的要求。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强调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要求。提出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深刻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要求。 [10:11]
[张磊]:
提出建设创新性国家,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作为国家的重大战略,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深刻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和发展途径的要求。提出“走和平发展”道路,把科学发展和对外和平发展结合起来,把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深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要求。 [10:12]
[张磊]:
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强调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的领导核心,深刻体现了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的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要求。 [10:13]
[张磊]:
总之,这些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规律的认识。 [10:15]
[张磊]:
重大战略思想贯穿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第一,他们贯穿了“以人为本”这个本质和核心,都是我们党从维护和实现发展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提出来的。也都要把维护和实现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根本准则和根本标准。都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10:15]
[张磊]:
第二都贯穿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无论是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性国家,都要求总揽全局、科学规划、统筹兼顾、系统协调,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都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全面发展的要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也要紧紧围绕贯彻社会主义发展观,要以科学发展观来检验。 [10:15]
[张磊]:
第三、都体现了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这个实质。实现又快又好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要求。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最重要的就是坚持我们的根本发展战略。”我理解这个“根本发展战略”灵魂就是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又快又好的发展,所以我们党的一切工作,一切战略,一切理论始终都是围绕这个目的,就是更好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10:16]
[张磊]:
《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充分体现了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把这些创新性的成果作为科学发展观最重大战略思想不可缺少的有机部分进行了展开和阐述。《读本》的第六部分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行了重点的阐述。第七部分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进行了重点地阐述。第四部分,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性国家进行了重点地阐述。第五部分对走和平发展道路进行了重点地阐述。 [10:16]
[张磊]:
总之整个《读本》就是对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进行全面、准确的概括和阐述。我们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就要牢牢把握这些重大战略思想的内在联系,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是统领、贯穿其中重大战略思想的主线,其他重大战略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在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展开,掌握了科学发展观,就掌握、理解和把握其他重大战略思想的根本,同时只有深入学习其他重大战略思想,才能更深刻、更具体的把握科学发展观,谢谢各位网友。 [10:18]
[主持人]:
谢谢张主任,接下来有请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全新发言,发言的题目是“全面准确地理解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10:19]
[张全新]:
我这里谈谈关于“全面准确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的问题。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全面准确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对于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历史地位和科学内涵,有着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对此做了很好的概括和总结,我体会《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要围绕全面准确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应当突出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10:22]
[张全新]:
第一、要联系当今时代的发展潮流理解科学发展观的背景。 [10:22]
[张全新]:
1、联系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来理解。当今世界求和平、求发展、谋合作是时代的主流。中国必须突出发展主题,走和平崛起之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才能为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作出重大的贡献。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表明了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和决心,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的世界潮流。 [10:23]
[张全新]:
2、联系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来理解。一方面进入21世纪以来,进入全球化趋势继续发展,随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区域经济一体化蓬勃发展,世界经济正处在新一轮恢复和增长期。各国相互依存,更加加深。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来,全球化进程对我国的影响更加明显,要利用好世界资源,促进自身发展,就要使中国更加融入世界经济,就要把中国的发展放到世界的大局中来思考,中国按科学发展观来促进发展,才能发挥比较优势,把握有利条件,趋利避害,取得发展的主动权。另一方面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也继续发展,虽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稳定因素增多,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旧秩序还在损害着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但是总体来看,极少数大国和大国集团垄断世界事务,支配其他国家命运的行为越来越不得人心,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增强,地位上升,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容轻视的重要力量,科学发展观正是在科学判断世界这种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基础上,为了因势利导,争得主动,促进中国迅速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稳定提出来的。 [10:24]
[张全新]:
3、联系当今世界各国对科学发展的认识和觉醒来理解。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的奇迹。但是一些国家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忽视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节约,导致出现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经济结构失衡,两极分化严重,社会发展滞后,社会动荡加剧等问题,并形成严重的全球性问题。20世纪中叶,许多思想家、有识之士由此分析了人类面临的困境,特别是20世纪末及21世纪以来,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在正确的发展理论影响下,发展的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越来越关注和重视生态、人口、环境、资源等问题,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汲取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吸收种种的发展理论的有益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10:24]
[张全新]:
