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两岸四地“千里走青藏”
专题:青藏铁路建成通车
| |
| |
| |
| |
| |
| |
| |
CCTV.com消息(东方时空): 今天摄制组主要是奔波在西宁和格尔木的青藏铁路沿线之间。西宁至格尔木是青藏铁路一期工程,全长815公里。同样今天是兵分三路,首先是嘉路和展鹏,去的是青藏铁路沿线上的关角隧道。关角隧道是青藏铁路一期的最高隧道。关角在藏语里的就是登天的梯子,建设的难度可想而知。当年在这里建设的时候,有55位建设者牺牲在这儿。他们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感人的故事呢?
再看再看德恺和心怡将去传说中的外星人遗址。这里来过外星人吗?这里有什么神秘的景象?请您看她给我们带回来的景象。
张羽:我和秀芳驱车从西宁到格尔木,首先路过的是茶卡盐湖,茶卡盐湖的盐够全中国人吃400年。同样还要在去更大的盐湖就是察尔汗盐湖,这个盐湖是盐盖上修铁路,被称为是万丈盐桥。如何在盐湖的盐盖上修建万丈盐桥呢?一起来看千里走青藏,第三天让我们出发。
从西宁往西到格尔木,800多公里长的这段铁路被称为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这段铁路从1958年动工,到1984年建成通车,前后历时26年,期间停工13年,可谓历尽艰辛。在过去的20多年,它一直是中国铁路伸向青藏高原最远的触角。
夏嘉璐:我真没想到今天会下雪。
陈展鹏: 对,有太阳,还下雪,还下雨。
往格尔木的途中,我们开始穿越雪山戈壁,随着海拔不断地上升,气候也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踏上青藏线以来,我们第一次进入海拔3500米以上的路段,今天要去体验的是这段铁路的最高点,也是当年修建最艰难的一项工程之一关角隧道。
陈展鹏:我心情很紧张。
夏嘉璐:我自己拿表量心跳,结果现在一分钟已经跳到了90几下,扑通扑通一直跳。我也搞不清楚是紧张还是……
陈展鹏: 还不过一百。还可以挺得住。
关角隧道海拔3692米,全长4009米,是青藏铁路一期工程中海拔最高、长度最长的铁路隧道,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当年修建这条隧道前后花了5年零5个月的时间。
陈展鹏:现在我们在隧道里面觉得风非常大,非常冷啊。
夏嘉璐:我没有办法讲话,我好冷啊。我的妈呀,我快冷死了,我好想家。
由于关角隧道地处高海拔地区,这里常冬无夏,全年平均温度摄氏零度,最低气温更是达到了零下30.5度。关角隧道是1958年开工的,高原严寒气候是当年的建设者们需要克服的第一个困难。
夏嘉璐:据我所知,他们这边就算到了7月还会下雪,这么冷,当时这么冷的情况下工作真的非常不容易。
陈展鹏: 叫我好像他们一样这样做,这个手我相信可能已经全都爆了。
夏嘉璐:他们在这边工作的时候全身上下还是包的紧紧的,穿着大棉袄,我到现在还是没办法想象他们到底怎样来克服这个高原严寒气候来工作的。
青藏铁路一期工程主要由中国铁建当时的铁道兵和铁路局等单位承担修建。攻克关角隧道这样的险重任务最后几乎都落在了铁道兵身上。
李学智1976年1月报名参加关角隧道建设,当时他是铁道兵第十师的一名战士,在这里整整待了6年。20年以后,他陪我们再次来到他战斗过的地方。
李学智:这还是当年我们写的那几个字。我想这里,有太多回忆和(故事)。大家干活的时候,一般戴着皮帽子,鼻子上戴着护鼻的套,然后最后出哈气,使眼睛上长了很长的雪霜,眼睛最后都有点睁不开了,就冷到这种程度。战士当时住的都是账篷。然后没有热水,洗澡都没法洗。
住账篷,吃压缩食品,洗冷水澡这些困难如果说还能克服的话,空气稀薄、高原缺氧对人体的侵害却难以抵挡。
夏嘉璐:我们现在在海拔3700米,展鹏,看我嘴唇都已经发紫了,这边含氧量不够,就算在隧道外头,含氧量也只有60%。
陈展鹏:对,他们说在高原地带里面,氧气只有平原的60%。
夏嘉璐:所以根本没办法想象他们当年在隧道里工作,空气一定不好,而且那个时候根本没有所谓的氧气瓶可以让他们稍微轻松一下,让他们吸到比较充足的氧气。
李学智:干一会儿就得喘气,喘不来气,感到很累,就得休息一会儿。铲石子,铲几下就喘不过气,就得停一下。
由于当时对于高原反应的认识不足,大部分施工人员都因为长期缺氧,不同程度的患上了高原病。
李学智:缺氧,吸收不好,指甲就塌陷,然后掉头发。指甲塌陷以后就扁平,我现在这个指甲就有这种现象。
夏嘉璐:展鹏,你摸摸看。每一只指甲都这样?