第二要由时代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充分认识我们党关于发展理论的新建树。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明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来的。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特别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部分。《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对此作了重要的概述,概括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这方面一系列论述。 [10:25]
[张全新]: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认真研究和回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拓展理论视野,不断作出理论概括,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要求。可以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发展的丰富思想,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理论基础。 [10:26]
[张全新]:
科学发展观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牢牢树立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0:26]
[张全新]:
第三、要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上,充分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十六大报告指出,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重要战略机遇期起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0:27]
[张全新]:
一是经济腾飞期,2003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000美元,处在黄金发展期,也处在矛盾的凸显期,措施得当,加快发展,突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000美元的平台,我国就将进入一个平稳、较快发展的历史阶段,就能为全面的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10:27]
[张全新]:
二是科技创新期。当前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我国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为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我国加强自主创新,在若干关键科技领域和科技发展前沿,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10:27]
[张全新]:
三是经济结构调整期。制造业全球大转移,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而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拓展了经济发展的大战略空间。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进一步消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因素提供了条件。 [10:28]
[张全新]:
但是也要看到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也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和挑战,现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顺利推进,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出现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新特征,出现了阶段性的重大变化,遇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比如人均国内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总体比较低,产业结构逐步升级,工业化进程加快,但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社会市场化的程度不断提高,但生产力发展仍然面临诸多的体制性、机制性的障碍。 [10:28]
[张全新]:
对外开放范围扩大,领域拓宽,国际化趋势明显,但面临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科技事业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但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明显的成绩,分工协作,共同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但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依然存在。社会事业不断发展,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形式发生深刻的变化,但社会管理还面临着一系列急需要解决的问题等等。 [10:29]
[张全新]: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这样一些阶段性的重大变化和面临新问题,要求党和国家必须准确的把握国情,把握国际化、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特别是这些进程加速推进,而且形成新特点的趋势,能够与时俱进,实现发展的新飞跃。 [10:29]
[张全新]:
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们贯彻科学发展观取得了新的进展,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聚精会神的搞建设,一心一意的谋发展,不断更新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思路,制定新的发展战略。这就要把握好时代的特征,把握好发展的大局,才能真正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谢谢。 [10:30]
[主持人]:
谢谢张部长,张部长的发言使我们对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识,下面有请中宣部理论局助理巡视员邓晨明,就“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的题目进行发言。 [10:30]
[邓晨明]:
我今天的主题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结合《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我想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求发展是当代世界共同关注的话题,从中国的国情来看,发展是一个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发展问题关乎国计民生,关乎社会主义未来,在发展问题上,我们党经历了不懈的努力和艰辛的探索,从多快、好省的发展到发展是硬道理,从发展是第一要务到又快又好的发展,最终形成了共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要发展、求发展是党心所向,民心所向,但如何发展、怎样发展、什么是科学发展,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准确回答。 [10:31]
[邓晨明]:
科学发展是逻辑的思考、理性的选择。科学发展不是大跃进式的发展,不是拍脑袋式的发展,不是拍胸脯式的发展,科学发展简言之就是注重发展的科学性。什么是发展的科学性,这种科学性体现在哪些方面?我理解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0:31]
[邓晨明]:
首先强调发展的全面性。全面性不是片面性,不是单一性,也不是唯一性。全面发展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它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 [10:32]
[邓晨明]:
一方面在优化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为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奠定物质基础,也就是经济基础。 [10:32]
[邓晨明]:
另一方面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克服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社会体制改革的配套进行,这是全面性。 [10:32]
[邓晨明]:
第二强调发展的协调性。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简单说就是“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10:36]
[邓晨明]: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大力推行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把加快经济发展与促进社会进步结合起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是要处理好国内发展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关系,既利用好外部的有利条件,又发挥好我们的自身优势,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扩大内需、扩大外需,利用内资与利用外资充分结合起来。 [10:36]
[邓晨明]:
最后,科学发展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和谐,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努力实现从单纯追求发展数量和当代人的利益的传统发展模式,到注重发展质量和后代人幸福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国能源、资源、环境、技术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在短期内还不可能解决,可持续发展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对这一点我们要有深刻的认识。 [10:36]
[邓晨明]:
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既是科学性的具体体现,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这三点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缺一不可的,共同构成发展的科学轨道,坚持全面发展必然要求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坚持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也必然要求发展的全面性。 [10:36]
[邓晨明]:
总之,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怎样发展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途径的认识。这对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谢谢各位网友。 [10:36]
[主持人]:
谢谢邓巡视员,接下来有请中宣部理论局副局长兼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副主任张西明发言,题目是“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中”。 [10:37]
[张西明]:
各位网友大家好,刚才几位同志都谈到《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全面准确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是广大干部群众学习科学发展观重要辅助材料,对此我深有同感。一本好书会极大的推动学习,但是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推动实践,具体而言,就是在“十一五”期间,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的理念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整个发展过程,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中,围绕这个问题,我谈两点体会。 [10:37]
[张西明]:
一、全面贯彻落实“六个必须” [10:37]
[张西明]:
“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具体要求和指导方针,这就是 “六个必须”。 [10:38]
[张西明]:
一是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是坚持科学发展的重要要求,也是对今后五年我国经济运行提出的总要求。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主动。为了实现平稳较快发展的目标,必须加快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这是大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必然要求,也是“十一五”期间妥善应对国际贸易冲突、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正确选择。 [10:38]
[张西明]:
二是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些年来,各方面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做了很大努力,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实现根本转变,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和低效率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格局仍在继续。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扩大,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出路就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如果增长方式再转变不过来,将严重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十一五”期间,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要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0:38]
[张西明]:
三是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十一五”期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技术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力素质也有了相当提高。但总的来看,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变革,面对日益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面对以创新和技术升级为主要特征的激烈国际竞争,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日益成为发展的严重瓶颈制约。这种状况必须尽快扭转。另一方面,“十一五”时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我们要抓住机会,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 [10:39]
[张西明]:
四是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在农村和西部地区。“十一五”期间,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增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是“十一五”期间的重要方针。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并努力形成东中西优势互补、良性循环的区域协调机制。 [10:39]
[张西明]:
五是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加快和谐社会建设,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基本特征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十一五”时期加快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选准切入点。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矛盾新特点,要坚持以人为本,从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着手,特别是从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等问题入手,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是长期目标和近期任务的有机结合。扩大就业是“十一五”期间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特别要关注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要更加注重规范和完善分配秩序,努力缓解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10:39]
[张西明]:
六是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突破制约发展的各种难题,必须依靠改革开放。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但必须看到,改革任务尚未完成,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很多尖锐矛盾和问题,“十一五”期间,要以更大决心、更大气力推进改革,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否则,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就难以解决,“六个必须”原则中的前五个必须的要求就难以实现。 [10:39]
[张西明]:
二、在理论和实践上坚持两个统一 [10:39]
[张西明]:
一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与“科学发展”的统一。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党的基本路线的集中体现。只有坚持这个基本导向,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提高,人民群众才能过上富裕的生活,我们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在新形势下,必须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坚持以人为本,落实“五个统筹”,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障碍,才能破解我国发展的新老难题,实现新形势下党执政兴国的历史使命。 [10:40]
[张西明]:
二是坚持“科学发展”与“把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轨道”的统一。在新的形势下坚持科学发展,要有正确的观念和导向,更要加快建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使科学发展建立在坚实的制度保障基础之上。应当看到,科学发展观已经深入人心,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远未健全。因此,在“十一五”期间,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着力进行体制创新,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气力推进改革,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快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真正把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要求落到实处。 [10:40]
[张西明]:
总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十一五”规划的总纲,是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是保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度过这个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进而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要求,所以我们必须全力以赴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十一五”的各项任务中。 [10:40]
[主持人]:
谢谢张局长。刚才各位嘉宾从时代背景、指导意义和科学内涵、基本要求等不同的角度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深刻阐述,并介绍了《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的有关内容。再次感谢各位嘉宾的精彩发言。直播部分到此结束。[10:44]
责编:霍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