陈展鹏: 是平的。
李学智:你看,都起棱。头发每天掉很多,一抓一大把,头发往下掉。
陈展鹏:可不可以给我们看看头发。
李学智:已经都秃了,头发很少。
在青藏铁路一期工程中,大部分施工路段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在当时的条件下,高寒缺氧等恶劣的自然环境严重影响着施工人员的健康,同时也制约着整个工程的效率和进度。1961年3月,由于多种原因,开工两年多的青藏铁路宣告哈尔盖以后的路段暂时停建。而已经开挖的2551米的关角隧道也随即停工封闭。
1974年,停工13年之久的青藏铁路部分重新复工,当时的铁道兵再一次踏上了青藏高原。
李学智:把洞口打开以后,里面有两三米深的水,为了把洞里面的情况摸清,因为里面被水泡了13年,里面有很多地方已经塌方,最后扎着木排子,划着木排子进去,拿着手电筒照,看哪个地方。
关角隧道的地质情况非常复杂,每天从地下涌进的水量最大时有一万多吨,而且还存在多处断层,停工前已经开挖的部分经积水浸泡13年之后,严重塌方,进一步恶化了这里的地质条件,不仅增加了进一步施工的技术难度,更危险的是塌方系数大大增加。隧道复工后,大小塌方发生了130多次。1977年2月10号的那一次塌方就发生在李学智的眼前。
李学智:1977年2月11日的时候我在隧道施工,就在前面。
夏嘉璐:前面大概多远的距离?
李学智:离洞口一千多米,我干了一段时间满头大汗,干的比较累的时候,我一个同事替我做这个事。
主动接替李学智的那名战士叫丁杨书,仅仅15分钟之后,意外发生了。
李学智:突然上面发生了塌方,这么大的石头掉下来,一下就把他压到石头下。当时把他拽出来看,他满身是血,什么都顾不了,抱起来就往洞口抢救站跑,什么都不知道了。
满身是血的丁杨书最终没能醒过来,牺牲时他年仅21岁。时隔三个月之后,4000多米长的关角隧道全面贯通。
李学智:战友的感情是很深很深的,而且尤其他等于替我去献出了他的宝贵生命。
从1974年复工到1977年主体工程完工的三年时间里,包括丁杨书在内,先后有25人为建设关角隧道献出了宝贵生命,而在整个青藏铁路一期工程建设中,铁道兵一共有309人牺牲,为修建这条铁路挥洒了血汗的建设者更是难计其数。
多年来,驻守关角隧道的武警官兵,常常用自己的方式来致电和怀念在青藏铁路建设中牺牲的先驱者。而对于李学智而言,30年来,战友丁杨书的音容笑貌始终清晰地印在他的脑海里,如今青藏铁路已经全面通车运营,李学智说自己要找到丁杨书,亲自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他。
李学智:小丁,我来看你了。
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西宁至格尔木)1958年动工,1961年停建,1974年复工,1984年通车运营
总投资约12.25亿元,参建者超过10万
为了这次探访,我们已经查过了大量资料,直到在这个传说的外星人遗址附近有两个奇怪的湖,一个是活湖,一个是死湖。
王德恺:这个是可鲁克湖,是活湖。它的水会流到另外那个死湖去。
这个可鲁克湖来自八音河,湖边长着丰茂的芦苇,清澈的湖水养育着鱼虾螃蟹,因此它是有生命的活湖。它的湖水经过联通河注入到托素湖,就是资料上说的所谓外星人遗址旁的咸水湖,也是我们要去的地方,但怎么到那里我们还没有头绪。
李心怡:先生,请问一下,托素湖在哪儿呢?
居民:托素湖在火车站的南面,路也不好走。
李心怡:我们开车还得开多久时间。
居民:一个多小时。
王德恺:一个多小时就到了。你听说外星人的遗址吗?
居民:那个我没见过。
王德恺:那我们加快脚步好了。
虽说是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但两个多小时我们还没到,而且几乎全是这样的路段,可以说是我们有生以来最有动感的一次坐车经历。
王德恺:师傅,还有多久时间才到啊?
司机:差不多一个多小时。
我们不得不中途下车舒缓一下紧绷的神经。这独特的雅淡地貌是我们以前没见过的,我们在这儿待了一会儿,但终究还是得上路,寻找传说中的外星人遗址。
王德恺: 跟你打听一个地方,外星人的遗址在哪儿呢?外星人的遗址你听过吗?在哪边啊?
居民:在那边。
王德恺:还要从这儿过去吗?还要走多久?
居民:半个小时。
李心怡:开车半个小时。
有了刚才的经验,我们已经不敢奢望半个小时就能抵达,一路颠簸后终于看见了那蓝色的湖。真的下了车,眼前寂静的湖面还是让我很吃惊。
李心怡:到了,好漂亮哦,可是有点荒凉,好像说那个湖是咸的。
王德恺: 因为这是死湖。
李心怡:有浮力。是密度的问题。
王德恺:应该是盐太多,含盐量很多,而且四周都寸草不生,跟刚才那个差很多。
李心怡:所以就是一个死湖。
王德恺:真的,不仅没有水流进来流出去而已。
李心怡:好像风吹也不动。很惨。
王德恺:感觉好诡异。
李心怡:对。
这一带空气稀薄,极利于天象观测。紫金山天文台还在这儿设立了分站。难道托素湖是外星人反射型号的一面镜子吗?这只是我们的猜想。我们听说所谓的外星人遗址,就是在托素湖国的山洞里,有个40公分像铁一样的管子,传说中是外星人插在那儿的。在湖水的一个沙石山底下,我们看到铁栏围起的洞口。洞其实并不深,只有3、4米,大概2、3米高,而内壁上锈迹斑斑。这就是传说中外星人留下的铁管子。
李心怡:你看,那个洞呀,从上面一直下来,它原来这个管子是完整的啊。一路插在这儿。
王德恺:这的就是一个管子,我不相信是什么自然的痕迹。
李心怡:你看,铁啊,跟石头已经连在一起了。所以专家说应该不可能就是说把那个管子打在那个石头里面。
王德恺:遗留的痕迹。
这些管子到底是不是通到湖里了呢?
王德恺:我们可以找得到湖里的管口。
李心怡:我们去湖里看看有没有?
王德恺: 好。
李心怡:这个有一点像。好像一个口。
王德恺:颜色也像,铁的颜色。
李心怡:这是铁的管口。也许是。可是干嘛朝天,有没有更像的?我们再往前看看。
王德恺:好。
李心怡:真的是人工做成管子的样子,这应该不是自然形成的,你看,还有管壁,一圈的,而且管子形状还在。好奇怪呀。
王德恺:这里会不会是外星人的实验场,把很多东西都透过管子进来。
李心怡:从湖里抽东西上来。你看,这边也有两个,两个并排的。
王德恺:我看资料上说这个管子有两千多年,可是这里有人活动大概200、300多年。是谁把管子拿来这里?到现在完全不可考,没有人知道。而且他们有把这个送去化验,说好像只有30%是铁,其它的是不晓得什么东西的矿物质,到现在都没有化验出来。
李心怡:好像在地球上现在还没有发现。
王德恺:所以不是人类知道的矿物质。是不是外星人带来的?到现在还不知道。
我们无法认定到底有没有外星人来过,不过这已经不重要了,因为经过这么艰苦的路程能够看到这些奇怪的现象,对我们来说已经是一种恩赐和享受。
嘉璐和展鹏在关角隧道的采访有了很深的感触。德恺和心怡去探访传说中的外星人遗址,而我们则更想去看看盐湖,也更想了解在万丈盐桥上的铁路是如何铺成的。
张羽:这儿每天都有六、七级的大风,高的时候可以达到十几级,因为这正好是昆仑山口上的下风口,所以风特别大,说变就变。
卢秀芳:瘦人站都站不住了。这是什么?
张羽:这应该是蒙古人的敖包,这是经幡。经幡挂在这儿,经文随风就进行传播了。
卢秀芳:茶卡是什么意思?
茶卡翻译成汉语的意思就是沿海的意思。所以说这个湖像海一样,其实这还是青海几个大盐湖当中最小的一个盐湖。
卢秀芳:可真的是一望无际。
张羽:没错。秀芳,你看,这块已经是结的薄薄的盐壳。还没到盐盖的状态,厚的达到十米,薄的是十几厘米。
卢秀芳:光是这里的盐量,储存量可以供中国人吃300年,真是太惊人了。
张羽:4.4亿吨。面积有多大?105平方公里,相当于十几个西湖那么大。
卢秀芳: 所以从这边到那边水都是咸的,大概还带点苦味。
张羽: 对,非常浓,估计湖里什么都不会生的,你看这个层次,这边是稍微浓度淡一点的卤水,那边已经开始结晶,要结晶了。
我们坐了一个多小时的船才到达了盐湖的中心。
卢秀芳:多漂亮。
张羽:这就是盐花,就是盐湖打下来的盐花,就像矿物质结晶体一样,水晶一样。
卢秀芳:在太阳底下像水晶一样,闪闪发光。
张羽:太阳好的时候,咱们站在盐盖上,远处白花花的都有反光,极其漂亮。盐湖在古代的时候,先民就开始在盐湖采盐了。秦汉时期就有人到这儿采盐了。
卢秀芳: 因为它很纯,也不需要提炼。
张羽:拿来直接采,直接可以食用。而且现在采集方便,那时古人怎么采?这个厚度大概也就20厘米厚度,底下就是卤水,卤水底下就是盐的碎粒,他就这么凿出一个洞,拿一个铁勺子捞上来。
当地采盐工人告诉我们,盐湖上的盐盖最厚的地方有9.68米,在这里采盐非常简单,人们只需揭开十几厘米的盐盖,就可以从下面捞取天然的结晶盐。开采过后的卤水几年之后又重新结晶成盐层,让人不禁感叹这里的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目前通过茶卡盐湖生产的食盐每年多达80多万吨,而且畅销全国20多个省区,还远销国外。
离开茶卡盐湖,我们继续前行。路途上我们见到了一位磕长头前往拉萨的老人。
记者: 你这样磕长头,磕到拉萨还要多少年?
老人:三年。去年四月份出来,冬天不磕。
记者:冬天找个地方住下来?
老人:不住,回家。
记者:冬天再回到老家去。然后春天天气暖和了,再回到上次那个地方起点?
老人:三月一到就出来了。
记者:再回到上次磕头的地方。
老人:今年可以到唐古拉山。唐古拉山到了就把东西放下,就回家了,明年三月份出来接着走。
记者:明年三月份再从唐古拉山再往拉萨走?
老人:接着走就是西藏,明年就到。
记者:那要很多的板子都磨掉了。
老人:一袋子。
记者:带了一袋子的板子?
老人:这是水,喝的水。
记者:这是不是绑在腿上,绑在膝盖上?绑在这儿的。
祝你们一路平安。
老人:好,好,扎西德勒。
记者:一路保重,扎西德勒。再见。
从老人那里我们得知,他从家乡磕长头已经走了170公里,而要到唐古拉山,老人还需要风餐露宿走近千公里的路。
察尔汗盐湖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盐湖,湖中储存着500亿吨以上的氯化钠,可以供全世界的人使用一千年。与茶卡盐湖不同的是,察尔汗盐湖卤水中含有酶、锂、钠等十多种矿物质,这也是我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我们看到公路就像一座桥浮在卤水上面,俗称万丈盐桥,全长32公里,是举世罕见的一种路桥。
张羽:现在就站在万丈盐桥上。看着不像桥。
卢秀芳:完全不像,应该是马路嘛。
张羽:确实不像桥。其实它称呼桥是因为什么?咱们整个是站在一个盐盖上。
卢秀芳:现在这个桥的下面是卤水吗?
张羽:没错,薄的时候有一两米,厚的时候有20米。现在站的公路叫万丈桥,往那边也就50、60米就是铁路。
卢秀芳:这就是青藏铁路。
张羽:咱们在这儿看估计还是看不出,盐盖的结构到底怎么样的,在上面怎么修路,我估计咱们到挖盐的地方,把盐盖断层的地方挖开,就能看到盐盖的结构,然后到修路的地方看筑路,就知道盐桥是怎么搭起来的。
卢秀芳:这个地方很特别,土亮晶晶的。
张羽:现在到了采盐的地方。实际真正采盐的时候,挖土机把盐盖挖开,露出卤水,采底下的结晶盐。
卢秀芳:那个地方好几种颜色,上面是土,下面白白的是盐。
张羽:实际上原来也是盐,只不过多年的风沙、黄土结合在一起,这就是最表面的一层,和茶卡的盐盖不一样,茶卡没有土,所以是白色。
卢秀芳:你的意思是咱们脚下踩的再往深一层就是盐水。
张羽:没错,现在的厚度就是2、3米,厚的地方有20米,再往下就是卤水,卤水底下就是结晶盐。铁路和公路修在盐盖上,盐盖底下就是卤水,所以说是盐桥。
路上行驶时,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片片卤水。秀芳问我这样的路基在火车通过时能够承受吗?遇到雨水,表面盐溶化会不会影响火车的正常运行?这些问题我无法回答,便同秀芳一起去请教修铁路的专家。
张羽:黄局长您好。台湾来的卢秀芳。
卢秀芳:您好,辛苦了。
黄庆华:不辛苦。
张羽:这个站正在建。我们有关怎么修盐湖上的铁路跟您请教。
黄庆华:采取的办法有两种。第一种就是我们看到这一侧,就是把盐盖给揭掉,然后进行中心碾压,形成岩盐,再撒卤水进行强度碾压。卤水和岩盐结合起来就变成晶体,强度很高,一层一层地填下去。为了防止雨水浸泡,在路基顶面做了一层防水膜,进行防水处理,水渗不下去。下大雨天也许没关系。在路基的外面有一个自流井,是蒸发水分,保盐,把水分蒸发以后,下面就变成一个盐晶体,所以盐的晶体强度非常高。
张羽:这块路基防水没问题。但是周围如果下雨,盐壳形成溶洞,会不会造成危险?
黄庆华:不会的。为了解决在盐桥上列车以每小时一百六十公里,这样一种能够通过的速度,这块采取的方法就是把整个盐盖也是揭掉,抛填片石后,就是一米到一米五进行中心碾压,上面再铺一层颗粒土,一层层填上去。
卢秀芳:全世界有过这个例子吗?
黄庆华:全世界没有的。
卢秀芳: 所以在盐湖上建设铁路是第一例。
黄庆华:而且修建时速一百六十公里,这样一条铁路标准也是没有的。
采访节目时,我不停地流眼泪。组长告诉我说,这由于风波含盐所致,为了保证列车的正常通过,他们在路基和铁轨上都涂了防腐材料,对于向芳来说,第一次见到修建盐桥,并且是举世无双的铁路感到格外的兴奋。
李心怡:我今天去了活湖和死喝,我感觉很大。因为生湖什么都有,有人、有船、有草、有小鸟,但是到死湖的时候,一片寂静,什么都不属于它的,所以我的感觉就是,如果要死的话,都得死得有价值。
王德恺:我只有两个感想。第一,我非常感谢修铁路、修公路的人们,因为他们在那边工作这么辛苦,我们在这儿呆一天就已经受不了,觉得人已经被晒成人干了。第二,我非常感谢这个建立起绿洲城市的德令哈的移民们,因为我们现在已经快要虚脱了,而他们让我有一个向往的地方,我们可以回到那个绿洲城市,我觉得非常非常非常感谢。
夏嘉璐:我们今天去拍了关角隧道,在隧道里头拍到一半突然有人大喊火车来了。我吓死了,我根本不管,马上转身就跑,一直跑一直跑我就跑到第一名了,一直被笑说,哪有逃命像我这么快的,逃命当然要逃快一点,当时一点高原反应都没有呢。
陈展鹏:今天的旅程终于完成了,现在我们正在等酒店,等房间。今天我们去了关角隧道,之前经常听别人说一日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今天真是深深地体会到了,而且真是感受到当时的铁路员怎样辛苦地,用血用肉去通一个隧道,但是这些已成为过去,我们应该吸收以前的经验,继续方眼以后的将来会怎样。所以我希望明天的目的地会比今天更加精彩。
卢秀芳:平常在台湾我也进厨房做饭,我从来没有想到说随便挖一勺盐巴放在锅里,这么简单的动作,这个盐巴的学问会这么大。特别是在青藏高原,这么高一个海拔情况之下,有湖盐,湖盐在提炼的过程中充满了学问,而且是如此美丽,这个美丽让我非常的感慨。特别是到达了当时,因为出太阳,地上全部都是盐花,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像钻石一样,这么漂亮,我没有想到这一勺盐当中蕴含着这么多的学问,这么多的美丽,还有这么多让我可以说一辈子忘不了了景象。这是我今天采访的过程当中大的感动跟感触。
责编:扈航